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33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為汝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諦聽,善思,謂有因、有緣、有縛法經。
「云何有因、有緣、有縛法經?謂眼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眼因、眼緣、眼縛?謂眼業因、業緣、業縛,業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業因、業緣、業縛ⓐ?謂業愛因、愛緣、愛縛,愛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愛因、愛緣、愛縛?謂愛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無明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謂無明不正思惟①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不正思惟有因、有緣、有縛。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謂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
「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癡求欲名為愛,愛所作名為業。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無明ⓒ,無明因愛,愛因為業,業因為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有因、有ⓓ緣、有縛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縛」字之後大正藏有一「業」字,今依據前後文刪去。
ⓑ 宋本無「為」字。
ⓒ 「明」之下大正藏有「為愛」二字,今依據前後文刪去。
ⓓ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① 不正思惟:不正確的思惟;不如理的思惟。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什麼是無明的原因?
有同學問:「無明緣行等等十二因緣。但什麼緣無明?」
要瞭解無明為什麼是十二因緣的第一位,可從佛陀悟道時的情境來看。佛陀是先看到有老病死,於是思惟什麼造成老病死?生。什麼造成出生?生命的存在(有)。什麼造成有?執取。什麼造成取?貪愛。……往前一直追,最後發現這些通通都是無明造成的,破了無明就斷了十二因緣的鎖鏈。因此對於凡夫,十二因緣每支都帶無明,而不是說無明是第一因。
而本經也指出,無明也是有因有緣的,即「不正思惟」。
- 眼因緣縛的次第
本經提到眼因緣縛的次第為:
- 緣眼、色時,不正思惟、癡、無明;
- 愛;
- 業;
- 眼根因緣縛。
經文中「謂眼有因、有緣、有縛……」這段是逆觀因緣,從結果倒推回原因,而「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這段是順觀因緣,從原因推導到結果。
也可對應其他經中常見的根境識和合的因緣過程:
- 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有「癡」則「無明」)觸,觸俱生受、想、思(含「不正思惟」);
- 緣受「愛」;
- 緣愛取(造「業」);
- 緣取有,緣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眼因緣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