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有三種調馬。何等為三種?有馬捷疾①具足、色②不具足、形體③不具足。有馬色具足、捷疾具足形體不具足。有馬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如是有三種調士夫相。何等為三?有士夫捷疾具足、色不具足、形體不具足。有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不具足。有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
「比丘!何等為不調士夫捷疾具足、色不具足、形體不具足,有士夫於此苦ⓐ如實知,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如實知,如是觀者三結斷,身見、戒取、疑。此三結斷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趣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是名捷疾具足。何等為非色具足?若有問阿毘曇、律ⓑ⑤,不能以具足句味⑥,次第隨順⑦,具足解說,是名色不具足。云何形體不具足?非大德名聞⑧,感致⑨衣被、飲食、床臥、湯藥、眾具,是名士夫捷疾具足、色不具足、形體不具足。
「何等為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不具足?謂士夫此苦如實知,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如實知,乃至究竟苦邊,是捷疾具足。何等為色具足?若問阿毘曇、律,乃至能為解說,是名色具足。何等為形體不具足?非大德名聞,不能感致衣被、飲食、臥具⑩、湯藥,是名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不具足。
「何等為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謂士夫此苦如實知,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如實知,乃至究竟苦邊,是名捷疾具足。何等為色具足,若問阿毘曇、律,乃至能解說ⓒ,是名色具足。何等為ⓓ形體具足,大德名聞,乃至臥具、湯藥,是名形體具足,是名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苦」,宋本作「若」。
ⓑ 「阿毘曇律」,巴利本作 Abhidhamma, abhivinaya。
ⓒ 「說」,大正藏原為「脫」,今依據前後文改作「說」。
ⓓ 宋、元、明、聖四本無「為」字。
[註解]
① 捷疾:敏捷、迅速。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快速」。
② 色:這裡指外貌是否好看。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容色」。
③ 形體:指體態是否高大。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高與寬」。
④ 正趣:正確的道路。
⑤ 阿毘曇、律:殊勝的佛法與戒律;系統化整理的佛法與戒律。其中「阿毘」指殊勝,「阿毘曇」字面直譯為「勝法」,又譯為「論」,在本經中可取其字面意義。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阿毗達磨,阿毗毗奈耶」。
⑥ 具足句味:充足的詞句、文句。這裡「味」的原梵文一字多義,唐代以後新譯作「文」。
⑦ 次第隨順:隨著正確的次序。
⑧ 大德名聞:德性高或資歷深、有名聲的人。
⑨ 感致:感應而得到;感動他人因此獲得。
⑩ 臥具:坐、臥時的資具用品,如床榻、棉被等。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佛陀以良馬比喻修行人:
良馬最重要的是速度,如同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證悟。
良馬外貌駿美,能讓看到的人心生歡喜,如同修行人解說佛法和戒律,能讓聽聞的人生起法喜。
良馬糧草充足所以體態高大,如同修行人獲得足夠的供養而能專心修行。
可留意的是本經提到的三種良馬都是「捷疾具足」,也就是說良馬比喻的三種修行人都是證悟的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