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49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那羅揵陀ⓐ賣衣者菴羅園ⓑ①。
爾時,舍利弗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深信世尊,過去、當來、今現在,諸沙門、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與世尊菩提②等者,況復過上?」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所說,第一之說,能於眾中作師子吼,自言深信世尊,言過去、當來、今現在,沙門、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與佛菩提等者,況復過上?」佛問舍利弗:「汝能審知過去三藐三佛陀ⓒ③所有增上戒④不ⓓ?」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
世尊復問:「舍利弗!知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脫、如是住不?」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
佛告舍利弗:「汝復知未來三藐三佛陀所有增上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脫、如是住不?」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
佛告舍利弗:「汝復能知今現在佛所有增上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脫、如是住不?」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
佛告舍利弗:「汝若不知過去、未來、今現在諸佛世尊心中所有諸法。云何如是讚歎?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說言:『我深信世尊,過去、當來諸沙門、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與世尊菩提等者,況復過上』?」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能知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世尊心之分齊,然我能知諸佛世尊法之分齊⑤。我聞世尊說法,轉轉深、轉轉勝、轉轉上、轉轉妙⑥,我聞世尊說法,知一法即斷一法,知一法即證一法,知一法即修習一法,究竟於法,於大師所得淨信,心得淨。
「世尊是等正覺。世尊!譬如國王有邊城,城周匝方直,牢固堅密,唯ⓔ有一門,無第二門,立守門者,人民入出皆從此門,若入若出,其守門者,雖復不知人數多少,要知人民唯從此門,更無他處。如是,我知過去諸佛、如來、應、等正覺⑦悉斷五蓋惱心⑧,令慧力羸⑨、墮障礙品⑩、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當來世諸佛世尊亦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現在諸佛世尊、如來、應、等正覺亦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過去、未來、今現在佛悉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是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陀」,宋、元、明三本作「他」。
ⓑ 「那羅揵陀賣衣者菴羅園」,巴利本作 Nālandāyaṃ. Pāvārikambavane。
ⓒ 「三藐三佛陀」,巴利本作 Sammāsambuddha。
ⓓ 大正藏無「不」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 「唯」,宋、元、明三本作「惟」。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巴利本作 Anuttara sammāsambodhi。
ⓖ 「五蓋」,巴利本作 Pañcanīvaraṇa。
ⓗ 大正藏無「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① 菴羅園:芒果園。
② 菩提:為音譯,義譯為「覺」,即覺悟、證悟。
③ 三藐三佛陀:佛陀。「三藐三佛陀」是如來十號中第三個的音譯,又譯為「三耶三佛」、「三佛」,義譯為「正遍知」、「等正覺」,此處以這個稱號來代表佛陀。
④ 增上戒:崇高的、有助益的戒律。
⑤ 我不能知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世尊心之分齊,然我能知諸佛世尊法之分齊:我不能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的各個佛的心中想過哪些事(以及隨犯隨制的戒相有哪些、講過哪些經等等),但我知道各個佛證得的法(是一樣的)。相當的《長阿含經》經文作「我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心中所念,我不能知,佛總相法我則能知」,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我對過去、未來、現在的應供、正等覺者沒有他心智,但我知道法的類比」。
⑥ 轉轉深、轉轉勝、轉轉上、轉轉妙:精深再精深,超越再超越,上等再上等,奧妙再奧妙。
⑦ 佛、如來、應、等正覺:佛陀。佛、如來、應(供)、等正覺(又譯為「正遍知」)是如來十號的其中四個,此處以這四個來代表如來十號。
⑧ 悉斷五蓋惱心:都斷除了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這五種覆蓋心識、阻礙善法發生的煩惱)和種種心的煩惱。
⑨ 慧力羸:心被煩惱覆蓋而使慧力衰弱。
⑩ 墮障礙品:墮落在障礙之中。「品」指某一類東西的總稱,例如「物品」、「食品」。
[對應經典]
-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念處相應47〉第12經那羅犍陀經。
- 南傳《長部》第28經能淨信經。
- 《佛說信佛功德經》。
- 參考 《長阿含經》卷十二第18經自歡喜經。
- 參考 南傳《長部》第16經般涅槃大經。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61。
- 《吐魯番出土梵文寫本》 SHT 83。
[讀經拾得]
本經說明三世諸佛都是教導弟子住四念處,修七覺分,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當的南傳經文同樣強調四念處與七覺分的重要性,不過內容上略有差異,南傳經文中說的是三世諸佛都是住四念處、修七覺分,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卷二十四第635經也說:「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76, a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