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1_-長壽王品念身經(第81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鴦祇國中,與大比丘眾俱,往詣阿惒那揵尼住處。

爾時,世尊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阿和那而行乞食。食訖,中後收衣鉢,澡洗手足,以尼師檀著於肩上,往詣一林,入彼林中,至一樹下,敷尼師檀[*],結跏趺坐。

爾時,眾多比丘於中食後,集坐講堂,共論此事。「諸賢!世尊甚奇!甚特!修習念身,分別廣布,極知極觀,極修習,極護治,善具善行,在一心中,佛說念身有大果報,得眼、有目見第一義。」

爾時,世尊在於宴坐,以淨天耳出過於人,聞諸比丘於中食後,集坐講堂,共論此事。「諸賢!世尊甚奇!甚特!修習念身,分別廣布,極知極觀,極修習,極護治,善具善行,在一心中,佛說念身有大果報,得眼、有目見第一義。」世尊聞已,則於晡時從宴[*]坐起,往詣講堂比丘眾前,敷座而坐。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向共論何事耶?以何事故集坐講堂?」

時,諸比丘白曰:「世尊!我等諸比丘於中食後,集坐講堂,共論此事。諸賢!世尊甚奇!甚特!修習念身,分別廣布,極知極觀,極修習,極護治,善具善行,在一心中,佛說念身有大果報,得眼、有目見第一義。世尊!我等向共論如此事,以此事故,集坐講堂。」

世尊復告諸比丘曰:「云何我說修習念身,分別廣布,得大果報?」

時,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為法本,世尊為法主,法由世尊,惟願說之,我等聞已,得廣知義。」

佛便告曰:「汝等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分別其義。」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佛言:「云何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眠則知眠,覺則知覺[*],眠覺[*]則知眠覺[*];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

「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覺[*]語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

「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生惡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斷滅止,猶木工師、木工弟子,彼持墨繩,用絣於木,則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生惡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斷滅止。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

「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齒齒相著,舌逼上,以心治心,治斷滅止。猶二力士捉一羸人,處處執捉,自在打鍛,如是比丘齒齒相著,舌逼上齶[*],以心治心,治斷滅止。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

「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即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學一切身息入,學一切身息出學止身行息入,學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

「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初禪離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離生喜樂無處不遍。猶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摶,水漬潤澤,普遍充滿無處不周。如是比丘離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離生喜樂無處不遍。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

「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第二禪定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定生喜樂無處不遍。猶如山泉,極淨澄清,充滿盈流,四方水來,無緣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涌出,盈流於外,漬山潤澤,普遍充滿無處不周。如是比丘定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定生喜樂無處不遍。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

「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第三禪無喜生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無喜生樂無處不遍。猶青蓮華,紅、赤、白蓮,水生水長,在於水底,根莖華葉,悉漬潤澤,普遍充滿無處不周。如是比丘無喜生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無喜生樂無處不遍。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

「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於此身中,第四禪以清淨心意解遍滿成就遊,於此身中,以清淨心無處不遍。猶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從頭至足,於此身體無處不覆。如是比丘於此身中,以清淨心意解遍滿成就遊,於此身中,以清淨心無處不遍。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

「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意所念,如前後亦然,如後前亦然,如晝夜亦然,如夜晝亦然,如上下亦然,如下上亦然,如是不顛倒,心無有纏,修光明心,心終不為闇之所覆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

「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觀相善受、善持、善意所念。猶如有人,坐觀臥人,臥觀坐人。如是比丘觀相善受、善持、善意所念。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

「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此身隨住,隨其好惡,從頭至足,觀見種種不淨充滿,謂此身中有髮、毛、爪、齒、麁細薄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摶糞、腦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痰、小便。猶以器盛若干種子,有目之士,悉見分明,謂稻、粟種、大麥、小麥、大小麻豆、蔓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隨住,隨其好惡,從頭至足,觀見種種不淨充滿,謂此身中有髮、毛、爪、齒、麁細[*]薄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摶[*]糞、腦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痰[*]、小便。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

「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猶如屠兒殺牛,剝皮布於地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觀身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

「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觀彼死屍,或一、二日,至六、七日,烏鴟所啄,豺狗所食,火燒埋地,悉腐爛壞,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

「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骸骨青色,腐爛食半,骨鎖在地,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

「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離皮肉血,唯筋相連,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

「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骨節解散,散在諸方,足骨、踹骨、髀骨、臗骨、脊骨、肩骨、頸骨、髑髏骨,各在異處,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

「復次,比丘修習念身,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骨白如螺,青猶鴿色,赤若血塗,腐壞碎末,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隨其身行,便知上如真。彼若如是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斷心諸患而得定心,得定心已,則知上如真。是謂比丘修習念身。

「若有如是修習念身、如是廣布者,彼諸善法盡在其中,謂道品法也。若彼有心意解遍滿,猶如大海,彼諸小河盡在海中。若有如是修習念身、如是廣布者,彼諸善法盡在其中,謂道品法也。

「若有沙門、梵志不正立念身、遊行少心者,彼為魔波旬伺求其便,必能得也。所以者何?彼沙門、梵志空無念身故,猶如有瓶,中空無水,正安著地,若人持水來瀉瓶中,於比丘意云何?彼瓶如是當受水不?」

比丘答曰:「受也。世尊!所以者何?彼空無水,正安著地,是故必受。」

「如是若有沙門、梵志不正立念身、遊行少心者,彼為魔波旬伺求其便,必能得也。所以者何?彼沙門、梵志空無念身故。若有沙門、梵志正立念身、遊行無量心者,彼為魔波旬伺求其便,終不能得。所以者何?彼沙門、梵志不空有念身故,猶如有瓶,水滿其中,正安著地,若人持水來瀉瓶中,於比丘意云何?彼瓶如是復受水不?」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彼瓶水滿,正安著地,是故不受。」

「如是若有沙門、梵志,有正立念身、遊行無量心者,彼為魔波旬伺求其便,終不能得。所以者何?彼沙門、梵志不空有念身故。若有沙門、梵志不正立念身、遊行少心者,彼為魔波旬伺求其便,必能得也。所以者何?彼沙門、梵志空無念身故,猶如力士,以大重石擲淖泥中,於比丘意云何?泥為受不?」

比丘答曰:「受也。世尊!所以者何?泥淖石重,是故必受。」

「如是若有沙門、梵志不正立念身、遊行少心者,彼為魔波旬伺求其便,必能得也。所以者何?彼沙門、梵志空無念身故。若有沙門、梵志正立念身、遊行無量心者,彼為魔波旬伺求其便,終不能得。所以者何?彼沙門、梵志不空有念身故,猶如力士,以輕毛鞠擲平戶扇,於比丘意云何?彼為受不?」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毛鞠輕搏,戶扇平立,是故不受。」

「如是若有沙門、梵志正立念身、遊行無量心者,彼為魔波旬伺求其便,終不能得。所以者何?彼沙門、梵志不空有念身故。若有沙門、梵志不正立念身、遊行少心者,彼為魔波旬伺求其便,必能得也。所以者何?彼沙門、梵志空無念身故,猶人求火,以槁木為母,以燥鑽鑽,於比丘意云何?彼人如是,為得火不?」

比丘答曰:「得也。世尊!所以者何?彼以燥鑽鑽於槁木,是故必得。」

「如是若有沙門、梵志不正立念身、遊行少心者,彼為魔波旬伺求其便,必能得也。所以者何?彼沙門、梵志空無念身故。若有沙門、梵志正立念身、遊行無量心者,彼為魔波旬伺求其便,終不能得。所以者何?彼沙門、梵志不空有念身故,猶人求火,以濕木為母,以濕鑽鑽,於比丘意云何?彼人如是,為得火不?」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彼以濕鑽鑽於濕木,是故不得。」

「如是若有沙門、梵志正立念身、遊行無量心者,彼為魔波旬伺求其便,終不能得。所以者何?彼沙門、梵志不空有念身故。」

「如是修習念身、如是廣布者,當知有十八德。云何十八?比丘者,能忍飢渴、寒熱、蚊虻、蠅蚤、風日所逼,惡聲、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諸疾,極為苦痛,至命欲絕,諸不可樂,皆能堪耐,如是修習念身,如是廣布者,是謂第一德。

「復次,比丘堪耐不樂,若生不樂,心終不著,如是修習念身、如是廣布者,是謂第二德。

「復次,比丘堪耐恐怖,若生恐怖,心終不著,如是修習念身、如是廣布者,是謂第三德。

「復次,比丘生三惡念欲念、恚念、害念,若生三惡念,心終不著,如是修習念身、如是廣布者,是謂第四德。

「復次,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如是修習念身、如是廣布者,是謂第五至第八德。

「復次,比丘三結已盡,得須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極受七有,天上人間七往來已而得苦際,如是修習念身、如是廣布者,是謂第九德。

「復次,比丘三結已盡,婬怒癡薄,得一往來天上人間,一往來已而得苦際,如是修習念身、如是廣布者,是謂第十德。

「復次,比丘五下分結盡,生於彼間,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還此世,如是修習念身、如是廣布者,是謂第十一德。

「復次,比丘若有息解脫,離色得無色,如其像定身作證成就遊,而以慧觀知漏、斷漏,如是修習念身、如是廣布者,是謂第十二德。

「復次,比丘如意足、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如是修習念身、如是廣布者,是謂第十三至第十八德。如是修習念身、如是廣布者,當知有此十八功德。」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念身經第十竟(四千二百二十五字)

十八德內關六七八并十三至十七者,應在第五、第十八德內也。南本結在第四、第十二中,理猶難曉

[校勘]

宋、元、明三本無「中阿含」三字。

宋本無「第二小土城誦」六字。

「惒」,宋、元、明三本作「和」。

「檀」,宋、元、明三本作「壇」。[*]

「宴」,宋、元、明三本作「燕」。[*]

「惟」,宋、元、明三本作「唯」。

「覺」,大正藏原為「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覺」。[*]

「梨」,明本作「黎」。

「絣」,大正藏原為「拼」,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絣」。

「上」,元本作「二」。

「齶」,宋本作「腭」。[*]

「執」,大正藏原為「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執」。

「上下」,大正藏原為「下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上下」。

「下上」,大正藏原為「上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下上」。

「麁細」,宋、元、明三本作「塵網」。[*]

「摶」,宋、明二本作「腨」,元本作「揣」。[*]

「痰」,大正藏原為「膽」,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痰」。[*]

「蔓」,大正藏原為「菘」,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蔓」。

「於地」,宋、元、明三本作「地於」。

「踹」,大正藏原為「膊」,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踹」。

「瀉」,宋、元二本作「寫」。

「搏」,大正藏原為「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搏」。

大正藏在「四」字之下有「五六七」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大正藏無「第五至」三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七」,大正藏原為「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七」。

大正藏在「二」字之下有「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大正藏無「第十三至」四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明本無「念身經第十竟」六字。

宋、元、明三本無「四千二百二十五字」八字。

宋、元、明三本無「十八德內關六七八并十三至十七者,應在第五、第十八德內也。南本結在第四、第十二中,理猶難曉。」三十九字。

[註解]

鴦祇:古代印度小國,位於十六大國的鴦伽國與末羅國之間,首都為阿惒那。另譯為「央瞿多羅」。

念身:繫念在身體上,覺知當下身體的狀態或本質。又譯為「身至念」。

知上如真:知道極致之實相。「知如真」即是「如實知」:如其原貌地了知。「上」是「上等」、「無上」之義。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是如是知道它」。

屈伸低仰:四肢的彎屈、伸直,彎身、起身。

學一切身息入,學一切身息出:覺知吸氣對全身的影響,覺知呼氣對全身的影響。「學」即「覺知」,覺察知道,也就是體驗的意思。「一切身」是全身,可解為整個身體,也有解為呼吸的整個過程。

學止身行息入,學止口行息出:覺知吸氣時全身的活動平息,覺知呼氣時全身的活動平息,例如全身或呼吸達到平靜、輕鬆。「身行」是身體的活動,包含呼吸。「口行息出」可能指「氣息由口而出」(觀呼吸的修法,現在多是教授呼吸時鼻吸鼻呼,而古代也有教授鼻吸口呼的方法),也可能解為(呼氣時進一步)平息了語業、調伏尋與伺。

離生喜樂:由捨離而生起喜與樂,指初禪的境界。按:《中阿含經》將初禪至四禪的層次列於身念處的段落,相當的《增壹阿含經》經文及南傳經文,則都將初禪至四禪的層次列於法念處的段落。

工浴人:洗浴師傅。

澡豆:洗滌身體、衣服等污穢所用的豆粉。

定生喜樂:依定而生起喜與樂,指第二禪的境界。

無喜生樂:停止了喜,但還保有樂,指第三禪的境界。

以清淨心意解遍滿成就遊:達成並保持著以清淨的心全心投入而遍滿一切的境界,指第四禪的境界。「成就遊」指達成並保持著,「意解」在這裡可能同「勝解」,可指全心投入。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進入後住於(由捨而念遍淨的)第四禪」。

如前後亦然,如後前亦然,如晝夜亦然,如夜晝亦然,如上下亦然,如下上亦然,如是不顛倒,心無有纏,修光明心,心終不為闇之所覆:後如同前,前如同後;夜晚如同白天,白天如同夜晚;下如同上,上如同下。像這樣不錯亂、沒有煩惱纏縛,來修習光明心。按:這是描述念光明心的修法,詳見南傳《相應部尼科耶》〈神足相應51〉第20經解析經

觀相善受、善持、善意所念。猶如有人,坐觀臥人,臥觀坐人:對於所觀的對象,好好地掌握、好好地放在心上、好好地憶念,有如觀察他人般客觀地觀察自己,坐著時觀察躺著的身體,躺著時觀察坐著的身體。這可以解為以智慧觀察行、住、坐、臥,例如改變姿勢時覺知正在改變姿勢,觀察身體從躺著變成坐著時,不論躺或坐都是無常的;或是修空三昧的人,在行、住、坐、臥當中觀察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暫態,所以本質皆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以慧善加掌握、善加作意、善加領會、善加洞察前後想」。

如本見息道骸骨:如同之前所見墓地裡的屍體骨駭。「息道」又譯為「息止道」,指墓地。「本見」指「原來所見;之前所見」,因為修不淨觀時,需先到墓地觀看屍體,記住其不淨的模樣,然後回去取相作觀,所以說「本見」。

道品法:能達到解脫的具體修行方法,例如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槁木:乾枯的木頭。「槁」讀音同「稿」。

欲念、恚念、害念:感官之欲的念頭、生氣的念頭、加害的念頭。按:八正道中的「正志」即不想要有這三種念頭。

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指得初禪至第四禪。其中「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是得初禪敘述的一部分。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佛陀表示可以從念身開始、立足於念身,然後完成四念處、修止、及修觀。

本經中「於此身中,以清淨心意解遍滿成就遊,於此身中,以清淨心無處不遍」,「觀相善受、善持、善意所念。猶如有人,坐觀臥人,臥觀坐人」是什麼修法??

  • 念光明想的修法

本經提到念光明想的修法:「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意所念,如前後亦然,如後前亦然,如晝夜亦然,如夜晝亦然,如上下亦然,如下上亦然,如是不顛倒,心無有纏,修光明心,心終不為闇之所覆。」一語代過,可參見卷十七第72經記載佛陀指導阿那律尊者利用定中自然生起的光明是否退失,作為定力是否退失的徵相,每當光明退失了,就要找出禪定在哪裡有缺失並加以改善,即可恢復定力及光明。缺失都解決了,就能穩定地向初禪、第二禪……邁進。

「光明禪相」可參見卷十七〈長壽王品 2〉第72經長壽王本起經,念光明想的修法可進一步參考南傳《相應部尼科耶》〈神足相應51〉第20經解析經

【節錄該經的讀經拾得】

一些法門在行住坐臥時觀光明或光珠,也為此方法的衍伸應用。

  • 有同學提問:「本經提到念光明想,但光明不是身體的一部分,為什麼算是念身?」

就四念處的分類來說,覺知物理世界(尤其是身體)是身念處的範圍,而不是受、心、法念處的範圍。從物理學來看光是種電磁波,也是種物理現象。另一方面,對於色界天人來說,光明就是他們的身體的特徵。或許因此念光明想也可視為念身的一種修法。

[進階辨正]

回到《中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