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羅閱城中有長者名曰尸利掘,饒財多寶,金銀、珍寶、車璩、馬腦,不可稱計;又且疏薄①佛法,但事外道尼揵[*]子②。國王、大臣皆悉識知。是時,外道梵志及尼揵[*]子,在家、出家者自誹謗,言有我,ⓐ言有我身,并六師輩皆悉ⓑ運集,共作此論:「今沙門瞿曇靡事不知,有一切智,然我等不得利養,今此沙門多得利養,要當作方宜,使不得利養。我等當往至尸利掘舍,教彼長者而作權宜。」
是時,外道梵志尼揵[*]子及彼六師往至尸利掘長者家,語長者曰:「大姓③當知,汝是梵天所生,是梵天子,多所饒益。汝今可往至沙門瞿曇所,愍我等故,請沙門及比丘眾來在家祠④之。又敕屋中作大火坑,極ⓒ燃熾火,食皆著毒,請ⓓ使來食。若沙門瞿曇有一切智,知三世事者,則不受請;設無一切智,便當受請,將諸弟子,盡為火所燒,天、人得安,無有ⓔ火害。」
是時,尸利掘默然,隨六師語,即出城至世尊所,頭面禮足,持雜毒之心,白如來言:「唯願世尊及比丘僧當受我請。」
爾時,世尊知彼心中所念,默然受請。是時,尸利掘以見如來默然受請,便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中道便作是念:「今我六師所說審諦,然沙門不知我心中所念,必當為大火所燒。」是時,尸利掘即還家敕作大坑,燃大ⓖ燒火,復約敕辦種種ⓗ飯食,皆悉著毒,復於門外作大火坑,ⓘ燃大火,又於火上施設敷床,皆以惡毒著ⓙ食中,而白:「時至。」
爾時,世尊[*]以知時至,著衣持鉢,將諸比丘眾,前後圍繞,往至彼家,又敕諸比丘僧:「諸人皆不得先吾前行;亦不得先吾前坐;亦復不得先吾前食。」
是時,羅閱城中人民之類,聞尸利掘作大火坑,又作毒食,請佛及比丘僧。四部之眾ⓚ悉皆涕泣:「將非害如來及比丘僧乎?」或復有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佛言:「ⓛ願世尊莫至彼長者家,又彼人作大火坑,兼作毒食。」
佛告之曰:「諸人勿懷恐怖,如來終不為他所害。正使閻浮里內火至梵天,猶不能燒吾,何況此小火欲害如來,終無此理。ⓜ優婆塞ⓝ知,吾無復害心。」
爾時世尊,ⓞ比丘僧前後圍遶,入羅閱城,至長者家。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勿先入長者家,亦莫先食;要須如來食,然後乃食。」
爾時,世尊適舉足門閾⑤上,爾時火坑自然化作浴池,極為清涼;眾華滿其中,亦生蓮花,大如車輪,七寶為莖,亦生餘蓮華,蜜蜂王遊戲其中。爾時,釋提桓因、梵天王及四天王,及ⓟ乾沓和⑥、阿須ⓠ輪,及諸閱叉⑦、鬼神等,見火坑中生此蓮華,各各稱慶!異音同聲,各各說曰:「便為如來勝中第一。」
爾時,彼長者家有種種外道異學,集在其家。爾時,[*]優婆塞、優婆夷ⓡ見如來變化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外道異學見如來變ⓢ化已,甚懷愁憂。上虛空中諸尊神天,散種種名華於如來身上。
爾時,世尊履ⓣ虛去地四寸,至長者家。如來舉足之處,便生蓮華,大如車輪。爾時,世尊右迴告諸比丘:「汝等,悉皆蹈此蓮花上。」時,諸聲聞皆從蓮華上至長者家。
爾時,世尊便說古昔之喻ⓤ說:「我過去ⓥ來,供養恒沙諸佛,承事、禮敬,未失聖意,持是至誠之誓,使此諸[*]坐,皆悉牢固。」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聽諸比丘,先以手憑ⓦ座⑧,然後乃坐,此是我之教也。」爾時,世尊及諸比丘僧皆悉就ⓧ座,是座下皆生蓮華,極為芬香。
是時,尸利掘見如來如斯變化,便生斯念:「吾為外道異學所誤,失我人中之行,永失天路;心意ⓨ憒然,如飲雜毒,必當趣此三惡道中。實是如來出世難遇。」覺知此已,即時涕零,頭面禮足,白佛言:「唯願如來聽我悔過,改往修來。自知有罪,觸嬈如來。唯願世尊受我悔過,更不犯之。」
佛告ⓩ言:「長者!改過捐捨本意,乃能自知觸犯如來。賢聖法中甚為Ⓐ曠大,聽汝改過,隨法而捨;我今受汝改悔,後更莫犯。」如是再三。
爾時,阿闍世王聞尸利掘長者施大火坑,及雜毒食,欲害如來。聞已,瞋恚熾盛,告群臣曰:「要當消滅閻浮里地與此人同尸利掘名字者。」Ⓑ又復阿闍世Ⓒ憶如來功德已,悲泣涕零,脫天冠已,告群臣曰:「吾今復用活為?乃使如來為火所燒,及比丘僧皆當被燒。汝等速來至長者家,觀視如來。」
爾時,耆婆伽⑨王子白阿闍世王:「大王!勿懷愁憂,亦莫興惡想。所以然者,如來終不為他所害。今日尸利掘長者當為如來弟子。唯願大王當往觀變化。」
時,阿闍Ⓓ世為耆婆伽所誨喻,乘雪山大象,尋時至尸利掘長者家,下象即至尸利掘舍內。爾時,眾人普集門外,有八萬四千人。爾時,阿闍世王見蓮華大如車輪,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並作是說:「使如來恒勝眾魔。」告耆婆伽王子曰:「善哉!耆婆伽!乃信如來如斯之要。」時,阿闍世王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阿闍世王見如來口出光明,亦復遍見如來顏色殊特,極懷Ⓔ歡喜,不能自勝。
爾時,尸利掘長者白世尊言:「我所設食皆悉有毒,唯願世尊小Ⓕ停,今當更施食。所以然者,無令如來體有ⓒ增損。」
佛告長者:「如來及弟子終不為他所害,但長者食已辦者,隨時ⓓ供設。」
爾時,長者手自斟酌,行種種[*]飯食。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至誠佛法眾, 害毒無遺餘,
諸佛無有毒, 至誠佛害毒⑩。
至誠佛法眾, 害毒無遺餘,
諸佛無有毒, 至誠法害毒。
至誠佛法眾, 害毒無遺餘,
諸佛無有毒, 至誠僧害毒。
貪欲瞋恚毒, 世間有三毒,
如來永無毒, 至誠佛害毒。
欲怒瞋恚毒, 此三世間毒,
如來法無毒, 至誠法害毒。
欲怒瞋恚毒, 世間有三毒,
如來僧無毒, 至誠僧害毒。」
爾時,世尊說此語已,便食雜毒之食。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皆莫先食,要須如來食已,然後乃食。」
爾時,長者手自斟酌,行種種飲食,供養佛及比丘僧。爾時,尸利掘長者見如來食訖,除去鉢器,更取小座,在如來前坐。爾時,世尊與長者及八萬四千眾說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淫泆大患,出要為樂。如來觀彼長者心意及八萬四千眾心開意解,無復塵垢,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盡與八萬四千ⓗ眾說,廣分別其行。
爾時,眾人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猶如新衣易染為色⑪。爾時,庶人亦復如是,各於ⓘ坐上,[*]以見道跡,[*]以見法得法,分別諸法,度諸狐疑,得無所畏,更不事餘師,自歸佛、法、ⓙ僧而受五戒。
爾時,尸利掘長者自知得道跡,前白佛言:「寧施如來毒,獲大果報,不與餘外道異學甘露,更受其罪。所以然者,我今以毒食請佛及比丘僧,於現法中得此證驗。長夜為此外道所惑,乃興斯心於如來所,其有事外道異學者,皆墮邊際。」
佛告長者:「如汝所言而無有異,皆為他所誑⑫。」
爾時,尸利掘白佛言:「自今已後,不復信此外道異學,不聽諸四部[*]之眾在家供養。」
佛告長者:「勿作是說。所以然者,汝ⓚ今恒供養斯諸外士,施諸畜生,其福難量,況復人乎?若有外道異學問曰:『尸利掘是誰弟子?』汝等云何報之?」
爾時,尸利掘即從[*]坐起,長跪叉手,白世尊言:「勇猛而解脫,今受此人身,是第七仙人,是釋迦文弟子。」
世尊告曰:「善哉!長者!乃能說此微妙之歎。」
爾時,世尊重與長者說甚深之法,即時便說斯嚫:
「祠祀火為上, 詩書頌為最,
人中王為尊, 眾流海為ⓛ原,
星中月為明, 光明日為上。
上下及四方, 一切有形類,
諸天及世間, 佛為最第一,
欲求其福者, 當供養三佛。」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即從坐起。
爾時,尸利掘及諸來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一ⓞ
[校勘]
ⓐ 言=計【宋】【元】【明】【聖】
「言」,宋、元、明、聖四本作「計」。 「計」,大正藏原為「言」,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計」。
ⓑ 運=雲【宋】【元】【明】
「運」,宋、元、明三本作「雲」。 「雲」,大正藏原為「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雲」。
ⓒ 燃熾=熾然【宋】
「燃熾」,宋本作「熾然」。 「熾然」,大正藏原為「燃熾」,今依據宋本改作「熾然」。
ⓓ 〔使〕-【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使」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火=災【宋】【元】【明】【聖】
「火」,宋、元、明、聖四本作「災」。 「災」,大正藏原為「火」,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災」。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燒=熾【宋】【元】【明】【聖】
「燒」,宋、元、明、聖四本作「熾」。 「熾」,大正藏原為「燒」,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熾」。
ⓗ 飯=飲【宋】【元】【明】【聖】*
「飯」,宋、元、明、聖四本作「飲」。 「飲」,大正藏原為「飯」,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飲」。
ⓘ (極)+燃【宋】【元】【明】
「燃」,宋、元、明三本作「極燃」。 大正藏無「極」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飲)+食【宋】【元】【明】
「食」,宋、元、明三本作「飲食」。 大正藏無「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悉皆=皆悉【宋】【元】【明】
「悉皆」,宋、元、明三本作「皆悉」。 「皆悉」,大正藏原為「悉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皆悉」。
ⓛ (唯)+願【宋】【元】【明】
「願」,宋、元、明三本作「唯願」。 大正藏無「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優=憂【聖】*
「優」,聖本作「憂」。 「憂」,大正藏原為「優」,今依據聖本改作「憂」。
ⓝ (當)+知【宋】【元】【明】【聖】
「知」,宋、元、明、聖四本作「當知」。 大正藏無「當」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與)+比【宋】【元】【明】
「比」,宋、元、明三本作「與比」。 大正藏無「與」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乾=戟【宋】
「乾」,宋本作「戟」。 「戟」,大正藏原為「乾」,今依據宋本改作「戟」。
ⓠ 輪=倫【宋】【元】【明】
「輪」,宋、元、明三本作「倫」。 「倫」,大正藏原為「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倫」。
ⓡ 見=斯【宋】【元】【明】
「見」,宋、元、明三本作「斯」。 「斯」,大正藏原為「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斯」。
ⓢ 〔化〕-【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化」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化」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虛=空【宋】【元】【明】
「虛」,宋、元、明三本作「空」。 「空」,大正藏原為「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空」。
ⓤ 說=設【宋】【元】【明】
「說」,宋、元、明三本作「設」。 「設」,大正藏原為「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設」。
ⓥ (已)+來【宋】【元】【明】
「來」,宋、元、明三本作「已來」。 大正藏無「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憑」,大正藏原為「馮」,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憑」。
ⓧ 座=坐【宋】【元】【明】
「座」,宋、元、明三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為「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坐」。
ⓨ 憒=憤【宋】【元】【明】
「憒」,宋、元、明三本作「憤」。 「憤」,大正藏原為「憒」,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憤」。
ⓩ 〔言〕-【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言」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曠=廣【聖】
「曠」,聖本作「廣」。 「廣」,大正藏原為「曠」,今依據聖本改作「廣」。
Ⓑ 又=有【聖】
「又」,聖本作「有」。 「有」,大正藏原為「又」,今依據聖本改作「有」。
Ⓒ 憶=億【聖】
「憶」,聖本作「億」。 「億」,大正藏原為「憶」,今依據聖本改作「億」。
Ⓓ 世+(王)【宋】【元】【明】
「世」,宋、元、明三本作「世王」。 大正藏無「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歡喜=踊躍【宋】【元】【明】
「歡喜」,宋、元、明三本作「踊躍」。 「踊躍」,大正藏原為「歡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踊躍」。
Ⓕ 停=亭【聖】
「停」,聖本作「亭」。 「亭」,大正藏原為「停」,今依據聖本改作「亭」。
ⓒ (所)+增【宋】【元】【明】
「增」,宋、元、明三本作「所增」。 大正藏無「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供=恭【聖】
「供」,聖本作「恭」。 「恭」,大正藏原為「供」,今依據聖本改作「恭」。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淫=婬【宋】【元】【明】
「淫」,宋、元、明三本作「婬」。 「婬」,大正藏原為「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婬」。
ⓖ 習=集【元】【明】【聖】
「習」,元、明、聖三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聖三本改作「集」。
ⓗ 眾+(生)【宋】【元】【明】
「眾」,宋、元、明三本作「眾生」。 大正藏無「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僧=眾【宋】【元】【明】
「僧」,宋、元、明三本作「眾」。 「眾」,大正藏原為「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眾」。
ⓚ 今=本【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本」。 「本」,大正藏原為「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本」。
ⓛ 原=源【宋】【元】【明】
「原」,宋、元、明三本作「源」。 「源」,大正藏原為「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源」。
ⓜ 含=鋡【聖】
「含」,聖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為「含」,今依據聖本改作「鋡」。
ⓝ 〔一〕-【聖】
聖本無「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一」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光明皇后願文)【聖】
聖本在「??」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大正藏無「光明皇后願文」六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註解]
① 疏薄:疏遠淡薄。
② 尼揵子:「尼揵」外道的門徒。「尼揵」特點為修裸形塗灰等苦行。又譯為「尼犍」。
③ 大姓:當地的富有人家、世紳;相當於「員外」。
④ 祠:供養。
⑤ 門閾:門檻。「閾」讀音同「遇」。
⑥ 乾沓和:義譯香神,很會彈琴,是音樂神。不食酒肉,以香氣為食,其身也有香氣。又譯為「乾闥婆」。
⑦ 閱叉:即「夜叉」,義譯為「疾行鬼」,是住在地上或空中,以威勢惱害人類或守護正法的鬼類,行動極為迅速。
⑧ 以手憑座:用手扶著座位。因為本經中的座位設在火坑上,基礎可能不穩,因此踏過蓮花走到座位時,先用手扶著,重心穩了才坐上。
⑨ 耆婆伽:優婆塞名,王舍城的良醫。又譯為「耆婆」、「耆域」。
⑩ 至誠佛法眾,害毒無遺餘,諸佛無有毒,至誠佛害毒:至誠恭敬佛法僧,解毒至不剩絲毫,諸佛沒有(三)毒,至誠恭敬佛以解毒。
⑪ 猶如新衣易染為色:好像新的、白淨的衣服,容易繪上顏色。
⑫ 如汝所言而無有異,皆為他所誑:就像你所說的一樣,(外道弟子)都是被他人(外道)所欺騙。
[對應經典]
- 法句經註釋I第434頁 Dhammapāda Aṭṭhakathā I. p.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