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不要怕福報,要怕沒福報汝等莫畏福報。所以然者,此是受樂之應,甚可愛敬。所以名為福者,有此大報。汝等當畏無福。所以然者,此名苦之原本,愁憂苦惱不可ⓐ稱記,無有愛樂,此名無福。比丘!昔我自念七年行慈心,復過七劫①不來此世,復於七劫中生光音天②,復於七劫生ⓑ空梵天③處為大梵天④,無與等者統百千世界,三十六ⓒ反為天帝釋形,無數世為轉輪王⑤。是故,諸比丘!作福ⓓ莫惓。所以然者,此名受樂之應,甚可愛敬,是謂名為福。汝等當畏無福。所以然者,苦之原本,愁憂苦惱不可[*]稱記,此名無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快哉福報, 所願者得,
速至滅盡, 到無為處⑥。
正使億數, 天魔波旬⑦,
亦不能嬈, 為福業者。
彼恒自求, 賢聖之道,
便盡除苦, 後無ⓔ有憂。
「是故,諸比丘!為福莫厭。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稱記=稱紀【宋】【元】【明】*
「稱記」,宋、元、明三本作「稱紀」。 「稱紀」,大正藏原為「稱記」,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稱紀」。
ⓑ 空+(處天)【宋】【元】【明】
「空」,宋、元、明三本作「空處天」。 大正藏無「處天」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反=變【宋】【元】【明】
「反」,宋、元、明三本作「變」。 「變」,大正藏原為「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變」。
ⓓ 莫惓=莫倦【宋】*【元】*【明】*
「莫惓」,宋、元、明三本作「莫倦」。 「莫倦」,大正藏原為「莫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莫倦」。
ⓔ 有=復【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復」。 「復」,大正藏原為「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復」。
[註解]
① 劫:時間單位,代表極長的時間。
② 光音天:色界二禪天中的最高一層。光音天人不用口語溝通,而以光互通心意,所以稱為「光音」。壞劫開始的時候,宇宙發生大火災,將光音天之下全部燒毀,但無法燒到光音天,此時光音天之下的各界眾生會輾轉生於光音天。
③ 空梵天:剛形成而還沒有天眾的梵天;第一位化生於梵天的天眾,即為大梵天王。
④ 大梵天:色界初禪天的最高天,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大梵天是第一位在梵天出生的天眾,被後來往生梵天的天眾尊為天主。又譯為「大梵天王」、「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⑤ 轉輪王:以正法統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善業感召天空中飛來輪寶,四方國家看到輪寶就自行歸服,因此稱作轉輪王。又譯為「轉輪聖王」。
⑥ 無為處:貪欲、瞋恚、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又譯為「涅槃」。
⑦ 波旬:惡魔的名字,是欲界最高天(他化自在天)的一位天主。
[對應經典]
- Itivuttaka 22。
[讀經拾得]
本經中佛陀表示不要怕福報,要怕沒福報:「汝等莫畏福報。所以然者,此是受樂之應,甚可愛敬。所以名為福者,有此大報。汝等當畏無福。」
佛陀並以自己過去生中曾七年行慈,獲得極長遠的福報為例,這在《雜阿含經》卷十第264經中也有提到:「曾於七年中,修習慈心,經七劫成壞,不還此世。七劫壞時生光音天,七劫成時還生梵世,空宮殿中作大梵王,無勝、無上,領千世界。從是已後,復三十六反,作天帝釋。復百千反,作轉輪聖王[……]此是何等業報,得如是威德自在耶?此是三種業報,云何為三?一者布施,二者調伏,三者修道。」(CBETA, T02, no. 99, p. 67, c17-p. 68, a29)
而在該經中,佛陀進一步表示:「一切諸行,過去盡滅、過去變易,彼自然眾具及以名稱,皆悉磨滅。」縱使是這麼大的福報也有點滴不剩的一天,佛弟子要運用有漏的福報,培育無漏的修行。因此在行善之上,佛陀更開示無常、無我的道理,讓佛弟子們能究竟解脫。
《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一〈力品 38〉第5經中佛陀也說:「世間求福之人無復過我,如來於六法無有厭足。云何為六?一者施,二者教誡,三者忍,四者法說、義說,五者將護眾生,六者求無上正真之道。」(CBETA, T02, no. 125, p. 719, b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