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卷35 第979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俱夷那竭國力士生處堅固雙樹林中。

爾時,世尊涅槃時至,告尊者阿難:「汝為世尊於雙樹間敷繩床,北首,如來今日中夜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

爾時,尊者阿難奉教,於雙樹間敷繩床,北首,訖,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已於雙樹間敷繩床,北首。」

爾時,世尊詣雙樹間,於繩床上北首右脅而臥足足相累念明想正念、正智

時,俱夷那竭國有須跋陀羅外道出家,百二十歲,年耆根熟,為俱夷那竭國人恭敬供養,如阿羅漢。彼須跋陀羅出家聞世尊今日中夜當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然我有所疑,希望而住,沙門瞿曇有力,能開覺我,我今當詣沙門瞿曇,問其所疑。即出俱夷那竭,詣世尊所。

爾時,尊者阿難於園門外經行。時,須跋陀羅語阿難言:「我聞沙門瞿曇今日中夜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我有所疑,希望而住,沙門瞿曇有力,能開覺我。若阿難不憚勞者,為我往白瞿曇,少有閑暇,答我所問?」

阿難答言:「莫逼世尊,世尊疲極。」

如是須跋陀羅再三請尊者阿難,尊者阿難亦再三不許。

須跋陀羅言:「我聞古昔出家耆年大師所說,久久乃有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如曇鉢花。而今如來中夜當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我今於法疑,信心而住,沙門瞿曇有力,能開覺我,若阿難不憚勞者,為我白沙門瞿曇。」

阿難復答言:「須跋陀羅!莫逼世尊,世尊今日疲極。」

爾時,世尊以天耳聞阿難與須跋陀羅共語來往,而告尊者阿難:「莫外道出家須跋陀羅,令入問其所疑。所以者何?此是最後與外道出家論議,此是最後得證聲聞善來比丘,所謂須跋陀羅。」

爾時,須跋陀羅聞世尊為開善根,歡喜增上,詣世尊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凡世間入處,謂富蘭那迦葉等六師,各作如是:『此是沙門,此是沙門。』云何?瞿曇!為實各各有是宗不?」

爾時,世尊即為說偈言:

「始年二十九,  出家修善道,
 成道至於今,  經五十餘年,
 三昧明行具,  常修於淨戒
 離斯少道分,  此外無沙門。」

佛告須跋陀羅:「於正法、律不得八正道者,亦不得初沙門,亦不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須跋陀羅!有八正道才能證果於此法、律得八正道者,得初沙門,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除此已,於外道無沙門,斯則異道之師,沙門、婆羅門耳。是故,我今於眾中作師子吼。」

說是法時,須跋陀羅外道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須跋陀羅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從坐起,整衣服,右膝著地,白尊者阿難:「汝得善利,汝得大師,為大師弟子,為大師法雨,雨灌其頂。我今若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者,亦當得斯善利。」

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是須跋陀羅外道出家今求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

爾時,世尊告須跋陀羅:「此比丘來修行梵行。」

彼尊者須跋陀羅即於爾時出家,即是受具足,成比丘分。如是思惟,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時,尊者須跋陀羅得阿羅漢,解脫樂覺知已,作是念:「我不忍見佛般涅槃,我當先般涅槃。」時,尊者須跋陀羅先般涅槃已,然後世尊般涅槃。

佛陀火化塔的遺跡。照片取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ushinagar_district

[校勘]

「俱夷那竭國力士」,巴利本作 Kusināraka Malla。

宋、元、明三本無「樹」字。

「已」,聖本作「以」。

「繫」,宋、元、明、聖四本作「計」。

「須跋陀羅」,巴利本作 Subhadda。

「開」,聖本作「開門」。

「優」,聖本作「憂」。

「住」,宋、元、明三本作「往」。

「議」,聖本作「義」。

大正藏無「聞」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成」,大正藏原為「至」,今依據前後文改作「成」。

大正藏無「法」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註解]

俱夷那竭:古代印度末羅國城名,在中印度的東北方,佛陀在此城的娑羅園雙樹間圓寂。又作俱尸那竭、拘尸那竭、拘尸城、拘夷那竭、鳩尸那竭。按:俱夷那竭城是末羅(力士)國末羅(力士)種族的發源地,在這裡是以發源地代國名。

北首:頭在北,腳朝南。

無餘涅槃:完全斷絕煩惱、生死,指解脫者的去世。

奉教:奉行(佛陀的)吩咐。

右脅而臥:向右側躺。「脅」是胸部兩側,由腋下至肋骨盡處的部位。

足足相累:兩腳合併相疊,將左腳放在右腳上。

繫念明想:連續不斷地念著光明的相。

正念、正智:清澈覺知(現前的對象)、清晰理解(解脫的智慧)。又譯為「正念、正知」。

須跋陀羅:比丘名,是佛陀滅度前最後一位親自教導而證得阿羅漢果的弟子。又譯為「須拔」。

然我有所疑,希望而住,沙門瞿曇有力,能開覺我:然而我對真理有所疑惑,同時保持著希望,希望有能力的沙門瞿曇能解開我的疑問,讓我覺悟。

憚勞:畏懼辛勞。

疲極:疲倦。這裡的「極」是「倦」的意思。

優曇鉢:聚果榕,為桑科榕屬落葉大喬木。果實長在樹幹上,由沒有葉子的小枝簇生,如同無花果般為隱花果,因此人們認為它不開花而結果,印度古代以優曇鉢開出花朵(基因突變)引申為極為稀有的意思。

遮:阻擋。

凡世間入處:世人們接受宗教(或真理)的管道。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外道六師種種異見」,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凡這些有團體的、有群眾的、群眾的老師、有名聲的知名開宗祖師、被眾人認定善的沙門婆羅門」。

宗:主張。

此是沙門,此是沙門:這(指自己)才是真真正正的修行人。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各各自稱已為世尊」,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他們自己自稱證知」。

為實各各有是宗不:他們各自所主張的是真的嗎?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為實得一切智不?」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他們對自己自稱的全部證知?全部都不證知?或者一些證知,一些不證知?」

三昧明行具,常修於淨戒:持戒清淨,定、慧與行為都圓滿具足。即戒定慧圓滿,且成就如來十號中的「明行足」(智慧與行為皆圓滿具足)。

初沙門:初果。按:「四沙門果」即初果至四果。

第二、第三、第四沙門:二果、三果、四果。

空:虛妄不實。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中佛陀明確表示具有八正道才能證得解脫,沒有八正道則不能證得解脫。卷三十四第965經也說:「眾生正盡苦,究竟苦邊者,一切皆悉從此道出」。

八正道為:

  1. 正見:正確的見解。
  2. 正志:正確的意向。
  3. 正語:正確的言語。
  4. 正業:正確的行為。
  5. 正命:正當的謀生。
  6. 正方便:正確的努力。
  7. 正念:正確的專注、清澈的覺知。
  8. 正定:正確的禪定。


以在家修行人的生活為例:

  • 「正見」可由讀經、聞法來學習。沒有正見的人為了名或利可能不擇手段,甚至不惜自害害人;有正見的人知曉因果,知道要將心力放在自利利他的作為上,同時捨離「戒禁取見」(執著無益解脫的禁戒或禁忌),不會對世俗儀式或忌諱過度鑽牛角尖,而能在各種情境下知道正確的用功方向。
  • 基於正見而能有正確的心態(意業),言語(語業)、行為(身業),即「正志」、「正語」、「正業」。舉例而言,有「正志」的人不會讓自害害人的念頭在心中如滾雪球般增長,而能常慚愧、知感恩,煩惱自然漸漸減輕;有「正語」的人不會樂於欺騙人或辱罵人,所說的話也就愈來愈有說服力,別人也樂於與他溝通;有「正業」的人不會動手害人,也就不會犯法甚至傷害他人,行為愈來愈沒有過失,更進一步還能行善助人。
  • 不管自己的身語意如何,在家人都得在世間謀生養活自己,所以得「正命」,正確地謀生,不選擇會逼自己犯罪的工作。
  • 除了謀生以外,還得多找機會修行,也就是「正方便」,才不會虛度光陰,才會一點一滴地、積沙成塔地修行。
  • 在世間生活有許多引發貪、瞋、癡的情境,必需培養「正念」,覺知身心的現況,才能在有三毒時客觀審視,也能在沒有三毒時知道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而能生起歡喜心,愈修愈快樂,樂於修行。
  • 有以上的各項基礎,而能去除五蓋、培育七覺支,內心輕安穩定,修得「正定」,進而依定發慧、證得解脫。

由這樣整個修行的進程來看,的確具有八正道才能解脫,沒有八正道或違反任何正道就不能解脫。當然,這樣的修行並不一定只能稱為八正道,例如卷三十四第965經所說「眾生正盡苦,究竟苦邊者,一切皆悉從此道出」的「此道」,相當的南傳經文描述為斷除五蓋、建立四念住、修習七覺支,正是八正道中最重要的修行內容。

[進階辨正]

回到《雜阿含經》卷35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