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栽植方法
- 學名:Ficus religosa L.
- 其他名稱:Bo tree, Sacred Fig, Bodhi tree, pipal, peepul, Bo-tree fig, 印度菩提樹、思維樹、畢缽羅樹、覺樹、道樹、道場樹、思惟樹、佛樹、阿里多羅
- 科屬名:桑科(Moraceae)榕屬(Ficus)
- 外觀:
- 菩提樹原本是終年不凋,但在台灣由於氣候因素之影響,每年入夏時會有落葉之現象,屬於半落葉性性喬木,樹性強健,具有氣根,樹高可達10 公尺以上。
- 莖:常綠喬木,株高10-20公尺,全株平滑,樹幹粗而直,成波狀圓形樹冠,非常優雅。
- 葉:葉互生,全緣,表面光滑,深綠色,長約7~10公分,革質,呈心形或三角形,廣卵形,新葉紅褐色,長葉柄心形的葉子,在尖端處常有長長的尾巴。葉脈分明,有三個明顯主脈,側脈6--7對,葉緣波浪狀,中肋及葉脈均具褐色毛茸。
- 花:每年夏季七至八月時﹐枝幹上常有兩兩並生的扁球形突起﹐即為菩提樹的隱花果﹐剖開觀察﹐可見內含許多顆粒狀的小花﹐成熟後表面會呈現許多暗紫色的斑點﹐並自然掉落。
- 果:隱花果無梗,腋生,成熟後表面會呈現許多暗紫色的斑點, 並自然掉落。種植在台灣北部地區的個體,也許是因為冬季氣溫較低,又經常下雨的關係,所以隱花果往往在未成熟前就紛紛掉落了。生長在南臺灣的個體,其隱花果大都能正常發育,當外皮變成暗紅色時,就是成熟了,取出裡頭的小堅果(幾乎等於種子,只是多一層尖硬的果皮而已),可用來播種繁殖。
- 註:心葉榕又稱假菩提樹,形態極像,唯心葉榕之葉尖較短。
- 栽培要領:
- 日照:喜日照充足,全日照最佳。
- 溫度:喜高溫,生育適溫20-32℃。越冬溫度須保持在10℃以上,長期低溫會引起根部腐爛。
- 水份:喜多濕,須排水良好。幼苗時期水分需充足供應。每次澆水到濕透並有餘水從盆底流出。不宜長期泡水,以免爛根。
- 風害:根系淺,易遭風害,颱風來時亦倒伏,宜選背風處種植,在植株莖桿長粗壯前要樹立支柱以防止傾斜、倒伏、甚至折斷。若放在陽台或窗台上,最好選擇冬日冷風或強風吹襲較少的地方。
- 土壤︰栽培土質不拘,排水良好含有機質多之壤土最適宜種植,最好不要黏性太強的土。雖不忌土壤酸鹼性,在偏酸性土壤中生長最佳。
- 時節:春夏季天氣熱時為扦插適期,選取去年生粗壯枝條扦插。整枝修剪可於冬季進行,維持樹形美觀。
- 施肥:菩提樹生性強健,若採地植(種植於大地),不須施肥亦可生長良好。若要促進生長,肥料可採已腐熟(發酵完全)的有機肥掩入土中,施處勿離主根過近。施肥須注意寧少施、勿多施。少施植物不會死,多施植物會鹹死。因此可從低於肥料包裝上所列示的濃度開始施用,並且勿過度勤施。
- 英文讀者可參考:1, 2, 3
- 繁殖方法
- 盆植技巧
- 盆植:菩提樹若能地植(種於大地)最好,但亦能於花盆中生長。在花盆中由於有空間的限制,因此生長較慢,不會長成巨木。然而另一方面,若盆子超過所須的大小,菩提樹會很快長很高,例如在台灣的夏天,大盆種植的菩提樹可在五個月內從30公分長到二公尺以上。照經驗來看,直徑18公分的盆子可限制植株長到約60公分後生長速度即減緩;直徑27公分的盆子可限制植株長到約120公分後生長速度即減緩。為避免植株長太高,須儘量避免施氮肥。並由於盆子小但菩提樹葉多,盆中水份很快就會用完,要小心缺水,須天天澆水。
- 避冬:菩提樹原產熱帶,但在較冷的溫帶地區若能在室內避冬,亦可生存。已知在美國紐約、紐澤西州、加拿大、日本、台灣,都有人種植菩提樹,於室內越冬。台灣屬於亞熱帶,氣溫不致於過冷,可將菩提樹種植於室外適合處,不必於室內越冬。
- 馴化:若要將菩提樹從室外搬至室內、從室內搬至室外,或是移植至相當不同的環境,都須經馴化,以免損傷。
- 適合的環境:菩提樹喜日照濕潤,因此不宜常久栽植室內,否則植株生長勢弱,易受病蟲害。若在室內避冬,則要靠明亮窗戶、儘量有充份陽光(日光燈對植物幫助有限)。在溫帶地區,冬季暖氣會使空氣乾燥,須預防過度乾燥,並必須避免將菩提樹放在空調系統的風口。
- 鉀肥:植物有三種所須要的主要營養素:氮、磷、鉀。一般而言,在室內光照不足的植株可以稍微補充鉀肥,因為鉀肥對於碳水化合物的生成作物有幫助,能略為增進光合作用的效率。也因此一般認為鉀肥對於植株抗病蟲有助。草木灰或碳化稻殼都是有機的鉀肥,可以參考。不過若鉀肥過量,會鹹死植物,讓植物脫水,因此必須依指示小量施用,切勿大量施用。
- 水盆︰在冬季下雪地區若須將菩提樹置於室內避冬時,為維護地板乾淨,常會在花盆下方擺置一個水盆,裡面放一些石子,再擺上花盆。平時澆水澆到水盆中有積一些水,而由於石子的支撐,使得水高不觸及花盆。然而切忌讓水盆中的積水高度觸及盆子,因積水會造成爛根。
- 塑型:原則上不塑型。若少數例子有像榕樹的造型需求,可參考 此BLOG,或此網站(日文)
的經驗。
- 地植可考慮事項
- 不同陽光角度: 菩提樹喜光。四季的陽光角度不完全相同,可能夏天直射陽光的地點,冬天就被建築物擋住日照。以台灣而言,夏季早上太陽從正東照射,下午從正西照射,冬季早上太陽從東南東照射,下午從西南西照射。因此要評估場地四季是否都會有半日照以上。
- 風災: 菩提樹最怕颱風,因為是淺根性的植物,根長得不深。因此可評估若颱風來時風向為何? 理想上最好是在山或建築的避風面生長。若有颱風逼進,可進行修剪,並一定要加強支架。 通常小苗開始種時即可立最少一公尺高的支架,因為一個夏天就會長到二公尺以上,等長過支架後,再改立二、三公尺高的支架。若長得超過二公尺後太高太瘦而沒有分支時,若不想要樹長太高,可摘心以促進分支。
- 積水: 應注意所植之地是否容易積水不退。
- 距離建築: 不能離建築或路面太近,以避免以後長成大樹時,菩提樹的板根長入建築,造成牆壁龜裂。
- 是否容易遭受意外: 例如在小棵時工人當雜草拔掉,或是種在路旁車子碾過去。或是有人看到蠻漂亮的就挖走。因此通常最少要等菩提樹長到一公尺高才地植,地植後並且在旁列示告示牌或插根竿子,以防被意外撞倒。
- 施肥: 種植的中心點不要施肥,施肥要施在外圍一圈或是挖很深處先埋基肥(三個月內還沒有菩提樹根的地方),因為剛種下去時根還沒長好,肥料若濃度過高,會影響水份吸收(燒根)。
- 澆水: 由於小苗根系較少,縱使是種在大地上,還是要常常澆水(例如二天澆一次,大太陽時每天澆),最少要過一個夏天,那之後菩提樹根較深入土壤後,才不須要天天澆水。
- 病蟲害
- 葉脈標籤製作方法
- 方法一:將葉片放入肥皂水(鹼性)中約煮三小時後,撈起葉片放到水龍頭下沖水,把葉肉沖掉留下葉脈,並用水彩染上顏色,可作成書籤,其細密的葉脈紋路受眾人喜愛。
- 方法二:將葉片以50%的酒精滾煮2小時左右,即可將葉肉與葉脈分離。
- 方法三:將葉片浸泡於水中任其腐爛,約三週後取出用清水(蓮蓬頭)沖洗,即可將葉肉沖離留下葉脈。浸泡時,須注意葉面須完全浸於水下,尤其是葉尖,否則在水面上的部份會枯掉,不好看;原先葉子若有枯的部份,在浸泡後仍然也會是枯的。
[回菩提樹交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