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1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祇樹給孤獨園

當觀五陰無常、苦、空、非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解]

舍衛:古代中印度拘薩羅國的首都,該國的南方有另外一個國家也叫做拘薩羅國,為方便區分,後來就將首都名作為國號,稱作舍衛國。在當今印度北部近尼泊爾處。

祇樹給孤獨園。

祇樹給孤獨園:佛陀的道場之一,由給孤獨長者向祇陀太子買下土地,並由祇陀太子布施樹林。「給孤獨長者」是須達多長者的綽號,因為他樂善好施,常常救濟孤獨無依的人,因此被稱為給孤獨長者。

世尊:世間所尊重的覺者。佛弟子一般皆尊稱佛陀為「世尊」。

比丘:出家受具足戒(完整出家戒律)的男子。

色:物質及物理世界的現象。例如身體。

無常:遷流變化,沒有恆常不變的。

喜、貪:喜愛、貪欲。

受:感受。例如苦的感受、樂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

想:取相;面對境界而心中浮現對應的相;也就是認知。例如看到一個顏色,心中立刻浮現過往所見過相同的顏色,而知道這是什麼顏色;接觸到一個概念、語言,心中立刻浮現過往所接觸過相同的概念、語言,而知道這是什麼概念、語言。

行:造作。例如意念的造作、意志力。

識:識知;覺知。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會再受輪迴。

苦、空、非我:苦:受到逼迫。空: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實體。非我:不是「我」,又譯為「無我」。

[對應經典]

[進階辨正]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