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是時,摩竭國王阿闍世,在群臣中而作是說:「此拔祇國極為熾盛,人民眾多,吾當攻伐,攝彼邦土。」

是時,阿闍世王告婆利迦婆羅門曰:「汝今往至世尊所,持吾姓名,往問訊世尊,禮敬承事,云:『王阿闍世白世尊言:「意欲攻伐[*]拔祇國,為可爾不?」』設如來有所說者,汝善思惟,來向吾說。所以然者,如來語終不有二。」

是時,婆羅門受王教敕,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是時,婆羅門白佛言:「王阿闍世禮敬世尊,承事問訊,又復重白:『意欲往攻伐[*]拔祇大國。』先來問佛為可爾不?」

爾時,彼婆羅門以衣覆頭腳,著象牙屐,腰帶利劍,不應說法。

是時,世尊告阿難曰:「若[*]拔祇人民修七法者,終不為外寇所壞。云何為七?若當[*]拔祇國人民,盡集一處而不散者,便不為他國所壞,是[調>謂]初法不為外寇所敗。

「復次,阿難![*]拔祇國人上下和順,[*]拔祇人民不為外人所擒。是謂,阿難,第二之法不為外寇所壞。

「復次,阿難!若[*]拔祇國人亦不婬他,著他女人色,是謂第三之法不為外寇所壞。

「復次,阿難!若[*]拔祇國不從此間而傳至彼,亦復不從彼間傳來至此,是謂第四之法不為外寇所壞。

「復次,阿難!若[*]拔祇國人供養沙門、婆羅門,承事禮敬梵行人者,是謂第五之法,是時便不為外寇所獲。

「復次,阿難!若[*]拔祇國人民不貪著他財寶者,是謂第六法不為外寇所壞。

「復次,阿難!若[*]拔祇國人民皆同一心,不向神寺,專精其意,便不為外寇所壞也,是謂第七之法不為外寇所壞。是謂,阿難!彼[*]拔祇人修此七法者,終不為外人所壞。」

是時,梵志白佛言:「設當彼人成就一法,猶不可壞,何況七法而可壞乎?止!止!世尊!國事猥多,欲還所止。」爾時,梵志即從[*]座起而去。

彼梵志不遠,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七不退轉法,汝等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

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世尊告曰:「云何為七不退轉之法?比丘當知,若比丘共集一處,皆共和順,上下相奉,轉進於上,修諸善法而不退轉,亦不為魔所得便,是謂初法不退轉。

「復次,眾僧和合順從其教,轉進於上而不退轉,不為魔王所壞,是謂第二之法不退轉也。

「復次,比丘!不著事務,不修世,轉進於上,不為魔天所得其便,是謂第三不退轉之法也。

「復次,比丘!不諷誦雜書,終日策役其情意,轉進於上,不為魔王得其便,是謂第四不退轉[*]之法[*]也。

「復次,比丘!勤修其法,除去睡眠,恒自,轉進於上,不為弊魔而得其便,是謂第五不退轉[*]之法。

「復次,比丘!不學算術,亦不使人習之,樂閑靜[*]之處,修習其法,轉進於上,不為弊魔得其便[*]也。是謂第六不退轉[*]之法。

「復次,比丘!起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習於禪行,忍諸法教,轉進於上,不為魔所得其便,是謂七不退轉法[*]也。若有比丘成就此七法,共和順者,便不為魔得其便也。」

爾時,世尊說此偈言:

「除去於事業,  又非思惟亂,
 設不行此者,  亦不得三昧
 能樂於法者,  分別其法義,
 比丘樂此行,  便致三昧定。

「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成此七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A. VII. 20. Vassakāra.,[No. 1(2), 26(142)]

  ????

羅閱城~Rājagaha.,=羅閱祇城【宋】【元】【明】

  ????

[>摩竭]~Māgadha.

  ???

阿闍世~Ajātasattu.

  ???

拔祇~Vajjī.,拔=跋【宋】*【元】*【明】*

  ????

婆利迦~Vassakāra.,迦=沙迦羅【宋】【元】【明】

  ????

禮敬=敬禮【明】

  「禮敬」,明本作「敬禮」。
  「敬禮」,大正藏原為「禮敬」,今依據明本改作「敬禮」。

(往)+攻【宋】【元】【明】

  「攻」,宋、元、明三本作「往攻」。
  大正藏無「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屐=跂【聖】

  「屐」,聖本作「跂」。
  「跂」,大正藏原為「屐」,今依據聖本改作「跂」。

應+(與)【宋】【元】【明】

  「應」,宋、元、明三本作「應與」。
  大正藏無「與」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順+(是時)【宋】【元】【明】

  「順」,宋、元、明三本作「順是時」。
  大正藏無「是時」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擒=𤢌【聖】

  「擒」,聖本作「𤢌」。
  「𤢌」,大正藏原為「擒」,今依據聖本改作「𤢌」。

〔阿難〕-【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阿難」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阿難」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婬他=他婬【宋】,=邪婬【元】【明】,=犯淫【聖】

  ????

養+(精進)【宋】【元】【明】

  「養」,宋、元、明三本作「養精進」。
  大正藏無「精進」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獲=壞【宋】【元】【明】

  「獲」,宋、元、明三本作「壞」。
  「壞」,大正藏原為「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壞」。

(去)+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去不」。
  大正藏無「去」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轉+(也)【宋】【元】【明】

  「轉」,宋、元、明三本作「轉也」。
  大正藏無「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而+(行)【宋】【元】【明】

  「而」,宋、元、明三本作「而行」。
  大正藏無「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榮=業【宋】【元】【明】

  「榮」,宋、元、明三本作「業」。
  「業」,大正藏原為「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業」。

〔轉〕-【聖】

  聖本無「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轉」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策〕-【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策」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策」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而)+得【宋】*【元】*【明】*

  「得」,宋、元、明三本作「而得」。
  大正藏無「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寤=窹【宋】【元】【明】

  「寤」,宋、元、明三本作「窹」。
  「窹」,大正藏原為「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窹」。

(而)+得【宋】【元】【明】

  「得」,宋、元、明三本作「而得」。
  大正藏無「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其便=便也【宋】【元】【明】

  「其便」,宋、元、明三本作「便也」。
  「便也」,大正藏原為「其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便也」。

(第)+七【宋】【元】【明】

  「七」,宋、元、明三本作「第七」。
  大正藏無「第」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順=合【宋】【元】【明】

  「順」,宋、元、明三本作「合」。
  「合」,大正藏原為「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合」。

說此偈言=便說此偈【宋】【元】【明】

  「說此偈言」,宋、元、明三本作「便說此偈」。
  「便說此偈」,大正藏原為「說此偈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便說此偈」。

[註解]

熾盛:繁榮。

婆利迦:優婆塞名,是摩竭陀國阿闍世王的大臣,以建築巴陵弗城防禦跋耆而聞名。又譯為「雨勢」、「禹舍」、「雨舍」。

猥多:龐雜繁多。

七不退轉法:七個能讓團體興盛不衰退的方法。又譯為「七不退法」、「七不衰法」。

不著事務,不修世榮:不貪著經營事務,不追逐世間富貴。

策役其情意:(雜書)牽引、趨使思想而產生情緒。

警寤:戒慎、警醒。寤為醒覺的狀態。??

不學算術:不算計、不汲汲營營。「算術」在這裡特指算計、計較,出家人以解脫為目標,而不算計世俗的事。全句在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比丘有無事處山林高巖,閑居靜處,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宴坐,樂住不離者,比丘必勝,則法不衰。」

忍諸法教:確切知道各種佛法之教。「忍」在此為「確認」、「確知」之意。???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待從中阿含對應經典的「讀經拾得」轉為本經的格式。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40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