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爾時,尊者舍利弗亦在摩竭提國那羅聚落。
時,有外道出家ⓑ名閻浮車ⓒ,是舍利弗舊善知識③,來詣舍利弗,問訊、共相慰勞已,退坐一面,問舍利弗言:「賢聖法、律中,有何難事?」
舍利弗告閻浮車:「唯出家難。」
「云何出家難④?」
答言:「愛樂⑤者難。」
「云何愛樂難?」
答言:「樂常修善法難。」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⑥,修習多修習,常修善法增長耶?」
答言:「有。謂八正道。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閻浮車言:「舍利弗!此則善道,此則善向,修習多修習,於諸善法常修習增長。舍利弗!出家常修習此道,不久疾得盡諸有漏⑦。」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云何名善說法者?為世間正向?云何名為世間善逝ⓓ⑨?」
舍利弗言:「若說法調伏欲貪,調伏瞋恚,調伏愚癡,是名世間說法者。若向調伏欲貪,向調伏瞋恚,向調伏愚癡,是名正向ⓔ。若貪欲已盡、無餘、斷知⑩,瞋恚、愚癡已盡、無餘、斷知,是名善逝ⓕ。」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能起善斷?」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云何為涅槃?」
舍利弗言:「貪瞋癡諸煩惱永盡是涅槃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涅槃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舍利弗言:「為斷貪欲故,斷瞋恚故,斷愚癡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斷貪欲、瞋恚、愚癡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有漏盡,云何名為有漏盡?」
舍利弗言:「有漏者,三有漏,謂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⑪。此三有漏,欲盡無餘,名有漏盡。」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漏盡耶?」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阿羅漢者,云何名阿羅漢?」
舍利弗言:「貪欲已斷無餘,瞋恚、愚癡已斷無餘,是名阿羅漢。」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阿羅漢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阿羅漢者,云何名阿羅漢者?」
舍利弗言:「貪欲永盡無餘,瞋恚、愚癡永盡無餘,是名阿羅漢者。」
復問:「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阿羅漢者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無明者,云何為無明ⓙ?」
舍利弗言:「什麼是無明?所謂無明者,於前際⑫無知,後際⑬無知,前、後、中際⑭無知;佛、法、僧寶無知,苦、集、滅、道無知;善、不善、無記無知,內無知、外無知,若於彼彼事無知闇障,是名無明。」
閻浮車語舍利弗:「此是大闇積聚。」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無明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復問尊者舍利弗:「所謂有漏,云何有漏?」如前說。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有,云何為有?」
舍利弗言:「有謂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⑮。」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有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有身⑯,云何有身?」
舍利弗言:「有身是指五受陰有身者,五受陰。云何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斷此有身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苦者,云何為苦?」
舍利弗言:「苦者,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略說五受陰苦⑰,是名為苦。」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斷此苦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流者,云何為流?」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流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扼ⓟ㉒者,云何為扼[*]?」扼[*]如流說㉓。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取者,云何為取?」
舍利弗言:「取者,四取,謂欲取、我取、見取、戒取ⓠ㉔。」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取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縛者,云何為縛?」
舍利弗言:「縛者,四縛㉕,謂貪欲縛、瞋恚縛、戒取縛、我見縛。」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縛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結者,云何為結?」
舍利弗言:「結㉖者,九結,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他取㉗結、疑結、嫉㉘結、慳㉙結。」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結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使者,云何為使?」
舍利弗言:「使者,七使㉚,謂貪欲ⓡ使、瞋恚使、有愛㉛使、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使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欲者,云何為欲?」
舍利弗言:「欲者,謂眼所識色可愛、樂、念,染著色。耳聲、鼻香、舌味、身所識觸可愛、樂、念,染著觸。閻浮車,此功德非欲,但覺想、思惟者是㉜。」時,舍利弗即說偈言:
「非彼愛欲使, 世間種種色,
唯有覺想者, 是則士夫欲。
彼諸種種色, 常在於世間,
調伏愛欲心, 是則黠慧者。」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欲耶?」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言:「所謂蓋ⓢ者,云何為蓋[*]?」
舍利弗言:「蓋[*]者有五蓋㉝[*],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㉞蓋[*]、疑蓋[*]。」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五蓋[*]耶?」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穌息㉟者,云何為穌息?」
舍利弗言:「穌息者,謂斷三結㊱。」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三結耶?」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得穌息者ⓣ,云何為得穌息者?」
舍利弗言:「得穌息者,謂三結已盡、已知。」
復問:「有道有向,斷此結耶?」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得上穌息,云何為得上穌息?」
舍利弗言:「得上穌息者,謂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是名得上穌息。」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上穌息耶?」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得上穌息處,云何為得上穌息處?」
舍利弗言:「得上穌息處者,謂貪欲已斷、已知,永盡無餘,瞋恚、愚癡已斷、已知,永盡無餘,是為得上穌息處。」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上穌息處耶?」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清涼,云何為清涼?」
舍利弗言:「清涼者,五下分結㊲盡,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
復問:「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五下分結,得清涼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得清涼,云何為得清涼?」
舍利弗言:「五下分㊳已盡、已知,是名得清涼。」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清涼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上清涼者,云何為上清涼?」
舍利弗言:「上清涼者,謂貪欲永盡無餘,瞋恚、愚癡永盡無餘,一切煩惱永盡無餘,是名上清涼。」
復問:「有道有向,得此上清涼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得上清涼,云何名得上清涼?」
舍利弗言:「得上清涼者,謂貪欲永盡無餘,已斷、已知,瞋恚、愚癡永盡無餘,已斷、已知,是名得上清涼。」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得此上清涼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愛,云何為愛?」
舍利弗言:「有三愛ⓤ,謂欲愛、色愛、無色愛ⓥ㊴。」
復問:「有道有向,斷此三愛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業跡㊵,云何為業跡?」
舍利弗言:「業跡者,十不善業跡,謂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斷此十業跡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穢者,云何為穢?」
舍利弗言:「穢者,謂三穢,貪欲穢、瞋恚穢、愚癡穢。」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斷此三穢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校勘]
ⓐ 「那羅聚落」,巴利本作 Nālakagāmaka。
ⓑ 「外道出家」,巴利本作 Paribbājaka。
ⓒ 「閻浮車」,巴利本作 Jambukhādaka。
ⓓ 「世間善逝」,巴利本作 Loke sugatā。
ⓔ 「正向」,巴利本作 Suppaṭipannā。
ⓕ 「逝」,大正藏原為「斷」,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逝」。
ⓖ 「有道有向」,巴利本作 Atthi maggo atthi paṭipadā。
ⓗ 「修習」,大正藏原為「習修」,今依據高麗藏改作「修習」。
ⓘ 宋、元、明三本無「時」字。
ⓙ 「明」,宋、元、明三本作「明者云何為有明」。
ⓚ 大正藏無「正」字,今依據高麗藏補上。
ⓛ 「三有」,巴利本作 Tayo bhav。
ⓜ 「欲有、色有」,巴利本作 Kāmabhava, Rūpabhava。
ⓝ 宋、元、明三本無「八正道」三字。
ⓞ 「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巴利本作 Kāmogha, Bhavogha, Diṭṭhogha, Avijjogha。
ⓟ 「扼」,宋、元、明三本作「枙」。
ⓠ 「欲取、我取、見取、戒取」,巴利本作 Kāmupādāna, Diṭṭhupādāna, Sīlabbatupādāna, Attavādupādāna。
ⓡ 「貪欲」,宋、元、明三本作「欲貪」。
ⓢ 「蓋」,大正藏原為「養」,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蓋」。
ⓣ 「得穌息者」,巴利本作 Assāsapatta。
ⓤ 「三愛」,巴利本作 Tisso taṇhā。
ⓥ 「欲愛、色愛、無色愛」,巴利本作 Kāmataṇhā(欲愛),bhavataṇhā(有愛),vibhavataṇhā(無有愛)。
[註解]
① 摩竭提: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恆河中游南岸地區。另譯為「摩竭陀」。
② 那羅聚落:摩揭提國的村名,是舍利弗的出生地及圓寂地,位於王舍城北方約十公里,今日印度比哈爾邦的巴羅貢村。又譯為「那羅揵陀」、「那爛陀」。
③ 是舍利弗舊善知識:是舍利弗尊者的老朋友、好朋友。
④ 云何出家難:什麼是已出家的人難做的事?
⑤ 愛樂:歡喜。
⑥ 有道有向:有道路、有方向。
⑦ 有漏:有煩惱。其中「漏」是譬喻有所漏失。
⑧ 如是比閻浮車所問序四十經:像這樣比照閻浮車所提的問題,依序有四十個問答。
⑨ 云何名善說法者?為世間正向?云何名為世間善逝:怎麼樣是擅長說法的人?世間中正確的趣向?怎麼樣是世間中好的去處?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誰為世之法語者?誰為世之善行者?誰為世之善到者耶?」
⑩ 斷知:(捨斷而)徹底地了知。
⑪ 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欲貪引起的煩惱、想要生命存在而引起的煩惱、無明煩惱;欲界眾生的煩惱、色界與無色界眾生的煩惱、三界的無明煩惱。「有漏」是「有煩惱」的意思。
⑫ 前際:過去。
⑬ 後際:未來。
⑭ 中際:現在。
⑮ 欲有、色有、無色有:欲界的存在、色界的存在、無色界的存在。「有」表示生命的存在、積集的善惡業。
⑯ 有身:生命的存在;由五陰構成的我。
⑰ 略說五受陰苦:簡而言之,有執著的五陰的苦。「五受陰」指有執著的五陰。
⑱ 欲流:感官之欲的煩惱。「流」是以洪流比喻能讓人流轉生死的煩惱。
⑲ 有流:生命的存在的煩惱。「有」即十二因緣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⑳ 見流:邪見的煩惱。
㉑ 無明流:無明的煩惱。
㉒ 扼:在車衡兩端扼住牛、馬等頸背上的曲木,在此比喻為束縛、限制。通「軛」。
㉓ 扼如流說:關於「扼」的回答,如同「流」的回答,也就是「扼」包括「欲扼、有扼、見扼、無明扼」。
㉔ 欲取、我取、見取、戒取:執著欲貪、執著認為「有我」、執著錯誤的邪見、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其中「取」即執著。
㉕ 四縛:四種束縛人、讓人不得解脫的枷鎖。
㉖ 結:結使;煩惱。
㉗ 他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另譯為「戒取」、「戒禁取」。
㉘ 嫉:嫉妒。
㉙ 慳:吝嗇。
㉚ 七使:七種驅使人、讓人不能休息的煩惱。
㉛ 有愛:對存在的渴愛。
㉜ 此功德非欲,但覺想、思惟者是:這些感官的功能並不是貪欲,因此而念念不忘才是貪欲。其中「覺(尋)想」、「思惟」是同義複詞,是指將心投向目標,也就是去想所貪愛的事物。
㉝ 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這五種覆蓋心識、阻礙善法發生的煩惱。遠離五蓋,可證初禪。
㉞ 掉悔:心浮動靜不下來。「掉」又譯為「掉舉」,心浮動不安;「悔」即「追悔」,於所作的事心懷憂惱。
㉟ 穌息:休養、安息。其中「穌」同「甦」。
㊱ 三結: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斷除三結,即為初果聖者。
㊲ 五下分結: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貪欲、瞋恚。斷除五下分結,即為第三果聖者。
㊳ 五下分:即「五下分結」。
㊴ 欲愛、色愛、無色愛:欲界眾生(感官之欲)的渴愛、(斷除淫欲的)色界眾生的渴愛、(斷除淫欲與物質欲的)無色界眾生的渴愛。
㊵ 業跡:造作的途徑。又譯為「業道」。
㊶ 如穢,如是垢、膩、刺、戀、縛亦爾:如同用汙穢來比喻貪瞋癡,也可用骯髒、黏著、有刺、眷念、束縛來說明它的特性。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閻浮車詢問老朋友舍利弗尊者有什麼方法能達到各種修行的目標?舍利弗尊者的回答則都是依循「八正道」,也就是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
- 正見:正確的見解;布施是善的、咒願(祝福)是善的、供養是善的、有善行惡行、有善惡業報、有輪迴、有父母(要孝順)、有眾生輪迴受生(非斷滅見)、有辦法證得涅槃,以及四聖諦等出世間的智慧。
- 正志:正確的意向;離於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又譯為「正思惟」。
- 正語:正確的言語;不說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 正業:正確的行為;不做殺生、偷盜、邪淫的事。
- 正命:正當的謀生;以不違背佛法的方式取得衣服、飲食、臥具、湯藥。
- 正方便:正確的努力;已生的惡令斷,未生的惡令不起,未生的善令生,已生的善令增長。又譯為「正精進」、「正勤」。
- 正念:正確的專注;清澈的覺知。
- 正定:正確的禪定。
經中對於「八正道」的進一步解說,詳見卷二十八。
- 本經中舍利弗尊者說「此功德非欲,但覺想、思惟者是」,呼應其餘經中的說法,例如:
- 《雜阿含經》卷八第229經:「云何無漏法?謂出世間意,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出世間者,是名無漏法。」(CBETA, T02, no. 99, p. 56, a13-16)
- 《雜阿含經》卷九第250經:「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 於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繫也。」(CBETA, T02, no. 99, p. 60, b3-5)
- 《雜阿含經》卷九第254經:「若眼常識色,終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乃至無常。」(CBETA, T02, no. 99, p. 63, a18-20)
- 本經中舍利弗尊者說:「此功德非欲,但覺想、思惟者是」,有什麼生活上的例子?能否舉例修習八正道而調伏貪欲的過程?
以對美色的貪欲為例,人美並沒有錯,我們看到美女不一定就有貪欲(「此功德非欲」),然而如果看到美女之後,覺得很受吸引而想要一親芳澤(「覺想、思惟者」)則是貪欲。身為欲界眾生常會有欲望,有欲望不一定會犯五戒,然而如果是已婚者因為貪欲而外遇,那麼不僅犯了戒,也因此會有後續的苦果。 修習八正道的人了知貪欲的後患,有正確的見解(「正見」),因此見到美女時不起非分之想,能有正確的思惟(「正志」),不會為了勾引美女而花言巧語(「正語」),也不會調戲美女或外遇(「正業」),從事正當的工作(「正命」)。同時精進修行(正方便),時時觀察心中是否有貪欲,體會貪念無常的本質,解析了貪念生起與滅去的因緣,進而減輕對貪欲的執著(「正念」)。在這樣的基礎上禪定得力(「正定」),所獲得的輕安快樂勝於世間五欲,也就較能調伏貪欲。
根據卷二十八第785經,八正道可以進一步區分為「世間八正道」及「出世間八正道」,在家人及出家人的行法也有所不同,要根據自己的程度而採取適當的次第,避免好高騖遠、也避免走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