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506經
如是我聞:
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一時,佛住三十三天驄色虛軟石①上,去波梨耶多羅、拘毘陀羅②香樹不遠夏安居,為母及三十三天說法。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安居。
時,諸四眾③詣尊者大目揵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大目揵連:「知世尊夏安居處不?」
尊者大目揵連答言:「我聞世尊在三十三天驄色虛軟石上,去波梨耶多羅、拘毘陀羅香樹不遠夏安居,為母及三十三天說法。」
時,諸四眾聞尊者大目揵連所說,歡喜隨喜,各從座起,作禮而去。
時,諸四眾過三月安居已,復詣尊者大目揵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時,尊者大目揵連為諸四眾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
時,諸四眾從座而起,稽首作禮,白尊者大目揵連:「尊者大目揵連!當知我等不見世尊已久,眾甚虛渴欲見世尊。尊者大目揵連!若不憚勞④者,願為我等往詣三十三天,普為我等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⑤,安樂住不?』又白世尊:『閻浮提四眾願見世尊,而無神力昇三十三天禮敬世尊,三十三天自有神力來下人中,唯願世尊還閻浮提,以哀愍故。』」時,尊者大目犍連默然而許。
時,諸四眾知尊者大目犍連默然許已,各從座起,作禮而去。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知四眾去已,即入三昧,如其正受⑥,如大力士屈伸臂頃,從舍衛國沒,於三十三天驄色虛軟石上,去波梨耶多羅、拘毘陀羅香樹不遠而現。爾時,世尊與三十三天眾無量眷屬圍繞說法。
時,尊者大目犍連遙見世尊,踊躍歡喜,作是念:「今日世尊,諸天大眾圍繞說法,與閻浮提眾會不異。」
爾時,世尊知尊者大目犍連心之所念,語尊者大目犍連言:「大目犍連!非為自力,我欲為諸天說法,彼即來集,欲令其去,彼即還去,彼隨心來,隨心去也。」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世尊言:「種種諸天大眾雲集,彼天眾中,有曾從佛世尊聞所說法,得不壞淨⑦,身壞命終,來生於此?」
佛告尊者大目犍連:「如是,如是。此中種種諸天來雲集者,有從宿命⑧聞法,得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⑨,身壞命終,來生於此。」
時,天帝釋見世尊與尊者大目犍連歎說,諸天眾共語已,語尊者大目犍連:「如是,如是。尊者大目犍連!此中種種眾會皆是宿命曾聞正法,得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身壞命終,來生於此。」
時,有異比丘見世尊與尊者大目犍連及天帝釋語言善相述可已,語尊者大目犍連:「如是,如是。尊者大目犍連!是中種種諸天來會此者,皆是宿命曾聞正法,得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身壞命終,而來生此。」
時,有一天子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世尊!我亦成就於佛不壞淨,故來生此。」
復有天子言:「我得法不壞淨。」
有言得僧不壞淨,有言聖戒成就,故來生此。如是諸天無量千數,於世尊前各自記說得須陀洹法,悉於佛前即沒不現。
時,尊者大目犍連知諸天眾去,不久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白佛言:「世尊!閻浮提四眾稽首敬禮世尊足,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住不?』四眾思慕,願見世尊。又白世尊:『我等人間無有神力昇三十三天禮覲世尊,然彼諸天有大德力悉能來下至閻浮提,唯願世尊還閻浮提,愍四眾故。』」
佛告目犍連:「汝可還彼,語閻浮提人:『却後七日,世尊當從三十三天還閻浮提僧迦舍⑩城,於外ⓐ門外優曇鉢⑪樹下。』」
尊者大目揵連受世尊教,即入三昧。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從三十三天沒,至閻浮提,告諸四眾:「諸人當知,世尊却後七日,從三十三天還閻浮提僧迦舍城,於外[*]門外優曇鉢樹下。」
如期七日,世尊從三十三天下閻浮提僧迦舍城優曇鉢樹下,天龍鬼神,乃至梵天,悉從來下,即於此時,名此會名天下處。
[校勘]
ⓐ 「外」,元、明二本作「水」。[*]
ⓑ 大正藏無「士」字,今依據前後文補上。
[註解]
① 驄色虛軟石:傳說中天帝釋的王座,為馬尾色(橘色或淺紅色)、座面柔軟具彈性。
② 波梨耶多羅、拘毘陀羅:忉利天最高的樹名,位於忉利天善見城的東北角。是黑檀的一種,此樹的根、莖、枝、葉、花、果實皆有香氣,香味遍薰忉利天宮。義譯為「晝度」、「圓生」,又譯為「波利質多羅」。詳見《長阿含經》卷二十。
③ 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④ 憚勞:畏懼辛勞。
⑤ 起居輕利:生活起居輕鬆便利。
⑥ 如其正受:依著他所入的定。
⑦ 不壞淨:堅固不動搖的信心。
⑧ 宿命:過去世。
⑨ 得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對佛、法、僧、戒有堅固的信心,持戒清淨。簡稱為「四不壞淨」,是初果聖人的成就。
⑩ 僧迦舍:古代印度恆河流域的國名及城名,是佛陀於三十三天為母說法後返回人間的地方。另譯為「僧迦尸」、「僧迦奢」。
⑪ 優曇鉢:聚果榕,為桑科榕屬落葉大喬木。果實長在樹幹上,由沒有葉子的小枝簇生,如同無花果般為隱花果,因此人們認為它不開花而結果,印度古代以優曇鉢開出花朵(基因突變)引申為極為稀有的意思。
[對應經典]
- 《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聽法品36〉第5經
- Dhammapāda Aṭṭhakathā III. p.224。
- Cullavagga V.8。
- Jataka No.263。
- 參考南傳《相應部尼柯耶》〈目犍連相應40〉第10經帝釋(一、二、三、四)經。
- 參考南傳《相應部尼柯耶》〈入流相應55〉第18經天之行者經。
[讀經拾得]
- 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
本經記載佛陀曾經前往三十三天,以三個月的時間為母親及天人說法。無論是北傳或南傳的佛教,都有知名的經論依記載是佛陀在這段期間所說的法,由天界回傳至人間,因此可說「天界回傳」這佛法回傳的途徑受到佛教各主要部派的認可,縱然有學者視為怪力亂神而不予承認。另一方面,一些後人的偽作也有可能號稱為天界回傳而魚目混珠,因此得謹慎地撿擇法義。
三十三天不只大目犍連尊者可到達,經中提到一位異比丘(某位大家較不熟悉的比丘)也在三十三天座間,參與了佛陀、大目犍連尊者、天帝釋的談話。與會的天眾中,更包含很多已證初果而往生天界的聖者。
本經提到「我欲為諸天說法,彼即來集,欲令其去,彼即還去」,天人有他心通,知道佛要說法了,會隨著自己的心意前來聽法,想來的就來、散會自然離去。
- 成就四不壞淨之一,即能成就初果
成就初果的條件是斷身見、戒禁取見、疑結,其中斷疑結與成就四不壞淨是一體的兩面。
由本經可知,成就四不壞淨其中的一項或多項即能成就初果。舉例來說,佛陀在鹿野苑教導最初的五比丘時,佛教還沒有僧團,不算有「僧不壞淨」的條件,但五比丘畢竟證悟了;或者有人不認識佛陀,不算有「佛不壞淨」的條件,只是間接地聽到佛法、依佛法修行就證得初果,即是依「法不壞淨」而成就的例子。經中最常見的,還是同時成就四不壞淨的例子,如《雜阿含經》卷三十七第1031經提到,給孤獨長者第一次拜見佛陀即得四不壞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