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經簡介(V)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abstsai@ms1.hinet.net (Post Gateway), 信區: BudaHelp
標  題: 【《大般若經》簡介】(5)
發信站: 由 獅子吼站 收信 (Thu Nov 14 16:24:29 1996)


======================================================================
【《大般若經》簡介(5)】
======================================================================
  前頭我們介紹到大般若經的七十七卷,這裡開始我們再繼續後半段的介紹。
七十七卷以前的內容是由世尊所說,因為是針對三千大千世界的大菩薩(摩訶薩)們
所說的般若,因此有人在判經時便將它判為「上品般若」。

  同學們,當時聽經中的人也和我們的疑問一樣,有大菩薩修行的般若波羅蜜
法,那有沒有“中或小菩薩”修行的方法?於是天帝釋就替眾生發問。

  在七十七卷的最後,善現(須菩提)替舍利子回答了一些大菩薩的修行問題
,並且深得世尊的讚許,說他已明白大菩薩的般若波羅蜜法,「諸有菩薩摩訶薩
欲學般若波羅蜜多者,皆應隨汝所說而學」(大正五冊p431中)天帝便問須菩提
,「什麼是菩薩摩訶薩的般若波羅蜜多、為何菩薩摩訶薩要守般若波羅蜜多、為
何菩薩摩訶薩要學般若波羅蜜多」等三個重要的問題。

  須菩提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大菩薩的般若波羅蜜多?須菩提說「以
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去觀察一切事象。意思是菩薩摩訶薩要以「同
『一切智智』相應的發心」用「無所得」為方便(法)去觀察一切現象,就是菩
薩摩訶薩的般若波羅蜜。接著他一一舉例如何去觀察。

  什麼是「一切智智心」,就是佛智心,佛智是第一義空,在《大日經疏》中
說是「如實了知,名為一切智」,「自性清淨即是諸佛一切智智」,簡單的說就
是「無染著心」。

  大日經是為諸「執金剛」所說的修行法,執金剛也就是精進的修行人,這
些「執金剛」的上首--「秘密主」(也就是「地藏『王』菩薩」)問道:「如
來是如何得到一切智智的」。

  世尊回答他「善哉善哉執金剛,善哉金剛手..吾今說之..菩提心為因,悲為
根本,方便為究竟」,什麼是菩提,「如實知自心」,但是「菩提無相」,因為
它如虛空(「謂虛空相」),「本性清淨無所染著」,世尊便接著詳細說明無染
著的心相如何觀察。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大日經》第一卷。

  什麼是方便?古來「方便為究竟」這一句有許多爭議,但是主題都在「究竟
」,而「方便」一詞常被忽略,並誤以為是指「一切變通的方法」,現在同學們
讀過《大般若經》的話,就知道方便是指「無所得為方便」。

  由七十七卷(大五.432)到第八十八卷(p458)都是上面三個問題的討論。值得
注意的是,大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有三階段,首先是:

  「思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思惟色苦、受想行識苦、思惟色無我、受想
行識無我、思惟色不淨、受想行識不淨、思惟色空、受想行識空、..思惟色無作
無為、受想行識無作無為、思惟眼處無常、耳鼻舌身意無常、..是為菩薩摩訶薩
般若波羅蜜多」

  經上用了將近九千字來說明思惟的種種是大菩薩的般若波羅蜜多,讀過《阿
含經》的同學們一定會覺得“咦,這不是阿含嗎?”,沒錯。而讀過阿含的同學
也會知道「思惟」一詞指的是什麼,世尊對羅雲、阿難等老老老師兄們把思惟的
意義和方法解釋得很清楚,想要了解或溫習什麼是思惟以及如何思惟的同學們可
以再回頭讀一讀阿含。

  接著須菩提再說:
  「復次,憍尸迦(天帝的名),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行布施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行淨戒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行安忍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行精進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行靜慮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行般若波羅蜜多;
是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

  這裡說明若菩薩道的六度能以無染著心為出發點,用無所得的方法(眼尖的
同學或許便能看出「無所得」和「無染著」很像)去實行,便是菩薩摩訶薩般若
波羅蜜多。

  這還沒完,接著須菩提又說:
  「復次,憍尸迦,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修四無量;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修四無色定;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修六神通;
.........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修一切陀羅尼門;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修一切三摩地門;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修一切智;
..........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修一切智相;
是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

  七十七到八十一卷之間,須菩提用“住、不住、非住、非不住”反覆說明了
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的種種。這個理論太深了,諸天子心想那些藥叉(夜叉)
的咒語我們都能明白其意,為何這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竟然有聽沒有懂?

  須菩提知道天子們的心念(顯然有他心通),於是用更淺一點的方式再為他
們說明。在這一卷(八十二)開始,須菩提便用「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來區別菩薩
六度中的般若波羅蜜多。


+---- AB Tsai ----------------------------------------------------+
| Email:abstsai@ms1.hinet.net                                     |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