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34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成就十種力①,得四無畏②,知先佛住處③,能轉梵輪④,於大眾中震師子吼言:『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純大苦聚滅。』諸比丘!此是真實教法顯現,斷生死流,乃至其人悉善顯現。如是真實教法顯現,斷生死流,足令善男子正信、出家,方便修習,不放逸住,於正法、律精勤苦行,皮筋骨立,血ⓐ肉枯竭;若其未得所當得者,不捨慇懃⑤精進,方便堅固堪能。
所以者何?懈怠苦住⑥,能生種種惡不善法,當來有結⑦,熾然增長,於未來世生、老、病、死,退其大義⑧故。精進樂獨住者,不生種種惡不善法、當來有結、熾然苦報,不於未來世增長生、老ⓑ、病、死,大義滿足,得成第一教法之場。所謂大師面前,親承說法,寂滅涅槃,菩提正向,善逝、正覺。
是故,比丘!聲聞弟子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當觀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精勤修學。我今出家,不愚不惑,有果有樂;諸所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者,悉得大果、大福、大利。當如是學。」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血」,宋、元、明三本作「而」。
ⓑ 「老」,宋本作「者」。
ⓒ 宋、元、明三本無「自他」二字。
[註解]
① 十種力: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種智力:(1)處、非處智力:完全了知什麼是有道理、可能的(「斯有是處」),什麼是沒道理、不可能的(「無有是處」)。(2)業異熟智力:完全了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因果業報。(3)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完全了知各種禪定境界,這些定境要怎麼入手、有哪些深淺的層次、有哪些因緣能阻礙或成就這些定境。(4)根上下智力:完全了知眾生的根器好壞。(5)種種意解智力:完全了知眾生的各種意向。(6)種種界智力:完全了知世間與眾生的各種差別、分類。(7)遍趣行智力:完全了知有什麼途徑能通往什麼結果。(8)宿住隨念智力:完全了知而能憶念自己及眾生的過去世。(9)死生智力:完全了知眾生未來世的往生去處,以及導致往生這些去處的善惡因緣。(10)漏盡智力:完全自知自證得漏盡,斷盡煩惱。又譯為「十力」。詳見卷二十六第684經。
② 四無畏:佛說法時具有四種無所畏懼的自信,而勇猛安穩:(1)正等覺無畏、(2)漏永盡無畏、(3)說障法無畏、(4)說出道無畏。又譯為「四無所畏」。
③ 知先佛住處:知道過去諸佛所證得而安住的真理。
④ 梵輪:即「法輪」,指佛法。佛法能摧破眾生的煩惱,猶如巨輪能碾壓經過的地方,又不停滯於一地,輾轉傳人,有如車輪,所以比喻為「法輪」,佛法清淨廣大,因此又稱「梵輪」。
⑤ 慇懃:勤奮。
⑥ 懈怠苦住:懈怠的人住於苦。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怠惰者住於苦」。
⑦ 有結:後有(輪迴、不得解脫)的束縛。
⑧ 退其大義:退減自己的重大利益。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疏忽自己的大利益」。
[對應經典]
- 《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二〈結禁品46〉第3經
-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因緣相應12〉第22經十力(之二)經。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263。
[讀經拾得]
- 自利利他
本經中佛陀告訴弟子們:「當觀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精勤修學。」聲聞弟子努力修行,可以自利及利他。
- 佛教苦行與外道苦行的不同
一般認為佛教主張不享樂、不自苦的中道,然而也有許多經提到佛教的苦行,例如本經提到:「於正法、律精勤苦行」。
佛教的苦行是依於正見,修行時所遭遇到的苦,但修行者由於對於苦、苦集、苦滅的追尋理解而實踐苦滅之道時,有其堅定的信念,因此以堅定的態度去面對、超越修行的苦。這當中又包括為了勤修戒、定、慧而自然要吃的苦,例如持戒而不享樂、例如打坐的腿痛等等;另外則是像頭陀行(捨棄對衣服、飲食、住處的貪著,以修鍊身心、去除塵垢煩惱的苦行法),超出佛陀對一般出家人的要求,但為了砥勵心志、為了去除執著、為了正法久住,而給自己的訓練。
外道的苦行則是自找苦吃,誤以為讓自己多受苦就可以解脫,不知道四聖諦、不行於八正道,無法達到苦滅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