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時,有異婆羅門①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尊者阿難:「何故於沙門②瞿曇③所修梵行ⓐ④?」
尊者阿難語婆羅門:「為斷故。」
復問:「尊者何所斷?」
答言:「斷愛ⓑ。」
復問:「尊者阿難!何所依而得斷愛?」
答言:「婆羅門!依於欲⑤而斷愛。」
復問:「尊者阿難!豈非無邊際⑥?」
答言:「婆羅門!非無邊際。如是有邊際,非無邊際。」
復問:「尊者阿難!云何有邊際,非無邊際。」
答言:「婆羅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於意云何?汝先有欲來詣精舍不?」
婆羅門答言:「如是,阿難!」
「如是,婆羅門!來至精舍已,彼欲息不?」
答言:「如是,尊者阿難!彼精進⑦、方便、籌量⑧,來詣精舍。」
復問:「至精舍已,彼精進、方便、籌量息不?」
答言:「如是,尊者阿難!」
復語婆羅門:「如是,婆羅門!如來、應、等正覺⑨所知所見,說四如意足⑩,以一乘道⑪淨眾生、滅苦惱、斷憂悲。何等為四?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⑫,精進定⑬、心定⑭、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⑮。如是,聖弟子修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斷愛,愛斷已,彼欲亦息。修精進定、心定、思惟定斷行成就,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愛盡,愛盡已,思惟則息。婆羅門!於意云何?此非邊際耶?」
婆羅門言:「尊者阿難!此是邊際,非不邊際。」
爾時,婆羅門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校勘]
ⓐ 「梵行」,巴利本作 Brahmacariya。
ⓑ 「愛」,巴利本作 Chanda。
[註解]
① 異婆羅門:某位大家較不熟悉的婆羅門。「婆羅門」是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
② 沙門:出家的修行人。
③ 瞿曇:佛陀俗家古代的族姓,後分族稱釋迦氏。又譯為「喬達摩」。佛弟子稱佛陀為「世尊」,而外道則以佛陀的俗家古姓「瞿曇」或「沙門瞿曇」來稱呼他。
④ 梵行:清淨的修行。
⑤ 欲:欲望,這裡特指修習善法的欲望。
⑥ 無邊際:沒有盡頭。
⑦ 精進:勤奮上進。
⑧ 籌量:審查;思量。
⑨ 如來、應、等正覺:佛陀。如來、應(供)、等正覺(又譯為「正遍知」)是古印度對覺者十種常見的稱號(如來十號)的前三個,這裡以這三個稱號來代表佛陀。
⑩ 四如意足:基於四種因素產生禪定、成就神通:(1)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2)精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3)意定斷行成就如意足、(4)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⑪ 一乘道:直通目的地的道路。
⑫ 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依「意欲」所引發的禪定,斷除各種造作,而成就神通。其中「欲定」是指由(對禪定的、聖果的)意願、欲望而引發的禪定;「斷行」可解為斷除各種造作,也可解為勤奮努力(即行於「四正斷」);「如意足」又譯為「神足」,即神通的基礎。又譯為「欲定心成就斷如意足」、「欲定如意足」、「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欲定精勤不懈滅行成就以修神足」、「自在三昧行盡神足」、「自在三昧神力」。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欲定勤行成就神足」。
⑬ 精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依「精進」所引發的禪定,斷除各種造作,而成就神通。「精進定」又譯為「勤定」。
⑭ 心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依「心念專注」所引發的禪定,斷除各種造作,而成就神通。「心定」又譯為「意定」。
⑮ 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依「慧觀」所引發的禪定,斷除各種造作,而成就神通。「思惟定」又譯為「觀定」、「誡三昧」。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依於欲而斷愛
婆羅門質疑阿難尊者所說「以修習善法的欲望來斷愛欲」,不就一直有欲望、沒完沒了嗎?
阿難尊者就打了個比方:來到寺院之前,要有來寺院的欲望,才能成行。當抵達寺院後,來寺院的欲望自然就消失了。
「以修習善法的欲望來斷愛欲」也是如此,依四如意足成就神通、解脫,達成解脫後修習善法的欲望自然就消失了,因此不是一直有欲望,不會沒完沒了。
可注意描述四如意足的經文是以「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作結,四如意足的定境、神通,畢竟都只是過程。就如佛陀常說的「筏喻」,修行中每一個階段的成就,在更高的階段時得要放下。
本經「依於欲」的「(善法)欲」在後世也有稱作「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