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456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光界①、淨界②、無量空入處③界、無量識入處④界、無所有入處⑤界、非想非非想入處⑥界,有滅界ⓐ⑦。」
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稽首禮足,合掌白佛言:「世尊!彼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滅界。如此諸界,何因緣可知?」
佛告比丘:「彼光界者,緣闇故可知。淨界緣不淨故可知。無量空入處界者,緣色故可知。無量識入處界者,緣內空ⓑ故可知。無所有入處界者,緣所有可知。非想非非想入處界者,緣有第一⑧故可知。滅界者,緣有身⑨可知。」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彼光界,乃至滅界,以何正受⑩而得?」
佛告比丘:「彼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此諸界於自行正受而得⑪。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於第一ⓒ正受⑫而得。滅界者,於有身滅正受⑬而得。」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有滅界」,巴利本作 Ābhādhātu, subhadhātu, ākāsānañcāyatanadhātu, viññāṇañcāyatanadhātu, ākiñcaññāyatanadhātu, nevasaññānāsaññāyatanadhātu, saññāvedayitanirodhadhātu
ⓑ 大正藏無「空」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 大正藏在「一」字之後有一「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① 光界:光明的境界,或許指色界二禪天的境界。
② 淨界:清淨的境界,或許指色界三禪天的境界。
③ 無量空入處:以無邊的空間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一天的層次。又譯為「空入處」、「空處」、「空無邊處」。
④ 無量識入處:以無邊的識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二天的層次。又譯為「識入處」、「識處」、「識無邊處」。
⑤ 無所有入處:以無所有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三天的層次。又譯為「無所有處」。
⑥ 非想非非想入處:沒有一般粗重的想陰,但想陰仍未真正斷盡的定境。猶如油已經倒光的油筒,倒不出油來了,但表面還是黏著一些油;非想非非想入處已幾乎沒有想陰,但又不能說斷盡想陰。是無色界天的最高層次。
⑦ 滅界:在這裡指滅盡定的境界。「滅盡定」是滅了六識及其緣生的受、想、行的定。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想受滅界」。
⑧ 有第一:最寂靜、殊勝的存在。
⑨ 有身:生命的存在;由五陰構成的我。「緣有身可知」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緣滅而得知」。
⑩ 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確地獲得」,指正確地到達定境。又譯為「等至」,音譯為「三摩鉢底」。
⑪ 此諸界於自行正受而得:這些界由修行各自的正確定境而得到。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這些界應該從想等至達到」。
⑫ 第一正受:世間定境的極致。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殘行等至」。
⑬ 有身滅正受:滅除「由五陰構成的我」的正確定境。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滅等至」。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說明七種境界可如何得知?修什麼定而得?
這七種境界中,光界、淨界是屬於三界中的色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屬於三界中的無色界;滅界則是出世間的層次。
如何得知各境界?一般說來,可從與其超越的境界比較而得知:
- 光界:可由超越黑暗得知。
- 淨界:可由超越不淨得知。
- 無量空入處界:可由超越色(物質及物理現象)而得知。禪修上可將色法觀空,以無邊的空間為所緣,而修無量空入處定。通俗地說,將東西放進、移出特定的空間,該空間都完全不受影響,因此空間是可超越色的。
- 無量識入處界:可由超越空間而得知。禪修上可觀察修無量空入處定時的心識,以此「無量空入處禪心」為所緣,修無量識入處定。通俗地說,在空間上從台灣移動到美國,是需要時間的,但意識從台灣切換到美國,只需要一瞬間,因此識是可超越空間的。
- 無所有入處界:可由超越「有」而得知。禪修上可作意心識的「不存在」,修無所有入處定。通俗地說,只要存在都可能被干擾,不存在則不被干擾,因此無所有是可超越有的。但要注意這時只是作意不存在,心中還是有個相叫「不存在」。
- 非想非非想入處界:禪修上可觀察修無所有入處定時的心識,以此「無所有入處禪心」的寂靜、殊勝(「有第一」)為所緣,加深定力,達到世間定境的極致,沒有了一般粗重的「想陰」(心中浮現的相)。
- 滅界:也就是滅盡定(滅受想定)的境界,是聖者在世時練習涅槃的出世間定境,超越生命的存在(「有身」)。
修什麼定能得各境界?
- 光界:以光為所緣而修定。
- 淨界:以淨為所緣而修定。
- 無量空入處界:以無邊的空間為所緣而修定。
- 無量識入處界:以無邊的識為所緣而修定。
- 無所有入處界:以不存在為所緣而修定。
- 非想非非想入處界:精進加深定力達成世間定境的極致,壓住一般的想陰(而為「非想」),但由於沒有斷我見、沒有徹底斷貪,因此生命還是存在著(而為「非非想」),不能脫離輪迴。
- 滅界:依佛法修滅盡定(滅受想定)而得。
- 除了《雜阿含經》及《相應部尼柯耶》外,《瑜伽師地論》卷九十六、《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八十五也有關於本經段落的討論,其中關於如何得知七界的說明,比較於下表中:
七界 | 《雜阿含經》 | 《相應部尼柯耶》 | 《瑜伽師地論》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
---|---|---|---|---|
何因緣可知光界? | 闇 | 黑暗 | 黑闇 | 闇 |
何因緣可知淨界? | 不淨 | 不淨 | 不淨 | 不淨 |
何因緣可知無量空入處界? | 色 | 色 | 色趣 | 色趣 |
何因緣可知無量識入處界? | 內空 | 虛空無邊處 | 有量狹小境識 | 邊際 |
何因緣可知無所有入處界? | 所有 | 識無邊處 | 少所有 | 所有 |
何因緣可知非想非非想入處界? | 有第一 | 無所有處 | 一切有最勝現前 | 有身 |
何因緣可知滅界? | 有身 | 滅 | 有無上由薩迦耶所有相應諸煩惱斷 | 有身滅 |
- 本經所說的七界,也可與《中阿含經》卷五十九〈例品4〉第215經第一得經提到的八除處(八勝處)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