雜阿含經》第551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住釋氏訶梨聚落精舍。

時,訶梨聚落長者詣尊者摩訶迦旃延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世尊義品答摩揵提所問偈

「斷一切諸流,  亦塞其流源
 聚落相習近, 牟尼不稱歎。
 虛空於五欲,  永以不還滿
 世間諍言訟,  畢竟不復為

「尊者摩訶迦旃延!此偈有何義?」

尊者摩訶迦旃延答長者言:「眼流者,眼識起貪,依眼界貪欲流出,故名為流。耳、鼻、舌、身、意流者,謂意識起貪,依意界貪識流出,故名為流。」

長者復問尊者摩訶迦旃延:「云何名為不流?」

尊者迦旃延語長者言:「謂眼識、眼識所識色依生愛喜,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不流。耳、鼻、舌、身、意、意識、意識所識法依生貪欲,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不流。」

復問:「云何?」

尊者摩訶迦旃延答言:「謂緣眼及色,生眼識,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依此染著流。耳、鼻、舌、身、意、意識、意識法,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依此受生愛喜流,是名流源。云何亦塞其流源?謂眼界取心法境界繫著使,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是名塞流源。耳、鼻、舌、身、意取心法境界繫著使,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亦塞其流源。」

復問:「云何名習近相讚歎?」

尊者摩訶迦旃延答言:「在家、出家共相習近,同喜、同憂、同樂、同苦,凡所為作,悉皆共同,是名習近相讚歎。」

復問:「云何不讚歎?」

「在家、出家不相習近,不同喜、不同憂、不同苦、不同樂,凡所為作,悉不相悅可,是名不相讚歎。」

「云何不空欲?」

「謂五欲功德,眼識色愛樂念長養,愛[*]欲深染著。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愛樂念[*]長養,愛欲深染著,於此五欲不離貪、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是名不空欲。」

「云何名空欲?」

「謂於此五欲功德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是名空欲。說我繫著使,是名心法還復滿。」

「彼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更不復生,云何當復與他諍訟?」

「是故世尊說義品答摩犍提所問偈:

「若斷一切流,  亦塞其流源,
 聚落相習近,  牟尼不稱歎。
 虛空於諸欲,  永已不還滿,
 不復與世間,  共言語諍訟。

「是名如來所說偈義分別也。」

爾時,訶梨聚落長者聞尊者摩訶迦旃延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訶梨聚落長者」,巴利本作 Hāliddikānigahapati。

「義品」,巴利本作 Aṭṭhakavaggika。

「摩揵提所問偈」,巴利本作 Māgandiyapañha。

「源」,聖本作「原」。[*]

「愛」,聖本作「受」。[*]

「生」,聖本作「生生」。

宋、元、明三本無「色」字。

「愛」,宋、元、明、聖四本作「受」。

「為作」,聖本作「作為」。

「念」,宋、元、明三本作「令」。[*]

[註解]

世尊義品答摩揵提所問偈:本偈出自「義品」,相當於《佛說義足經》第9經摩因提女經,或南傳《小部尼柯耶.經集》〈義品4〉第47經摩健地耶經。《佛說義足經》此小經記載摩因提(摩揵提)梵志想要將絕世美女女兒許配給佛陀,佛陀不答應,表示連波旬的三位天女女兒都沒興趣了,何況是人間的女子?因此而有一連串關於修行的說明。

相習近:與之親近;互相親近。另譯作「相親近」。

牟尼:寂默的意思,指寂默修道的聖賢。

虛空於五欲,永以不還滿:五欲已經空了,永遠不會再回復。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諸欲已除去了,不懷著期盼」。

世間諍言訟,畢竟不復為:永遠不會再與人鬥諍、訴訟。

眼界取心法境界繫著使:眼見色的心理過程產生的執著、煩惱。例如看到美女,眼睛就移不開了。「眼界取心法境界」即眼界執取的心理過程,是經文前一句「緣眼及色,生眼識,……依此受生愛喜流」整個過程的簡稱,「繫著使」也是形容這整個過程的結果。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色界之諸欲、貪、喜、愛、取,意之攝受,現貪,隨眠者」。

不相悅可:不互相取悅認可。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不將自己捲入他們的事務及義務」。

說我繫著使,是名心法還復滿:認為有我,有執著、有煩惱,就叫做回復到充滿(執著、煩惱等)心理現象。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此處有人,為思惟:『我於來世得如是色、得如是受、得如是想、得如是行、得如是識。』居士!如是為希望者。」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有同學問:「『世尊義品答摩揵提所問偈』中說『聚落相習近,牟尼不稱歎』,好像佛陀不鼓勵人際互動?」

其實摩訶迦旃延尊者在本經中即作了說明,佛陀不鼓勵的是出家人捲入在家人的生活,不贊成「在家、出家共相習近,同喜、同憂、同樂、同苦,凡所為作,悉皆共同」。在《雜阿含經》卷五十第1342經以及許多律中,都有提到此點。

佛陀鼓勵出家人多到阿練若處(寂靜無人處)以利修定,像禪七通常禁語也是一樣的意思。佛陀也建議出家人不要常跟世俗的在家人雜處,例如跟著在家人一起談政治、看戲等等,以免影響出家威儀或捲入是非、挑起欲望,不利修行,交往到後來甚至就還俗了。

但佛陀鼓勵良好的人際互動,例如《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67經:「四攝事:惠施、愛語、行利、同利。」(CBETA, T02, no. 99, p. 184, c28-29)

[進階辨正]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