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長爪ⓐ①外道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一切見ⓑ不忍ⓒ②。」
佛告火種③:「汝言一切見不忍者,此見亦不忍耶④?」
長爪外道言:「向言一切見不忍者,此見亦不忍。」
佛告火種:「如是知、如是見,此見則已斷、已捨、已離,餘見更不相續、不起、不生。火種!多人與汝所見同,多人作如是見、如是說,汝亦與彼相似,火種!若諸沙門、婆羅門捨斯等見,餘見不起,是等沙門、婆羅門世間亦少少耳。
「火ⓓ種!依三種見。何等為三?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復次,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不忍。』復次,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於一忍、一不忍。』火種!若言一切忍者,此見與貪俱生,非不貪;與恚俱生,非不恚,與癡俱生,非不癡;繫,不離繫,煩惱,非清淨,樂取,染著生。若如是見:『我一切不忍。』此見非貪俱、非恚俱、非癡俱,清淨非煩惱,離繫非繫,不樂不取,不著生。火種!若如是見:『我一忍、一不忍。』彼若ⓔ忍者,則有貪,乃至染著生,若如是見不忍者,則離貪,乃至不染著生。
「彼多聞聖弟子所學言:『我若作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則為二者所責、所詰⑤。何等二種?謂一切不忍,及一忍、一不忍,則為此等所責。責故詰,詰故害,彼見責、見詰、見害故,則捨所見,餘見則不復生。如是斷見、捨見、離見,餘見不復相續,不起不生。』
「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我若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不忍。」者,則有二責ⓕ二詰。何等為二?謂我一切忍,及一忍、一不忍。如是二責二詰,乃至不相續,不起不生。』
「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我若作如是見、如是說:「一忍、一ⓖ不忍。」則有二責二詰。何等為ⓗ二?謂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及一切不忍。」如是二責,乃至不相續,不起不生。』
「復次,火種!如是身色麁四大,聖弟子當觀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若聖弟子觀無常、觀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住者,於彼身、身欲、身念、身愛ⓘ、身染ⓙ、身著,永滅不住。
「火種!有三種受,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三種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⑥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集,則受集;彼彼觸滅,則受滅,寂靜、清涼、永盡。彼於此三受,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彼彼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出如實知;如實知已,即於彼受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彼於身分齊受覺⑦如實知,於命分齊受覺⑧如實知,若彼身壞命終後,即於爾時一切受永滅、無餘永滅ⓚ。彼作是念:『樂受覺時,其身亦壞;苦受覺時,其身亦壞;不苦不樂受覺時,其身亦壞,悉為苦邊ⓛ。於彼樂覺,離繫不繫;於彼苦覺,離繫不繫;於不苦不樂覺,離繫不繫。於何離繫?離於貪欲、瞋恚、愚癡,離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斯等,名為離苦。』」
當於爾時,尊者舍利弗受具足始經半月。時,尊者舍利弗住於佛後,執扇扇佛。時,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歎說於彼彼法,斷欲、離欲,欲滅盡、欲捨。」爾時,尊者舍利弗即於ⓜ彼彼法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爾時,長爪外道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長爪外道出家見法、得法、覺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坐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願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於佛法中修諸梵行。」
佛告長爪外道出家:「汝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
即得善來比丘出家,彼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佛說是經已,尊者舍利弗、尊者長爪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長爪」,巴利本作 Dīghanakha。
ⓑ 宋、元、明、聖四本無「見」字。
ⓒ 「一切見不忍」,巴利本作 Sabbaṃ me na khamati。
ⓓ 「火」,元本作「少」。
ⓔ 「若」,宋、元、明、聖四本作「苦」。
ⓕ 「責」,大正藏原為「種」,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責」。
ⓖ 聖本無「一」字。
ⓗ 大正藏無「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愛」,聖本作「受」。
ⓙ 「染」,明本作「樂」。
ⓚ 明本無「永滅」二字。
ⓛ 「苦邊」,聖本作「邊苦」。
ⓜ 聖本無「於」字。
[註解]
① 長爪:外道名,是舍利弗的舅父,持守不剪指甲的外道戒,因此被人稱為長爪梵志。後隨佛出家,成為摩訶拘絺羅尊者,佛陀稱讚他「得四辯才,觸難答對」第一。
② 不忍:不接受。這裡的「忍」是忍可、接受的意思。
③ 火種:事火婆羅門的通稱,即以火供祭祀火天的外道。
④ 汝言一切見不忍者,此見亦不忍耶:你說不接受一切見解,那你接受「不接受一切見解」這個見解嗎?
⑤ 詰:詢問、責問。
⑥ 何因?何集?何生?何轉?:什麼是其原因?什麼是其集起?什麼產生它?什麼轉動它?
⑦ 身分齊受覺:身體終結的感受。「分齊」即分際、界限。
⑧ 命分齊受覺:這一生壽命終結的感受。
[對應經典]
- 《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一第203經。
- 南傳《中部尼柯耶》〈普行者品3〉第74經長爪經。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81。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133。
[讀經拾得]
長爪外道自稱不接受一切見解,佛陀反問他:「那你接受『不接受一切見解』這個見解嗎?」結果他回答:「我也不接受。」佛陀則順勢告訴他:「很多人都會這麼說,但真正能捨離一切見解的話,就是世間少有的人。」
佛陀因勢利導,從「不接受一切見解」引導到「能捨離一切見解」,表示真正能捨離一切見解的話,則不相應於貪、瞋、癡。而佛弟子不管原先有什麼見解,被人質疑的話也都能捨離這些見解,也就是離於貪、瞋、癡。
佛陀接著教他觀察四大所構成的身體的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也就是從「能捨離一切見解」進一步昇華到「能捨離對身體的執著」。
佛陀接著引導他觀察受有三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並觀察三受集起和滅去的因緣,乃至觀察三受的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也就是進一步昇華到「能捨離對感受的執著」和觀察因緣。
這些即四念住當中的身念住、受念住、及法念住,舍利弗尊者這時剛隨佛出家半個月,聽到佛陀的這番開示就證得阿羅漢了。而長爪外道則得法眼淨,證得初果,接著隨佛出家,最後證得阿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