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時,有異ⓐ比丘④獨靜思惟:「云何為我?我何所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從禪覺已⑤,往詣⑥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⑦,白佛言:「世尊⑧!我獨一靜處⑨,作是思惟:『云何為我?我何所為?何法是我?我於何住?』」
佛告比丘⑩:「今當為汝說於二法。諦聽,善思,云何為二?眼色為二。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是名二法。比丘!若有說言:『沙門⑪瞿曇⑫所說二法,此非為二,我今捨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⑬。所以者何⑭?緣眼、色,生眼識。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內ⓑ⑮、是因緣、是堅、是受⑯,是名眼肉形內地界⑰。比丘!若眼肉形,若內、若因緣、津澤、是受,是名眼肉形內水界⑱。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內、若因緣、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內火界⑲。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內、若因緣、輕飄動搖、是受,是名眼肉形內風界⑳。
「比丘!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㉑。如是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㉒,觸俱生受㉓、想㉔、思㉕。此等諸法㉖非我㉗、非常,是無常㉘之我,非恒、非安隱㉙,變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謂生、老、死、沒㉚、受生㉛之法。
「比丘!諸行剎那生滅諸行㉜如幻、如炎㉝,剎那時頃盡朽㉞,不實來實去。是故,比丘!於空諸行㉟當知、當喜、當念:『空諸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㊱,無我㊲、我所㊳。』譬如明目士夫㊴,手執明燈,入於空室,彼空室觀察。
「如是,比丘!於一切空行,心ⓒ觀察歡喜,於空法行㊵,常、恒、住、不變易法,空我、我所。如眼,耳、鼻、舌、身……意、法㊶因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諸法無我、無常,乃至空我、我所。比丘!於意云何㊷?眼是常、為非常耶?」
答言:「非常,世尊!」
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復問:「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㊸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㊹不?」
答言:「不也,世尊!」
「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如是多聞聖弟子於眼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㊻。』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校勘]
ⓐ 明本無「異」字。
ⓑ 「內」,宋、元、明三本作「肉」。
ⓒ 「心」字之前大正藏有一「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① 佛:覺者;自覺覺他的人。又譯為佛陀。
② 舍衛:古代中印度拘薩羅國的首都,該國的南方有另外一個國家也叫做拘薩羅國,為方便區分,後來就將首都名作為國號,稱作舍衛國。在當今印度北部近尼泊爾處。
③ 祇樹給孤獨園:佛陀的道場之一,由給孤獨長者向祇陀太子買下土地,並由祇陀太子布施樹林。「給孤獨長者」是須達多長者的綽號,因為他樂善好施,常常救濟孤獨無依的人,因此被稱為給孤獨長者。
④ 異比丘:某位大家較不熟悉的比丘。
⑤ 從禪覺已:禪坐完畢之後。
⑥ 詣:拜訪。
⑦ 稽首禮足,退住一面:以頭頂禮受禮者的腳或地(五體投地、最高禮法),然後退下,停留在旁邊。
⑧ 世尊:世間所尊重的覺者。佛弟子一般皆尊稱佛陀為「世尊」。
⑨ 獨一靜處:獨自處在安靜的地方。
⑩ 比丘:出家受具足戒(完整出家戒律)的男子。
⑪ 沙門:出家的修行人。
⑫ 瞿曇:佛陀俗家古代的族姓,後分族稱釋迦氏。又譯為「喬達摩」。佛弟子稱佛陀為「世尊」,而外道則以佛陀的俗家古姓「瞿曇」或「沙門瞿曇」來稱呼他。
⑬ 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這只是空話,如果去問他,他就回答不出來了,只會愈來愈迷惑,因為他其實沒有相關經驗。其中「言數」又譯為「言說」。
⑭ 所以者何:為何會這樣呢?
⑮ 內:在自身內的。
⑯ 受:能有感受的。
⑰ 地界:堅固性。
⑱ 水界:濕潤性。(南傳的論則主張為「流動或溢出」,並可「黏聚」其他色法。)
⑲ 火界:溫熱性。
⑳ 風界:移動性。
㉑ 兩手和合相對作聲:拍手發聲。
㉒ 三事和合觸:感官(根)、外境、識,三者和合而為「觸」。例如眼根、影像、視覺,三者接觸而為「眼觸」。
㉓ 受:感受。例如苦的感受、樂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
㉔ 想:取相;面對境界而心中浮現對應的相;也就是認知。例如看到一個顏色,心中立刻浮現過往所見過相同的顏色,而知道這是什麼顏色;接觸到一個概念、語言,心中立刻浮現過往所接觸過相同的概念、語言,而知道這是什麼概念、語言。
㉕ 思:意志活動;使心造作的精神作用,是最常見的一種行陰。
㉖ 此等諸法:前句中的眼(根)、色(境)、眼識、觸、受、想、思。
㉗ 非我:不是「我」。又譯為「無我」。
㉘ 無常:遷流變化,沒有恆常不變的。
㉙ 安隱:安穩。
㉚ 沒:消失、終了。
㉛ 受生:(陷於輪迴而)投生。
㉜ 諸行:所有由因緣而生的事物(即「有為法」)。
㉝ 炎:即「陽焰」,太陽照射地面,空氣受熱而產生對流,或是火焰周圍空氣受熱而擾動的現象,遠看像奔騰不停的野馬或波動的水面(海市蜃樓之類),走近時即不見了。
㉞ 剎那時頃盡朽:立刻就都敗壞了。
㉟ 空諸行:本性是空的有為法(因緣而生的事物)。又譯為「空行」。
㊱ 常、恒、住、不變易法空:世人以為恆常、穩固不變的「我」,不是實有的。其中「常、恒、住、不變易法」是古印度婆羅門教所主張「我」的特性。
㊲ 我:世人以為的輪迴主體,古印度婆羅門教認為有永恆、不變、獨存、自在、能主宰的特性,佛教則由因緣的分析而發覺「無我」。
㊳ 我所:我所擁有的。
㊴ 士夫:人。音譯為「補特伽羅」。
㊵ 空法行:空法、空行。跟「空諸行」同義。
㊶ 法:這裡指六境中的「法」,即訊息。「耳、鼻、舌、身……意、法因緣生意識」是「耳、聲因緣,生耳識……鼻、香因緣,生鼻識……舌、味因緣,生舌識……身、觸因緣,生身識……意、法因緣,生意識」的簡稱。
㊷ 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是「於汝意云何」的簡化,詢問對方意見的意思。
㊸ 多聞:多聽聞佛法而受持。
㊹ 見我、異我、相在:視(眼)為我、(眼)之外有我、(眼)包含或被包含於我之中。(「是我、異我、相在」的定義詳見卷五第109經。)
㊺ 解脫知見:知道自己已證得了解脫的智慧。
㊻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會再受輪迴。
㊼ 不放逸:不怠惰。
㊽ 阿羅漢:斷盡煩惱、不再輪迴的四果聖人。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佛陀解說眼內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也就是說眼和外面的世界一般,都是由四大所構成的,眼內沒有一個特殊的、不滅的自我。
眼睛如何看到東西?佛陀將之比喻為拍手,兩手拍在一起時擊出掌聲,但一拍完聲音就不見了,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看到東西」的過程也類似,有眼睛、所看的東西,以及眼識三者和合,眼睛就看到東西,這個過程是因緣而生,也就因緣而滅,整個過程中沒有一個不滅的自我。
不只眼見色如此,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識法,都是如此,因緣生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