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於東園鹿子母堂。
爾時,鹿子母毘舍佉ⓔ平旦沐浴,著白淨衣,將子婦等眷屬圍繞,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卻住一面。世尊問曰:「居士婦!今沐浴耶?」
答曰:「世尊!我今持齋。善逝!我今持齋。」
世尊問曰:「居士婦!今持何等齋耶?齋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放牛兒齋,二者尼揵齋,三者聖八支ⓕ齋②。居士婦!云何名為放牛兒齋?若放牛兒朝放澤中,晡收還村,彼還村時,作如是念:『我今日在此處放牛,明日當在彼處放牛。我今日在此處飲牛,明日當在彼處飲牛。我牛今在此處宿止,明日當在彼處宿止。』居士婦!如是有人若持齋時,作是思惟:『我今日食如此之食,明日當食如彼食也。我今日飲如此之飲,明日當飲如彼飲也。我今含消如此含消,明當ⓖ含消如彼含消。』其人於此晝夜樂著欲過,是謂名曰放牛兒齋。若如是持ⓗ放牛兒齋者,不獲大利,不得大果,無大功德,不得廣布。
「居士婦!云何名為尼揵齋耶?若有出家學尼揵者,彼勸人曰:『汝於東方過百由延③外有眾生者,擁護彼故,棄捨刀杖,如是南方、西方、北方過百由延外有眾生者,擁護彼故,棄捨刀杖,是為彼勸進人。或有想護眾生,或無想不護眾生,汝當十五日說從解脫時,脫衣裸形,東向住立,作如是說:「我無父母,非父母有,我無妻子,非妻子有,我無奴婢,非奴婢主ⓘ。」』居士婦!彼欲ⓙ勸進於真諦語,而反勸進虛妄之言④,彼人日日見其父母,便作此念:『是我父母。』父母日日見其兒子,亦作此念:『是我兒子。』彼見妻子,而作此念:『是我妻子。』妻子見彼,亦作此念:『是我尊長。』彼見奴婢,復作此念:『是我奴婢。』奴婢見彼,亦作此念:『是我大家⑤。』彼用此欲,不與而用,非是與用⑥,是謂名曰尼揵齋也。若如是持尼揵齋者,不獲大利,不得大果,無大功德,不得廣布。
「居士婦!云何名為聖八支[*]齋?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作是思惟:『阿羅漢ⓚ真人盡形壽⑦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彼於殺生淨除其心,我亦盡形壽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我ⓛ於殺生淨除其心,我以此支[*]於阿羅漢[*]等同無異。』是故說齋。
「復次,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作是思惟:『阿羅漢[*]真人盡形壽離不與取、斷不與取,與而ⓜ後取,樂於與取,常好布施,心樂放捨,歡喜無吝,不望其報,不以盜覆心,能自制己。彼於不與取淨除其心,我亦盡形壽離不與取、斷不與取,與而後取,樂於與取,常好布施,心樂放捨,歡喜無吝,不望其報,不以盜覆心,能自制己。我於不與取淨除其心,我以此支[*]於阿羅漢[*]等同無異。』是故說齋。
「復次,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作是思惟:『阿羅漢[*]真人盡形壽離非梵行、斷非梵行,修行梵行,至誠心淨,行無臭穢,離欲斷婬。彼於非梵行淨除其心,我於此日此夜離非梵行、斷非梵行,修行梵行,至誠心淨,行無臭穢,離欲斷婬。我於非梵行淨除其心,我以此支[*]於阿羅漢[*]等同無異。』是故說齋。
「復次,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作是思惟:『阿羅漢[*]真人盡形壽離妄言、斷妄言,真諦言,樂真諦,住真諦,為人所信,不欺世間。彼於妄言淨除其心,我亦盡形壽離妄言、斷妄言,真諦言,樂真諦,住真諦,為人所信,不欺世間。我於妄言淨除其心,我以此支[*]於阿羅漢[*]等同無異。』是故說齋。
「復次,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作是思惟:『阿羅漢[*]真人盡形壽離酒放逸、斷酒放逸。彼於酒放逸淨除其心,我亦盡形壽離酒放逸、斷酒放逸。我於酒放逸淨除其心,我以此支[*]於阿羅漢[*]等同無異。』是故說齋。
「復次,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作是思惟:『阿羅漢[*]真人盡形壽離高廣大床、斷高廣大床,樂下坐臥,或床或敷草。彼於高廣大床淨除其心,我於此日此夜離高廣大床、斷高廣大床,樂下坐臥,或床或敷草。我於高廣大床淨除其心,我以此支[*]於阿羅漢[*]等同無異。』是故說齋。
「復次,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作是思惟:『阿羅漢[*]真人盡形壽離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觀聽,斷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觀聽。彼於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觀聽淨除其心。我於此日此夜離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觀聽,斷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觀聽。我於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觀聽淨除其心,我以此支[*]於阿羅漢[*]等同無異。』是故說齋。
「復次,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作是思惟:『阿羅漢[*]真人盡形壽離非時食、斷非時食、一食,不夜食、樂於時食。彼於非時食淨除其心,我於此日此夜離非時食、斷非時食、一食,不夜食、樂於時食。我於非時食淨除其心,我以此支[*]於阿羅漢[*]等同無異。』是故說齋。
「彼住ⓞ此聖八支[*]齋已,於上當復修習五法。云何為五?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憶念如來:『彼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作如是憶念如來已,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多聞聖弟子緣如來故,心靖ⓡ⑧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
「譬若如人,頭有垢膩,因膏澤、暖[*]湯、人力、洗沐故,彼便得淨。如是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憶念如來:『彼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作如是憶念如來已,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多聞聖弟子緣如來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是謂多聞聖弟子持梵齋,梵共會,因梵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
「復次,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憶念於法:『此法世尊善說,究竟,恒不變易,正智所知,正智所見,正智所覺。』彼作如是憶念法已,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多聞聖弟子緣於法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
「猶人身有垢膩不淨,因麩、澡豆、暖[*]湯、人力,極洗浴故,身便得淨。如是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憶念於法:『此法世尊善說,究竟,恒不變易,正智所知,正智所見,正智所覺。』彼作如是憶念法已,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多聞聖弟子緣於法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是謂多聞聖弟子持法齋,法共會,因法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
「復次,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憶念於眾:『世尊弟子眾善趣向質直,行要行趣,如來眾中實有阿羅漢[*]真人趣、阿羅漢[*]果證、阿那含趣、阿那含果證、斯陀含趣、斯陀含果證、須陀洹趣、須陀洹果證,是為四雙人八輩聖士。是謂世尊弟子眾,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可呼、可請、可供養、可奉事、可敬重,則為天人良福之田。』彼作如是憶念眾已,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多聞聖弟子緣於眾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
「猶如人衣有垢膩不淨,因灰、皂莢、澡豆、湯水、人力浣故,彼便得淨。如是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憶念於眾:『世尊弟子眾善趣向質直,行要行趣,如來眾中實有阿羅漢[*]真人趣、阿羅漢[*]果證、阿那含趣、阿那含果證、斯陀含趣、斯陀含果證、須陀洹趣、須陀洹果證,是為四雙人八輩聖士。是謂世尊弟子眾,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可呼、可請、可供養、可奉事、可敬重,則為天人良福之田。』彼作如是憶念眾已,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多聞聖弟子緣於眾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是謂多聞聖弟子持眾齋,眾共會,因眾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
「復次,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憶念自戒:『不缺不穿,無穢無污,極廣極大,不望其報,智者稱譽,善具善趣,善受善持。』彼作如是憶念自戒已,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多聞聖弟子緣於戒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
「猶若如鏡,生垢不明,因石磨鋥瑩,由人力治,便得明淨。如是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憶念自戒:『不缺不穿,無穢無污,極廣極大,不望其報,智者稱譽,善具善趣,善受善持。』彼作如是憶念自戒已,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多聞聖弟子緣於戒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是謂多聞聖弟子持戒齋,戒共會,因戒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
「復次,居士婦!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憶念諸天:『實有四王天,彼天若成就信,於此命終,得生彼間,我亦有彼信。彼天若成就戒、聞、施、慧,於此命終,得生彼間,我亦有彼慧。實有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樂天,彼天若成就信,於此命終,得生彼間,我亦有彼信。彼天若成就戒、聞、施、慧,於此命終,得生彼間,我亦有彼慧。』彼作如是憶念已,及諸天信、戒、聞、施、慧。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居士婦,多聞聖弟子緣諸天故,心靖[*]得喜。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
「猶如上色金,生垢不淨,因火橐ⓥ鉗ⓦ椎赤土、人力,磨拭瑩治,便得明淨。如是多聞聖弟子若持齋時,憶念諸天:『實有四王天,彼天若成就信,於此命終,得生彼間,我亦有彼信。彼天若成就戒、聞、施、慧,於此命終,得生彼間,我亦有彼慧。實有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樂天,彼天若成就信,於此命終,得生彼間,我亦有彼信。彼天若成就戒、聞、施、慧,於此命終,得生彼間,我亦有彼慧。』彼作如是憶念已,及諸天信、戒、聞、施、慧,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
「居士婦!若行如是聖八支齋,若有十六大國,謂一者鴦迦ⓨⓩ,二者摩竭陀Ⓐ⑨,三者迦[*]尸Ⓑ,四者拘薩羅Ⓒ,五者拘樓Ⓓ,六者般闍羅Ⓔ,七者阿攝貝ⒻⒼ,八者阿和檀提Ⓗ,九者枝提Ⓘ,十者跋耆Ⓙ,十一者跋蹉Ⓚ,十二跋羅,十三蘇摩,十四蘇羅吒Ⓛ,十五喻Ⓜ尼,十六劍浮Ⓝ。此諸國中所有錢寶、金、銀、摩尼、真珠、琉璃、壞Ⓞ伽Ⓟ、碧玉、珊瑚、留邵、鞞留、鞞Ⓠ勒、馬瑙、蝳蝐Ⓡ、赤石、琁Ⓢ珠,設使有人於中作王,隨用自在者,彼一切皆Ⓣ持聖八支齋,不直十六分。
「居士婦!我因此故說,人王者不如天樂。若人五十歲是四王天Ⓤ一晝一夜,如是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如此五百歲是四王天壽。居士婦!必有是處,若族姓男、族姓女持聖八支齋,身壞命終,生四王天Ⓥ中。居士婦!我因此故說,人王者不如天樂。若人百歲是三十三天Ⓦ一晝一夜,如是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如此千歲是三十三天壽。居士婦!必有是處,若族姓男、族姓女持聖八支齋,身壞命終,生三十三天中。
「居士婦!我因此故說,人王者不如天樂。若人二百歲是焰摩天一晝一夜,如是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如此二千歲是焰摩天壽。居士婦!必有是處,若族姓男、族姓女持Ⓧ聖八支齋,身壞命終,生焰摩天中。居士婦!我因此故說,人王者不如天樂。若人四百歲是兜率陀天一晝一夜,如是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如此四千歲是兜率陀天壽。居士婦!必有是處,若族姓男、族姓女持聖八支齋,身壞命終,生兜率陀[*]天中。
「居士婦!我因此故說,人王者不如天樂。若人八百歲是化樂天Ⓨ一晝一夜,如是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如此八千歲是化樂天壽。居士婦!必有是處,若族姓男、族姓女持聖八支齋,身壞命終,生化樂天中。居士婦!我因此故說,人王者不如天樂。若人千六百歲是他化樂天一晝一夜,如是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如此萬六千歲是他化樂天壽。居士婦!必有是處,若族姓男、族姓女持聖八支齋,身壞命終,生他化樂天中。」
於是,鹿子母毘舍佉叉手向佛,白曰:「世尊!聖八支齋甚奇!甚特!大利大果,有大功德,有大廣布。世尊!我從今始,自盡形壽持聖八支齋,隨其事力,布施修福。」
於是,鹿子母聞佛所說,善受Ⓩ善持,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
佛說如是。鹿子母毘舍佉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持齋經第一竟⒝(四千四十九字)⒞
[校勘]
ⓐ 宋、元、明三本無「中阿含」三字。
ⓑ 「品第三」,大正藏原為「品」,宋、元二本作「品第三」,明本作「品第十七」,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品第三」。
ⓒ 「鞞」,大正藏原為「隨」,今依據明本改作「鞞」。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鹿子母毘舍佉」,巴利本作 Visākhā Migaramātā。
ⓕ 「支」,宋本作「枝」。[*]
ⓖ 「當」,大正藏原為「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當」。
ⓗ 大正藏在「持」字之後有一「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主」,大正藏原為「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主」。
ⓙ 「欲」,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高麗藏補上。
ⓚ 「漢」,大正藏原為「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漢」。[*]
ⓛ 大正藏在「我」字之後有一「今」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而」,宋、元、明三本作「其」。
ⓝ 「伎」,元、明二本作「妓」。[*]
ⓞ 「住」,大正藏原為「往」,今依據高麗藏改作「住」。
ⓟ 「所」,明本作「我」。
ⓠ 「伺」,宋本作「思」。[*]
ⓡ 「靖」,宋、元、明三本作「靜」。[*]
ⓢ 「知見」,大正藏原為「見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知見」。[*]
ⓣ 「便」,大正藏原為「穢」,今依據高麗藏改作「便」。
ⓤ 「陀」,大正藏原為「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陀」。
ⓥ 「橐」,大正藏原為「排」,元本作「橐」,明本作「橐」及「韛」,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橐」。
ⓦ 「鉗」,大正藏原為「鉆」,今依據明本改作「鉗」。
ⓧ 「陀」,大正藏原為「多」,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陀」。
ⓨ 「迦」,宋、元、明三本作「伽」。[*]
ⓩ 「鴦迦」,巴利本作 Aṅga。
Ⓐ 「摩竭陀」,巴利本作 Magadha。
Ⓑ 「迦尸」,巴利本作 Kāsi。
Ⓒ 「拘薩羅」,巴利本作 Kosala。
Ⓓ 「拘樓」,巴利本作 Kuru。
Ⓔ 「般闍羅」,巴利本作 Pañcāala。
Ⓕ 「貝」,宋本作「見」,元、明二本作「月」。
Ⓖ 「阿攝貝」,巴利本作 Assaka。
Ⓗ 「阿和檀提」,巴利本作 Avanti。
Ⓘ 「枝提」,巴利本作 Ceti。
Ⓙ 「跋耆」,巴利本作 Vajji。
Ⓚ 「跋蹉」,巴利本作 Vaṃsa。
Ⓛ 「蘇羅吒」,巴利本作 Sūrasena。
Ⓜ 「喻」,宋、元、明三本作「喻」。
Ⓝ 「劍浮」,巴利本作 Kamboja。
Ⓞ 「壞」,宋本作「儴」,元、明二本作「蠰」。
Ⓟ 「伽」,宋本作「佉」。
Ⓠ 宋、元、明三本無「鞞」字。
Ⓡ 「蝐」,大正藏原為「蜎」,今依據高麗藏改作「蝐」。
Ⓢ 「琁」,大正藏原為「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琁」。
Ⓣ 「皆」,大正藏原為「比丘」,宋本作「比」,元、明二本作「皆」,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皆」。。
Ⓤ 「四王天」,巴利本作 Cātummahārājikā devā。
Ⓥ 「王天」,大正藏原為「天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王天」。
Ⓦ 「三十三天」,巴利本作 Tāvatiṃsā devā。
Ⓧ 「持」,宋、元、明三本作「持於」。
Ⓨ 「化樂天」,巴利本作 Paranimmitavasavatti devā。
Ⓩ 大正藏無「善受」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大正藏在「首」字之後有「稽首」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明本無「持齋經第一竟」六字。
⒞ 宋、元、明三本無「四千四十九字」六字。
[註解]
① 十經:卷五十五第202經至卷五十八第211經,計有:持齋經、晡利多經、羅摩經、五下分結經、心穢經、箭毛經、箭毛經、鞞摩那修經、法樂比丘尼經、大拘絺羅經,共十經。
② 八支齋:效法阿羅漢無貪、瞋、癡,戒除「殺生、偷盜、淫欲、妄語、飲酒、塗香歌舞、坐臥高廣大床、非時食」。又譯為「八關齋」。
③ 由延:長度單位,帝王一天行軍的里程,約七、八公里。另譯作「由旬」。
④ 彼欲勸進於真諦語,而反勸進虛妄之言:他們想要勸導修行於真理,但卻勸導修行於虛假的話。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當他們應該被勸導為真實的時,那時,他們勸導妄語,我說,這是屬於他的妄語。」
⑤ 大家:世家望族,此處指奴婢所事奉的主人家。
⑥ 彼用此欲,不與而用,非是與用:他做這樣的欲行(卻自稱不做欲行),沒有經過同意而做,不是經過同意而做。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當那夜過後,他吃未被給予的食物,我說,這是屬於他的未給予而取。」
⑦ 盡形壽:終身;一輩子。
⑧ 靖:安定。
⑨ 摩竭陀: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恆河中游南岸地區。另譯為「摩竭提」。
[對應經典]
- 待加上:增支部3集71經
[讀經拾得]
- 三種齋
世俗的齋(放牛兒齋),只是規劃、安排飲食。
外道的齋(尼揵齋),是說偉大的空話,不能導致身口意的解脫。
佛教的齋(八支齋),是效法阿羅漢、不隨貪瞋癡,也是在家人解脫的練習。
- 五種念
持八關齋戒時,也可以搭配五念:
- 念佛,如洗頭;
- 念法,如洗身;
- 念僧,如洗衣;
- 念戒,如磨鏡;
- 念天,如煉金。
本經列舉的是六念中的前五念,實修上也可以六念或十念的任何一念來修行,修行的結果則是達成「七覺支」(覺悟的七個要素)。以「念佛」為例:
- 念覺支:憶念如來:『彼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
- 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彼作如是憶念如來已,若有惡伺,彼便得滅,所有穢污惡不善法,彼亦得滅。
- 喜覺支:多聞聖弟子緣如來故,心靖得喜。
本經是佛陀對第一次聽聞八關齋戒的在家女眾的開示,因此沒有提到進一步的「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有興趣瞭解更完整次第的同學可參考《雜阿含經》卷三十三第931經。
- 生活中的修行
許多人常表示沒有時間修行,轉眼間一個月、一年、多年就過去了,修行仍無進展。
齋日則每月都有,嘗試在一日一夜的生活中效法阿羅漢,修一日就有一日的修行。
在齋日善攝根門,學習六根緣六境時不起貪瞋癡,在禪七等精進禪修的機會時,也才能夠較快地收攝心念,念頭不到處亂跑,而從止觀中獲得利益。
藉由八關齋戒或是五念(六念、十念)的修行,沒時間的在家人也能有時間修行,而不虛度光陰。
- 「盡形壽」或「此日此夜」
八關齋戒當中有的戒條是「我亦盡形壽」持守、有的戒條是「我於此日此夜」持守,有何差別?
這是因為持八關齋戒的修行者要有持五戒的基礎,而五戒是盡形壽持守的,因此五戒已有的戒條即盡形壽持守,五戒沒有規定的部分,則是在持八關齋戒的這一日一夜持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