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564經
如是我聞:
時,有異比丘尼③於尊者阿難所,起染著④心,遣使白尊者阿難:「我身遇病苦,唯願尊者哀愍⑤見看。」
尊者阿難晨朝⑥著衣持鉢,往彼比丘尼所。
彼比丘尼遙見尊者阿難來,露身體臥床上。尊者阿難遙見彼比丘尼ⓐ身,即自攝𣫍ⓑ諸根⑦,迴身背住。彼比丘尼見尊者阿難攝𣫍[*]諸根,迴身背住,即自慚愧,起著衣服,敷坐具⑧,出迎尊者阿難,請令就座,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時,尊者阿難為說法言:「姊妹!如此身者,穢食⑨長養、憍慢⑩長養、愛所長養、婬欲長養。姊妹!依穢食者,當斷穢食,依於慢者,當斷憍慢,依於愛者,當斷愛欲。
姊妹!依食斷食云何名依於穢食,當斷穢食?謂聖弟子於食計數思惟而食⑪,無著樂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⑫、無莊嚴想,為持ⓓ身⑬故、為養活故、治飢渴病故、攝受梵行⑭故,宿諸受令滅,新諸受不生⑮,崇習長養⑯,若力、若樂、若觸⑰,當如是住。譬如商客以酥ⓔ油膏以膏其車,無染著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運載故。如病瘡者塗以酥[*]油,無染著ⓕ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瘡愈故。如是,聖弟子計數而食,無染著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養活故、治飢渴故、攝受梵行故,宿諸受離,新諸受不起,若力、若樂、若無罪觸安隱住。姊妹!是名依食斷食。
「依慢斷慢者。依慢斷慢云何依慢斷慢?謂聖ⓖ弟子聞某尊者、某尊者弟子盡諸有漏⑱,無漏⑲心解脫⑳、慧解脫㉑,現法㉒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㉓。』聞已,作是念:『彼聖弟子盡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我今何故不盡諸有漏,何故不自知不受後有。』當於爾時則能斷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姊妹!是名依慢斷慢。
「姊妹!依愛斷愛云何依愛斷愛?謂聖弟子聞某尊者、某尊者弟子盡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我等何不盡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彼於爾時能斷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姊妹!是名依愛斷愛。姊妹!無所行者,斷截婬欲、和合橋梁㉔。」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彼比丘尼遠塵離垢㉕,得法眼淨㉖,彼比丘尼見法、得法、覺法、入法㉗,度狐疑,不由於他,於正法、律,心得無畏㉘。禮尊者阿難足,白尊者阿難:
「我今發露㉙悔過:愚癡不善,脫作如是不流類㉚事;今於尊者阿難所,自見過、自知過,發露懺悔,哀愍故㉛!」
尊者阿難語比丘尼:「汝今真實自見罪、自知罪,愚癡不善,汝自知作不類㉜之罪,汝今自知、自見而悔過,於未來世得具足戒。我今受汝悔過,哀愍故,令汝善法增長,終不退减ⓘ。所以者何?知過能改若有自見罪、自知罪,能悔過者,於未來世得具足戒,善法增長,終不退减[*]。」
尊者阿難為彼比丘尼種種說法,示、教、照、喜㉝已,從[*]座起去。
[校勘]
ⓐ 「尼」,宋、元、明三本作「尼見」。
ⓑ 「𣫍」,明本作「歛」。[*]
ⓒ 「住」,宋、元、明三本作「坐」。
ⓓ 「持」,宋、元、明、聖四本作「知」。
ⓔ 「酥」,宋、元、聖三本作「蘇」。[*]
ⓕ 「染著」,大正藏原為「著樂」,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染著」。
ⓖ 大正藏無「聖」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有」,大正藏原為「者」,今依據前後文改作「有」。
ⓘ 「减」,大正藏原為「滅」,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减」。[*]
[註解]
① 舍衛:古代中印度拘薩羅國的首都,該國的南方有另外一個國家也叫做拘薩羅國,為方便區分,後來就將首都名作為國號,稱作舍衛國。在當今印度北部近尼泊爾處。
② 祇樹給孤獨園:佛陀的道場之一,由給孤獨長者向祇陀太子買下土地,並由祇陀太子布施樹林。「給孤獨長者」是須達多長者的綽號,因為他樂善好施,常常救濟孤獨無依的人,因此被稱為給孤獨長者。
③ 異比丘尼:某位大家較不熟悉的比丘尼。
④ 染著:貪染、執著。
⑤ 哀愍:悲憫。
⑥ 晨朝:約早上六點到九點。
⑦ 攝𣫍諸根:收攝、約束眼耳等感官。「𣫍」通「斂」。
⑧ 坐具:坐時或臥時墊在身下,以保持衣服乾淨的長方形布。又譯為尼師壇、敷具。
⑨ 穢食:粗穢的食物,例如食物吃下去後會成為大小便拉出來。
⑩ 憍慢:傲慢。
⑪ 於食計數思惟而食:吃飯時如理省察而不貪著,知足、不過量。「數」在此讀音同「屬」,指省察。詳見《雜阿含經》卷十一第275經、卷四十二第1150經。
⑫ 無摩拭想:不是為了讓身體白白嫩嫩。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不為了好身材」。
⑬ 持身:支持身體;維持生命。
⑭ 攝受梵行:收取和護持清淨的修行。「梵行」指清淨的修行。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資助梵行」。
⑮ 宿諸受令滅,新諸受不生:過去的(例如飢餓而造成的苦)受讓它消滅,還沒生起的(例如吃太飽而造成的苦)受讓它不生起。
⑯ 崇習長養:滋養崇高的修行。
⑰ 若力、若樂、若觸:疑為「氣力安樂、無罪觸住故」的略稱,為了保持體力安穩喜樂、沒有過失。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健康、無過失,住於安樂」。
⑱ 盡諸有漏:斷盡所有的煩惱。
⑲ 無漏:斷盡煩惱。
⑳ 心解脫:心自由了,解脫於貪愛等束縛。
㉑ 慧解脫:以智慧斷除煩惱而解脫。
㉒ 現法:這一生。「法」在這邊是廣義的用法,代表任何有形、無形、真實、虛妄的事物或道理,所以「現法」即現在的事物,表示這一生。
㉓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會再受輪迴。
㉔ 無所行者,斷截婬欲、和合橋梁:已經達到無為(不造業)程度的人,斷絕了淫欲這個導致性行為的橋樑。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這個身體經由性交生成,但關於性交,橋的破壞為世尊所說」。
㉕ 遠塵離垢:遠離塵垢。塵垢在此特指「見惑」(見道所斷的惑),基於四聖諦的正見斷了見惑,稱作「得法眼淨」,證得初果。
㉖ 法眼淨:清楚明白地見到真理(四聖諦)。初果聖者即有法眼淨。
㉗ 見法、得法、覺法、入法:看見(理解)了正法、證得了正法、覺知了正法、悟入了正法。形容證初果者對正法體悟的情境。
㉘ 度狐疑,不由於他,於正法、律,心得無畏:超越了疑惑,自證自知而不會人云亦云,對於佛教正法、戒律沒有任何畏懼。
㉙ 發露:表白自己所犯的過失。
㉚ 不流類:不入流的;沒水準的。
㉛ 哀愍故:(請尊者)因為悲憫的緣故(原諒我的罪過)。
㉜ 不類:不像樣。
㉝ 示、教、照、喜:開示、教導、鼓勵、使歡喜。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中說的「斷食」並不是不吃飯,而是不貪著食物,在卷十一第275經也有同樣的說明。中國的寺院在進食前也有所謂「食存五觀」:「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本經中說的「依慢斷慢」、「依愛斷愛」即「有為者亦若是」。後世一些宗派有「觀想自己如佛」的修法,本義是如佛而應離貪瞋癡、具足慈悲與智慧,若能因此而勤修戒定慧,也算是種「依慢斷慢」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