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佛與阿羅漢的相同若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解脫,是名阿羅訶三藐三佛陀①。受、想、行、識亦如是說。若復比丘於色生厭、離欲、不起、解脫者,是名阿羅漢慧解脫。受、想、行、識亦如是說。諸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種種別異?」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②,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佛與阿羅漢的不同如來、應、等正覺者,先未聞法,能自覺知,現法自ⓐ知,得三菩提,於未來世能說正法,覺諸聲聞,所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說道,為眾將導,然後聲聞成就隨法隨道③,樂奉大師教誡ⓑ、教授,善於正法,是名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種種別異。
「復次,五學力、如來十力④。何等為學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什麼是如來十力何等為如來十力?處、非處智力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⑤,是名如來初力。若成就此力者,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⑥,轉於梵輪⑦,於大眾中能師子吼⑧而吼。
「業異熟智力復次,如來於過去、未來、現在業法,受ⓒ因事報如實知⑨,是名第二如來力。如來、應、等正覺成就此力,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而吼。
「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復次,如來、應、等正覺禪、解脫、三昧、正受,染惡、清淨、處淨如實知⑩,是名如來第三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根上下智力復次,如來知ⓔ眾生種種諸根差別如實知⑪,是名如來第四力。若成就此力,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種種意解智力復次,如來悉知眾生種種意解如實知⑫,是名第五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種種界智力復次,如來悉知世間眾生種種諸界如實知⑬,是名第六如來力。若於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遍趣行智力復次,如來於一切至處道如實知⑭,是名第七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宿住隨念智力復次,如來於過去宿命種種事憶念:『從一生至百千生,從一劫至百千劫。我爾時於彼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樂覺、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分齊⑮。我於彼處死、此處生,此處死、彼處生ⓕ,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實知,是名第八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死生智力復次,如來以天眼淨過於人眼,見眾生死時、生時,妙色、惡色、下色、上色,向於惡趣、向於善趣、隨業法受悉如實知:『此眾生身惡業成就,口、意惡業成就,謗毀賢聖,受邪見業;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惡趣,生地獄中。此眾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業法受;彼因彼緣,身壞命終,生善趣天上。』悉如實知,是名第九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漏盡智力復次,如來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第十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自」,大正藏原為「身」,今依據高麗藏改作「自」。
ⓑ 「誡」,宋、元、明三本作「戒」。
ⓒ 「受」,聖本作「愛」。
ⓓ 大正藏無「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知」,聖本作「他」。
ⓕ 「此處死、彼處生」,大正藏原為「彼處生、此處死」,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此處死、彼處生」。
[註解]
① 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佛陀。「阿羅訶」是如來十號中第二個「應供」的音譯,「三藐三佛陀」是如來十號中第三個「等正覺」的音譯,此處以這二個稱號來代表佛陀。
② 法根、法眼、法依:佛法的根源、佛法的導引、佛法的皈依。
③ 隨法隨道:跟隨著佛陀所說的法修行,跟隨著佛陀所說的道修行。
④ 十力: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種智力。
⑤ 處、非處如實知:完全了知什麼是有道理、可能的(「斯有是處」),什麼是沒道理、不可能的(「無有是處」)。例如了知不殺生造成長壽的果報,這是有道理、可能的;殺生造成長壽的果報,這是沒道理、不可能的;持戒清淨造成心中安定,這是有道理、可能的;作奸犯科造成心中安定,這是沒道理、不可能的;佛陀一向說實話,這是有道理、可能的;佛陀會說謊話,這是沒道理、不可能的。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實了知可能是可能、不可能是不可能」。
⑥ 得先佛最勝處智:得到過去諸佛所證到的最高的智慧。
⑦ 梵輪:即「法輪」,指佛法。佛法能摧破眾生的煩惱,猶如巨輪能碾壓經過的地方,又不停滯於一地,輾轉傳人,有如車輪,所以比喻為「法輪」,佛法清淨廣大,因此又稱「梵輪」。
⑧ 師子吼:以百獸之王獅子的吼聲,形容聖者說法內容真實且具震撼力。
⑨ 於過去、未來、現在業法,受因事報如實知:完全了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因果業報。例如了知過去世的什麼因,造成現在或未來的什麼果;過去世做的什麼事,造成現在的什麼樂果,卻在未來造成什麼苦果(舉例來說,過去世布施資助外道宣揚邪見,布施的業報是現在世有錢,邪見的業報是未來世愚癡);過去世做了很多的什麼事,造成現在或未來多還是少的什麼果(舉例來說,過去世做了很多的布施,卻因為布施時心念不淨,導致現在或未來得到的善果很少)。
⑩ 禪、解脫、三昧、正受,染惡、清淨、處淨如實知:完全了知各種禪定境界,這些定境要怎麼入手、有哪些深淺的層次、有哪些因緣能阻礙、成就、或維持這些定境。其中「禪」義譯為「靜慮」,「解脫」指依禪定而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例如「八解脫」),「三昧」指心專注而不散亂,「正受」指正確地到達定境,都是「定」的不同名稱或面向。
⑪ 知眾生種種諸根差別如實知:完全了知眾生的根器好壞。例如了知某人的根器好還是差;某人容易起貪、瞋、還是癡;某人的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如何;某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好壞,諸如此類能如同根生莖葉般加強影響眾生的作用。「根」的更多舉例可參見本卷「根相應」的內容。
⑫ 悉知眾生種種意解如實知:完全了知眾生的各種意向。例如了知某人目前起貪心、接著會有瞋恚的意向(舉例來說,貪愛第一名,第一名卻由別人得到,因此會有瞋恚的意向);某人的意向是趨向欲界、色界、還是無色界;某人的意向會讓他修成邪定、正定、還是解脫。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實了知眾生的不同傾向之狀態」。
⑬ 悉知世間眾生種種諸界如實知:完全了知世間與眾生的各種差別、分類。例如了知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四界(地、水、火、風)、十八界(眼、色、眼識等)、涅槃界等等世間的各種差別乃至心的各種狀態。「界」的更多舉例可參見卷十六、卷十七「界相應」的內容。
⑭ 於一切至處道如實知:完全了知有什麼途徑能通往什麼結果。例如了知某人還須要多加教導才能證果,因此教導他,讓他證果;哪些因緣會造成貪欲的生起,因此要排除或對治;某些情況藉由修正身的造作(身行)而能夠清淨,但修正語、意的造作則幫助不大;某些情況藉由修正語的造作(語行)而能夠清淨,但修正身、意的造作則幫助不大(舉例來說,某人要和他的仇人用言語溝通,才能化解仇恨,但若只是打不還手、或只是自己心中有慈心但不溝通,則幫助不大)。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實了知導向一切處之路」。
⑮ 壽分齊:壽命的盡頭。「分齊」指分際、界限。
[對應經典]
- 《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二〈結禁品46〉第4經
- 南傳《中部尼柯耶》〈師子吼品2〉第12經師子吼大經。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0〈大品3〉第21經。
- 《佛說十力經》。
- 《佛說佛十力經》。
- 《信解智力經》。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95。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141。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243。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261。
- 參考 《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三〈增上品31〉第8經。
- 參考 《增壹阿含經》卷四十八〈禮三寶品50〉第6經
- 參考 《身毛喜豎經》。
[讀經拾得]
本經表明佛陀與阿羅漢都一樣解脫於五陰。佛陀與阿羅漢的不同則在於佛陀是在沒有佛法的世界中,第一位自行證悟佛法,並說法教導四眾弟子的覺者。卷三第75經也有幾乎一模一樣的分析。
另外,只有佛陀已完全具足「如來十力」這十種有助於廣度眾生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