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卷11 第275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其有說言大力者,其唯難陀,此是正說。其有說言最端正者,其唯難陀,是則正說。其有說言愛欲重者,其唯難陀,是則正說。

「諸比丘!而今難陀關閉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精勤修習,正智成就,堪能盡壽純一滿淨,梵行清白

關閉根門彼難陀比丘關閉根門故,若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若諸眼根增不律儀無明障、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其心,生諸律儀;防護於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諸律儀,是名難陀比丘關閉根門。

飲食知量飲食知量者,難陀比丘於食繫數:『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莊嚴,支身而已。任其所得,為止飢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覺令息滅,未起苦覺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氣力安樂、無罪觸住故。如人乘車,塗以膏油,不為自高,乃至莊嚴,為載運故。又如塗瘡,不貪其味,為息苦故。』如是,善男子難陀知量而食,乃至無罪觸[*]住,是名難陀知量而食。

精勤修業彼善男子難陀初夜、後夜精勤修業者,彼難陀晝則經行、坐禪,除去陰障,以淨其身。於初夜時,經行、坐禪,除去陰障,以淨其身。於中夜時,房外洗足,入於室中,右脇而臥屈膝累足念明相作起覺想。於後夜時,徐覺徐起,經行、坐禪,是名善男子難陀初夜、後夜精勤修習

正念、正智成就彼善男子難陀勝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難陀觀察東方,一心正念,安住觀察;觀察南、西、北方,亦復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觀察。如是觀者,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彼善男子難陀覺諸受起,覺諸受住,覺諸受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覺諸想起,覺諸想住,覺諸想滅,覺諸起,覺諸覺住,覺諸覺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是名善男子難陀正念、正智成就。

「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關閉根門,如善男子難陀;飲食知量,如善男子難陀;初夜、後夜精勤修業,如善男子難陀;正念、正智成就,如善男子難陀。』如教授難陀法,亦當持是為其餘人說。」

時,有異比丘而說偈言:

「善關閉根門,  正念攝心住,
 飲食知節量,  覺知諸心相,
 善男子難陀,  世尊之所歎。」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住」,宋、元、明三本作「在」。

「大」,元、明二本作「有大」。

「正」,大正藏原為「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憂」,大正藏原為「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憂」。

「滅」,宋、元、明三本作「滅故」。

「罪觸」,大正藏原為「聞獨」,宋、元、明三本作「間獨」,今依據卷二十一第564經及《瑜伽師地論》改作「罪觸」。[*]

「繫」,大正藏原為「係」,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繫」。

「相」,大正藏原為「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相」。

「習」,大正藏原為「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習」。

「憂」,大正藏原為「愛」,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憂」。

「而」,大正藏原為「心」,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而」。

[註解]

難陀:比丘名,極為英俊,出家前有位美豔的妻子。初出家時,難忘其妻子,後經佛陀善巧引導,而斷除愛欲,證阿羅漢。以「大體端正,與世殊異」第一、「諸根寂靜,心不變易」第一聞名。他是佛陀未出家求道前最小的弟弟。

根門: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是外境進入身心的門戶,因此稱為根門。

初夜:夜晚的前四分之一,約晚間六點至九點。古印度將一天分為八時,即晝四時、夜四時。夜四時為初夜、中夜、中夜後、後夜。(案:古印度有兩種計時系統,一種是一天八時,一種是一天六時,在此採用一天八時的系統。)

後夜:夜晚的最後四分之一,約凌晨三點至六點。

正智:清晰理解(解脫的智慧)。

堪能:有能力。

盡壽純一滿淨,梵行清白:終其一生都完全清淨地修行。

色相:顯而易見的形貌特徵。顯而易見的表徵稱為「相」,微細、不易立刻辨識的美好稱為「隨……好」。例如說佛陀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即指在相法上來看佛陀有「纖長指相」等三十二種顯而易見的莊嚴相貌,「每個指頭都妙好」等八十種微細、不易立刻辨識的美好形貌特徵。

隨形好:微細、不易立刻辨識的美好形貌特徵。

律儀:遵守法則;約束舉止。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自制」。

無明:無智;不徹底明白佛法。也是「癡」的異名。

闇:即「暗」。

惡不善法:惡的、不善的事情。

漏:煩惱。一般人由眼、耳等感官,時常流漏煩惱而不停止,所以以漏譬喻煩惱。

於食繫數:吃飯時如理省察(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等)而不貪著,知足、不過量。「數」在此讀音同「屬」,指省察。

支身:支持身體;維持生命。

梵行:清淨的修行。

故起苦覺令息滅,未起苦覺令不起故:已生起的(例如飢餓而造成的)苦受讓它消滅,還沒生起的(例如吃太飽而造成的)苦受讓它不生起。

成其崇向故:成就他崇高的志向。

氣力安樂、無罪觸住故:為了保持體力安穩喜樂、沒有過失。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健康、無過失,住於安樂」。

善男子:信佛的好男人。

經行:在一定的路徑上專心地往返步行,是一種能調劑身心、減少昏沉的修行方法。

除去陰障:除去障礙修行的種種(例如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除去陰蓋」,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心從障礙法淨化」。

中夜:夜晚四分的第二分,約九點至十二點。

右脇而臥:向右側躺。「脇」是胸部兩側,由腋下至肋骨盡處的部位。

屈膝累足:膝蓋彎曲、將左腳放在右腳上。

繫念明相:連續不斷地念著光明的相。

作起覺想:作要醒起來的想法,不貪睡。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意念作起身想」。

勝念:最好的念,即「正念」。「正念」指正確的專注;清澈的覺知。

正知:清晰理解(解脫的智慧)。又譯為「正智」。

正念:清澈覺知(現前的對象)。

覺:念頭。

攝心:收攝心念而不外散。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雜阿含經》卷三十八第1067經記載難陀剛出家時喜歡衣著光鮮亮麗、嬉戲調笑,經過佛陀告誡後才一改態度,用心修行。《增一阿含經》卷九〈慚愧品18〉第7經也記載,難陀修行一陣子後還是無法忘懷他美豔的妻子,甚至想要還俗,因此佛陀善巧引導,讓他上天看天女、下地看油鍋,他瞭解了因果,也就調伏了心念,好好修行。

藉由如下的修行,難陀尊者由一愛欲深重的男子漢,成為梵行清白的大丈夫:

  • 關閉根門
  • 飲食知量
  • 精勤修習
  • 正念正智

本經中的「關閉根門」,經中舉例為「若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眼睛視物但不執取,而不是說永遠閉上眼睛。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守護根門」,也是一樣的意旨。

《增一阿含經》卷七〈火滅品16〉第1經記載難陀證阿羅漢後自然不受魔擾,佛陀稱讚他:「端正比丘者,無有勝難陀比丘;諸根澹泊,亦是難陀比丘;無有欲心,亦是難陀比丘;無有瞋恚,亦是難陀比丘;無有愚癡,亦是難陀比丘;成阿羅漢,亦是難陀比丘。所以然者,難陀比丘端正,諸根寂靜。」(CBETA, T02, no. 125, p. 579, a3-8)

[進階辨正]

回到《雜阿含經》卷11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