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馬血天子ⓔ非人之時①,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天子白世尊言:「向者生此念:『在地步度,可盡此世界不乎?』我今問世尊!可以步盡世界不耶?」
世尊告曰:「汝今以何義理而作此問?」
天子白佛言:「我昔日一時至婆ⓕ伽梵天②所。是時,梵天遙見我來,而語我言:『善來,馬血天子!此處無為之境,無生、無老、無病、無死、無終、無始,亦無愁、憂、苦、惱。』當我爾時,復作是念:『此是涅槃道耶?何以故?涅槃之中無生、老、病、死、愁、憂、苦、惱。此是世界之極邊耶?設當是世界邊際者,是為世間可步度耶ⓖ?』」
世尊告曰:「汝今神足為何等類?」
天子白佛言ⓗ:「猶如力士善於射術,箭去無礙;我今神足其德如是,無所罣礙。」
世尊告曰:「我今問汝,隨所樂報之。猶如有四男子善於射術,然彼四人各向四方射,設有人來,意欲盡攝四面之箭ⓘ,使不墮地。云何,天子!此人極為捷疾不耶?乃能使箭不墮于ⓙ地。
「天子當知,上日月前有捷ⓚ步天子,行來進止復踰③斯人之ⓛ捷疾,然日月宮殿行甚於斯。計彼人天子及日月宮殿之[*]疾,故不如三十三天之速疾也;計三十三天之[*]疾,不如豔天④之疾。如是,諸天所有神足,各各不相及ⓜ。假使汝今有此神德,如彼諸天,從劫至劫,乃至百劫,猶不能盡世境界ⓝ。所以然者,地界方域不可稱計。
「天子當知,我過去久遠世時,曾作仙人,名為馬血,與汝同字,欲愛已盡,飛行虛空,無所觸礙。我爾時,神足與人有異,彈指之頃,已ⓞ能攝此四方箭,使ⓟ不墮落。時,我以有此神足,便作是念:『我今能以此神足,可盡境地ⓠ邊際乎?』即涉ⓡ世界,而不能盡其方域。命終之後,進德修業而成佛道,坐樹王下,端坐思惟往ⓢ昔經歷所施為事:『本為仙人,以此神德猶不能盡其方面,當以何神力而[為>得]究其邊際乎?』時,我復作是念:『要當乘賢聖ⓣ八品之ⓤ徑路,然後乃得盡生死邊際。』
「彼云何名為乘ⓥ賢聖八品之[*]徑路?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天子!又知斯名賢聖八品道,得盡世界之邊際。諸過去恒沙諸佛得盡世界者,盡用此賢聖八品道而究世界;正使將來諸佛世尊出現世者,當以此賢聖之道得盡邊際。」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步涉無究竟, 得盡世界者,
地種不可稱, 非神足所及。
凡夫施設意, 於中起迷惑,
不別真正法, 流轉五道中。
賢聖八品道, 以此為舟船,
諸佛之所行, 而究世界邊。
正使當來佛, 彌勒之等類,
亦用八種道, 得盡於世界。
是故有智士, 修[*]此聖賢道,
晝夜習行之, 便至無為處。」
是時,馬血天子從如來聞說賢聖八品道,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爾時,天子即以頭面禮足,遶佛三匝,便退而去。是時,彼天子即其日,以天種種好華散如來上,即時便ⓦ說斯偈:
「流轉生死久, 欲涉[*]度世界,
賢聖八品道, 不知又不見。
今我以見諦, 又聞八品道,
便得盡邊際, 諸佛所到處。」
爾時,世尊可彼天子所說。時,彼天子以見佛可之,即禮世尊足,便退而去。
爾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
????
ⓑ 大正藏在「子」字之後有「問八政」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大正藏無「之一」二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 ~A. IV. 45. Rohitassa.
ⓔ 馬血天子~Rohitassa, devaputta
ⓕ 「婆」,宋、元、明三本作「娑」。
ⓖ 「耶」,宋、元、明三本作「也」。
ⓗ 宋、元、明三本無「言」字。
ⓘ 「箭」,宋、元、明三本作「矢」。
ⓙ 「于」,明本作「於」。
ⓚ 「捷」,宋、元、明三本作「健」。
ⓛ 宋、元、明三本在「之」字後有「捷速也如彼人及天子」九字。
ⓜ 「及」,宋、元、明三本作「知」。
ⓝ 「界」,宋、元、明三本作「界也」。
ⓞ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箭使」,元、明二本作「箭使令」,宋本作「使箭令」。
ⓠ 「境地」,宋、元、明三本作「地境」。
ⓡ 「涉」,宋、元、明三本作「步」。*
ⓢ 「往」,大正藏原為「徃」,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往」,宋、元、明三本無此字。
ⓣ 「賢聖」,大正藏原為「聖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賢聖」。*
ⓤ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 宋、元、明三本無「乘」字。
ⓦ 「即時便」,宋、元、明三本作「時」。
[註解]
① 非人之時:天人拜訪人間的時段,特指「後夜」(夜晚的最後四分之一,約凌晨三點至六點)。
② 婆伽梵天:天人名,曾誤以為梵天的境界是常住不變的涅槃境界,後來由佛陀所開導,才自知不足,詳見《雜阿含經》卷四十四第1195經。又譯為「婆句梵天」。
③ 踰:越過、超過。同「逾」。
④ 豔天:欲界六天的第三天。又譯為「夜摩天」、「焰摩天」。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世界的盡頭
我們透過身心來與世間互動,所接觸的都是身心所感知的世界。因此《雜阿含經》卷九第230經說六入處(眼、耳、鼻、舌、身、意)因緣是「世間」,《雜阿含經》卷十三第319經說十二入處是「一切」。
因此若能依八正道而修行,了知苦、集、滅、道四聖諦,證得涅槃,就能到達世間的盡頭,如《雜阿含經》卷九第234經所說:「多聞聖弟子於六入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是名聖弟子到世界邊、知世間、世間所重、度世間。」(CBETA, T02, no. 99, p. 57, a3-5)
《雜阿含經》卷四十九第1307經也表示:「赤馬天子!何等為世間?謂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是名世間。何等為色集?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世間集。云何為世間滅?若彼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無餘斷、捨、離、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世間滅。何等為世間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世間滅道跡。」(CBETA, T02, no. 99, p. 359, a29-b7)
- 馬血仙人飛得很快,快到可以同時接住向四方射去的箭,類似的比喻可參考《雜阿含經》卷四十七第1257經。該經說天人飛得再快,也快不過性命的無常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