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40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或謂世間有常①,或謂世間無常②、世間有常無常③、世間非有常非無常④,世間有邊⑤、世間無邊⑥、世間有邊無邊⑦、世間非有邊非無邊⑧,是命是身⑨、命異身異⑩,如來死後有⑪、如來死後無⑫、如來死後有無⑬、如來死後非有非無⑭。
爾時,世尊一處坐禪,以天耳⑮聞諸比丘集於食堂論議之聲。聞已,往詣食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比丘眾多聚集,何所言說?」
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眾多比丘集此食堂,作如是論,或說有常,或說無常……」如上廣說。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如是論議。所以者何?如此論者,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非正向涅槃。汝等比丘應如是論議:『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如是論議,是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解]
① 世間有常:宇宙的主體是永恆不變的。
② 世間無常:宇宙的主體是無常的,會消失而一了百了。這是一種「斷見」。
③ 世間有常無常:宇宙的主體是常也是無常。
④ 世間非有常非無常:宇宙的主體不是常也不是無常。
⑤ 世間有邊:宇宙有邊界。
⑥ 世間無邊:宇宙沒有邊界。
⑦ 世間有邊無邊:宇宙既是有邊界、又是沒有邊界。
⑧ 世間非有邊非無邊:宇宙既不是有邊界、也不是沒有邊界。
⑨ 是命是身:生命(靈魂)即是肉體,兩者不可以分離。另譯為「命即是身」、「彼命彼身」。
⑩ 命異身異:生命(靈魂)是一回事,肉體是另一回事,兩者可以分離。
⑪ 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常存。
⑫ 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就沒了。
⑬ 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既存在又不存在。
⑭ 如來死後非有非無:如來死後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
⑮ 天耳:能聽到不論遠近的聲音的神通。又譯為「天耳通」、「天耳智通」、「天耳智」。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此經所載佛陀表示不應論議的十四個問題,即佛陀不予回答的「十四無記」。
- 關於「十四無記」的問題,什麼才是正確的見解?
可參見卷十第262經:「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CBETA, T02, no. 99, p. 67, a2-4) 佛陀以因緣法講說世間完整的面貌,不僅離於「有」與「無」的二邊,也離於「斷」與「常」的二邊。
- 有人會問:「佛教認為『世間無常』,但為何十四無記中包括『世間無常』?」
前後兩個「世間無常」雖然字面看似一樣,實際意義卻不同。佛教所說的「世間無常」是基於因緣的分析,描述人世間的遷流變化,當中沒有一個主體、大我。十四無記中所說的「世間無常」,則是將宇宙(世間)視為一個主體、大我,認為這個主體是無常,會消失而一了百了,屬於「斷見」。
有關「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的問題也是如此,假設如來仍自認是一個輪迴的主體,那就是「我見」;如果認為如來死後就沒了,那就是「斷見」,然而佛陀發現並證知身心都只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輪迴主體名為如來。從究竟的層次來看,如來已經徹底解脫於五陰,只有因緣的生滅,既然都已經沒有「我」的主體,那麼又怎能問說如來死後是有還是沒有呢?由於問題本身就已經錯了,因此佛陀說這些問題不應論議。
關於佛教對於「十四無記」的看法,也可參考《雜阿含經》卷五第106經、卷三十二第905經、卷三十四第962經,《中阿含經》卷六十第220經,《長阿含經》卷十二第18經歡喜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