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711經
如是我聞:
時,有無畏王子ⓑ②,日日步涉,仿佯ⓒ③遊行,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作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煩惱,無因、無緣眾生清淨。』世尊復云何?」
佛告無畏:「沙門、婆羅門為其說ⓓ,不思而說,愚癡、不辨ⓔ、不善,非知思,不知量,作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煩惱,無因、無緣眾生清淨。』所以者何?有因、有緣眾生煩惱,有因、有緣眾生清淨故。何因、何緣眾生煩惱?何因、何緣眾生清淨?謂眾生貪欲增上,於他財物、他眾具而起貪言:『此物於我有者,好、不離、愛樂。』於他眾生而起恨心、兇心,計挍④、欲打、欲縛、欲伏,加諸不道⑤。為造眾難,不捨瞋恚,身睡眠、心懈怠、心掉動⑥,內不寂靜,心常疑惑,過去疑、未來疑、現在疑。無畏。如是因、如是緣眾生煩惱。如是因、如是緣眾生清淨。」
無畏白佛:「瞿曇!一分之蓋,足煩惱心,況復一切?」無畏白佛:「瞿曇!何因、何緣眾生清淨?」
七覺支的解說及次第佛告無畏:「若婆羅門有一勝念⑦,決定成就,久時所作,久時所說,能隨憶念,當於爾時習念覺支,修念覺已,念覺滿足。念覺滿足已,則於選擇分別思惟⑧,爾時擇法覺支修習,修擇法覺支已,擇法覺支滿足。彼選擇、分別、思量法已,則精進方便⑨,精進覺支於此修習,修精進覺支已,精進覺支滿足。彼精進方便已,則歡喜生,離諸食⑩想,修喜覺支,修喜覺支已,則喜覺支滿足。喜覺支滿足已,身心猗息⑪,則修猗覺支,修猗覺支已,猗覺滿足。身猗息已,則愛樂,愛樂已心定,則修定覺支,修定覺支已,定覺滿足。定覺滿足已,貪憂滅,則捨心生,修捨覺支,修捨覺支已,捨覺支滿足。如是,無畏!此因、此緣眾生清淨。」
無畏白瞿曇:「若一分滿足,令眾生清淨,況復一切?」無畏白佛:「瞿曇!當何ⓕ名此經?云何奉持?」
佛告無畏王子:「當名此為覺支經。」
無畏白佛:「瞿曇!此為最勝覺分。瞿曇!我是王子,安樂亦常ⓖ求安樂,而希出入⑫,今來上山,四體疲極⑬,得聞瞿曇說覺支經,悉忘疲勞。」
佛說此經ⓗ已,王子無畏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稽首禮佛足而去。
[校勘]
ⓐ 「耆闍崛」,巴利本作 Gijjhakūṭa。
ⓑ 「無畏王子」,巴利本作 Abhaya rājakumāra。
ⓒ 「仿佯」,宋本作「彷徉」,元、明二本作「仿徉」。
ⓓ 「說」,元、明二本作「者」。
ⓔ 「辨」,聖本作「辯」。
ⓕ 聖本無「何」字。
ⓖ 「常」,聖本作「當」。
ⓗ 大正藏無「經」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① 耆闍崛山:為音譯,義譯為「靈鷲山」,因山頂似鷲頭、且山中多鷲而得名。位於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角。
② 無畏王子:優婆塞名,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王的弟弟。原信奉外道,後皈依佛。又譯為「阿婆耶」。
③ 仿佯:遊蕩;遨遊。
④ 計挍:即「計較」。
⑤ 加諸不道:施加各種不好的行為。
⑥ 掉動:即「掉舉」,心躁動不安。
⑦ 勝念:最好的念,即「正念」。「正念」指正確的專注;清澈的覺知。
⑧ 選擇分別思惟:揀擇、分辨、解析。
⑨ 方便:努力;採用方法以達成目標。
⑩ 食:這裡指「世俗的」。
⑪ 猗息:輕鬆安穩,又譯為「輕安」。「猗」是輕鬆美好的意思,讀音同「依」;「息」是休息、停止的意思。
⑫ 希出入:很少出外活動。
⑬ 疲極:疲倦。這裡「極」是「倦」的意思。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五蓋因緣能讓眾生煩惱,七覺支因緣能讓眾生清淨。
本經更清楚解釋七覺支的次第:
- 修行四念處,時時正念覺知、安住在當下,就是念覺支;
- 有念覺支後能辨別什麼法有益、什麼法無益,也就是擇法覺支;
- 擇有益的法而努力,即是精進覺支;
- 精進修行能離於世俗的心念而心生歡喜,即是喜覺支;
- 歡喜能讓身心輕鬆安穩,是猗覺支;
- 身心輕鬆安穩伴隨著更高層次的樂,而容易得定,是定覺支;
- 有了定後無欲無憂,心平等、寂靜,而能捨離,是捨覺支。
細部來說,修行四念處而能活在當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時,正念也成為最佳的指導者,因為清楚明白身心的狀態而能調整修行的腳步及次第,或是對於較弱的覺支加以補強,如卷二十七第714、715經所述。這樣辨別什麼法有益、什麼法無益,也就是擇法覺支。有了擇法覺支,對內可以發現心中的貪、瞋、癡等不善及其原因而捨離,辨別不貪、不瞋、不癡的狀態以自勵,對外也可以辨別三毒熾盛的惡知識而遠離、觀察息滅三毒的善知識而學習。基於擇法覺支以生起、增進有益的善法(「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捨棄、避免無益的惡法(「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就是四正斷,也就是精進覺支。
精進修行能離於世俗的心念而心生歡喜,培養這心中的歡喜(以及能增進這非世俗的歡喜的原因),有助於生起後續的覺支。例如有的人念佛能心生歡喜、讀經可心生歡喜、感恩三寶而心生歡喜、布施而心生歡喜、靜坐離於俗務而心生歡喜。愈修行愈歡喜因而能身心輕鬆安穩,相較之下世俗五欲的吸引力也就減輕,更能專注在修行上不亂攀緣。「身心輕鬆安穩」即是猗覺支,「更專注在修行上不亂攀緣」自然修定時能更加專心、穩定,有助於成就定覺支。
在具足正「念」地「擇法」因此「精進」而有「喜」的鼓勵時,身心輕安(「猗」)穩「定」,無欲無憂,心平等、寂靜,而能體會覺悟所需的捨離,徹底放下,即捨覺支。
這樣子即可從修習四念處開始,漸次圓滿七覺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