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是為人的根本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kftseng.bbs@buddha.nsysu.edu.tw (矜羯儸), 信區: BudaMagazine 標 題: 淨因三要(13)--十善是為人的根本 發信站: [鹿苑]五明學館 (Thu Oct 14 20:41:50 1999) 轉信站: Lion!nsysu-news!VIDY 來 源: buddha.nsysu.edu.tw [ 本文轉載自 tzyouth 討論區 ] [ 本文原作者是: kftseng ] [ 發表時間為: Mon Oct 11 17:04:05 1999 ] □□□□□□□□□□□□□□□□□□□□□□□□□□□□□□□□□□□□□□□ □ □ □ 淨因三要 -- 十善是為人的根本 □ □ 證嚴法師 □ □ □ □□□□□□□□□□□□□□□□□□□□□□□□□□□□□□□□□□□□□□□ 「十善」是五戒的延伸,乃身、口、意三業所行的十種善法,與「十惡」是相對的, 離十惡則成十善。 十善包括:「身」三善法──以「護生」離「殺生」、以「布施」離「偷盜」、以「 戒淫」離「邪淫」; 「口」四善法──以「誠實語」離「妄言」、以「柔軟語」離「惡口 」、以「調和語」離「兩舌」、以「質直語」離「綺語」; 「意」三善法──以「不淨觀 」離「貪欲」、以「慈悲觀」離「瞋恨」、以「因緣觀」離「愚癡」。 身、口、意往善的方向走,可以行十善法,累積福德智慧; 若偏向惡的方向就造十惡 業,將來苦果難免。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注意自己的行動、語言及心思,遠離十 惡,成就十善護生:布施、戒淫。 「身」三善法就是五戒中的不殺生戒、不偷盜戒及不邪淫戒所謂「側隱之心,人皆有 之」,每個人的本性中原本都具有「慈悲」,猶如明月常在虛空中,可惜往往被烏雲── 「無明」習氣遮蔽,不僅對眾生的苦難視而不見,甚至為了私欲殘害眾生的生命。如何才 能讓本性中的慈悲顯現出來呢? 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觀察、體會眾生的痛苦,就能逐漸 啟發心中的慈悲——大愛,不僅不忍心傷害眾生,更會積極地救生、護生; 這就是仁心、 菩薩心。 「不偷盜」是不取不義之財,除了不偷、不搶之外,對社會人群有害的事業也不能去 做; 並且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積極地布施行善,造福人群。 「不邪淫」是比丘、比丘尼須守清淨不淫戒,一般社會人士應遵守一夫一妻制,妻子 恪守婦道、丈夫忠於妻子,彼此相互敬重,共同負起家庭責任。只要社會大眾重視男女之 情操、禮節,就能減少許多家庭和社會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誠實語」離「妄言」 □ ~~~~~~~~~~~~~~~~~~~~~~~~~~~~~~~~~~~~~~~~~~~~~~~~~~~~~~~~~~~~~~~~~~~~~~~~~~~~~~ 凡夫容易因「聲」與「色」的迷惑而心亂,「聲」就是語言聲音,所以必須修口的善 業,以免自誤誤人。 「口」四善法就是五戒中的不妄語戒,包活—─以誠實語離妄言:以柔軟語離惡口; 以調和語離兩舌; 以質直語離綺語。 妄言是虛假、欺騙的話; 自己不曾做過或沒有辦法做到的事,卻說得天花亂墜,就是 妄言。 佛陀在法華會上,鞭策一些「末得謂得」的弟子,說這種行為是最大的妄言。所以大 家應該時常反省:告訴別人的事,確實有做到嗎? 有沒有誇大、虛偽的成分? 希望別人做 到的事。自己做得到嗎? 平時有沒有鞭策自己身體力行? 做承諾之前,可曾深思熟慮,自 己確實可以做到,而不是信口開河? 除了平日待人處事必須「口出有實」──說誠實語之外,講經說法也必須如理,並且 身體力行。古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真正體悟並力行佛陀的教法之後,才能談論 自己的經驗,不可「末得謂得」,自欺欺人。 總而言之,能夠做到「能說能行,言出必行」,才是誠信負責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柔軟語」離「惡口」 □ ~~~~~~~~~~~~~~~~~~~~~~~~~~~~~~~~~~~~~~~~~~~~~~~~~~~~~~~~~~~~~~~~~~~~~~~~~~~~~~ 惡口就是口出粗鄙不善之語,使對方感到苦惱; 柔軟語則是溫柔和善之語,能安撫人 心,使人衷心喜悅而真誠地信服。 許多人都知道誨罵、侮辱別人是不對的,卻時常「得理不饒人」而不自覺。如果因為 自己的見解比對方正確,或自以為有理,就以為可以「理直氣壯」,愈說愈大聲,隨意批 評人,甚至開口罵人,這也是惡口啊! 此外,也不能「自我咀咒」。例如人家如果說:「你真好命啊! 」一般人就會回答: 「沒有啊! 我那有多好命。」這是自我咀咒啊! 大家應自我祝福、自我鼓勵,朝善的方向 好好努力。 口出蓮花度人入善門,或口吐毒蛇與人結惡緣,皆在一念之間。若能改掉說話大聲、 言詞粗鄙的習慣,以柔言愛語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情誼,並且「理直氣和,得理饒人 」,自然所說的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所說的道理能使別人歡喜接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調和語」離「兩舌」 □ ~~~~~~~~~~~~~~~~~~~~~~~~~~~~~~~~~~~~~~~~~~~~~~~~~~~~~~~~~~~~~~~~~~~~~~~~~~~~~~ 心懷仁厚,以「調和語」連繫人的感情,圓滿人間的事相,就是口的善業; 若搬弄是 非、到處加油添醋,破壞別人的感情,或使原本單純的事變得複雜、難以解決,就是口的 惡業。 種了搬弄是非的因,將來會得到煩惱的果報——子女不聽話,周圍的眷屬時常爭鬥… …,所以若希望將來得到善果,必須非常謹慎,多種好因,不可離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或 製造是非。 希望諸位花日常生活中牢牢地記住因果觀念,時刻圓融善解別人的過失,隱惡揚善, 促進人與人之間良性的互動; 如此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與尊重,並且協助團體維持清淨祥 和的氣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質直語」離「綺語」 □ ~~~~~~~~~~~~~~~~~~~~~~~~~~~~~~~~~~~~~~~~~~~~~~~~~~~~~~~~~~~~~~~~~~~~~~~~~~~~~~ 綺語是好聽卻不真實、不誠懇、或沒有意義的話; 質直語則是樸實正直的言語。 如今社會中許多人迷戀於聲色之樂,喜好談論風花雪月、玄奇神妙之事,不喜歡聽正 直純樸的言論,也不喜歡聽樸實無華的道理; 如此不但誤了自己,也會影響到周圍的人, 形成惡的循環。 其實,很多人習於「綺語」而不自覺。大家可以仔細想一想:平日與人相處時,是否 經常隨口說些好聽的話來討人歡心,可是內心並不真誠? 是否經常以男女情愛、美色名利 ……,做為茶餘飯後閒談的話題? 別人談論鬼怪神通之事時,自己會不曾跑去湊熱鬧? 是 否曾經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隨口說些不真實的話來敷衍甚至欺騙別人? ……這些行為, 都是誤人又誤己啊! 「四攝法」中的「愛語」,與綺語完全不同:愛語是溫和慈愛的言語,發自於內心的 慈悲與智慧,目的在於引導眾生走上光明善良的道路; 綺語則是為了滿足私欲,以甜蜜而 不誠懇的話語來迷惑別人。 開口動舌,無不是因、無不是業; 希望諸位以「開口即是純良正直之言,動舌即是溫 和慈愛之語」來自我期許,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用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不淨觀」離「貪欲」 □ ~~~~~~~~~~~~~~~~~~~~~~~~~~~~~~~~~~~~~~~~~~~~~~~~~~~~~~~~~~~~~~~~~~~~~~~~~~~~~~ 「意」三善法包括──以不淨觀離貪欲; 以慈悲觀離瞋念; 以因緣觀離愚癡。 社會上人與人之間不能和睦相處的原因,在於「明爭暗鬥」,不僅是明處爭權奪利, 暗地裡也在勾心鬥角; 民間如此,官場也是這樣,多數人都在爭鬥中生存,這實在使人感 到心痛。為什麼爭? 為什麼鬥呢? 原因就在一個字——「貪」; 因為貪圖財色、名利、地 位,所以你爭他奪,不得安寧。 世間大部分人都是為了滿足「身軀」的享受而產生貪念──吃要吃好的,穿要穿好的 ,用要用好的; 為了這個污臭不淨的身軀,不知造了多少惡業。 為什麼說身軀不淨呢? 水懺文中有一段話:「九孔常流不淨物」,人身就是一層皮膚 包著骨肉膿血,從九孔流出來的,都是屎尿痰涕; 大家想一想,人身有那一處是乾淨的呢 ? 何必為了它與別人斤斤計較、造作惡業? 身軀雖是不淨之物,但是人人心中都有一分非常清淨的寶物,那就是「佛性」。此身 能造惡,亦能修習善法,所以大家應該時常「觀身不淨」來摒除貪念,並且利用這個身軀 積極地布施行善,開啟心中的「佛性」。 除了身外財物的布施,這個身軀也能布施。佛陀本生經中有割肉餵鷹的故事,佛在無 量義經中也說「頭目髓腦悉施人」。現在醫學非常進步,不只可以在往生後捐贈器官或遺 體,活著時就能捐血或捐髓,既能救人又不損害自己的健康。我一直在呼籲器官捐贈、骨 髓捐贈,以及遺體捐贈,因為這個身軀遲早會敗壞,何不在它還有用的時候布施出來幫助 別人呢? 學佛要看淡名利、地位,修行是為了眾生,一切勞動都是為了眾生:心中常存此念, 就不曾產生貪欲。 若執著於此不淨之身而造作種種惡業,實在可悲可憫。唯有善加利用此身,積極行善 、精進修行,才能提昇人格、增進道業,不枉來這人間走一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 佛陀說:「當知瞋心,甚於猛火。」人時常因為瞋怒而亂了行為,一發脾氣就六親不 認,損人又害己。如果希望自己不論遇到什麼狀況都不曾動怒,時時予人親切和藹的感覺 ,則必須擁有非常柔和的心念,而柔和的心源自於「慈悲」。 有一天,佛陀的弟子舍利弗和羅(目侯)羅出去托缽,受到一群無賴漢戲弄,有人把泥 沙放進舍利弗的缽內,有人打了羅(目侯)羅一拳,血從面頰流了下來,但他倆都不理會那 些無賴漢的欺侮,逕自走了。舍利弗告訴羅(目侯)羅:「你不要生氣,我們要憐憫眾生, 起慈忍心,這是佛陀教我們的;這是我們修行的逆增上緣。」 羅(目侯)羅流著淚回答說:「我沒有生氣,也不埋怨,我很感謝佛陀,教導我慈悲的 心念與忍耐的功夫。佛陀一生為了眾生辛勤地教化,而眾生卻仍如此頑劣,心中充滿憎恨 ,逞強欺弱。社會的動亂與天下的災禍,就是起因於眾生缺少慈忍心。我是因為悲憫他們 ,才流淚啊! 」 大家若像舍利弗與羅(目侯)羅一樣,以慈悲心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人、事,自然能夠擁 有非常柔和、清明的心念,即使面對逆境亦能忍耐,不現怒容、不出惡言;並且憐憫那造 作惡業的人,而不生瞋怒之心。 若社會上人人都以慈悲心與忍辱行相互對待,那還會有動亂與災禍呢? 必然是人人幸 福、處處吉祥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因緣觀」離「愚癡」 □ ~~~~~~~~~~~~~~~~~~~~~~~~~~~~~~~~~~~~~~~~~~~~~~~~~~~~~~~~~~~~~~~~~~~~~~~~~~~~~~ 世間一切現象皆由因緣和合而成,迷於因緣,則隨著業力流轉於六道之間; 覺察因緣 ,則能放下執著,解脫煩惱纏縛; 把握因緣——珍惜並善加運用修學佛法與救度眾生的因 緣,就是福慧雙修的人間菩薩。 許多人學佛只為自己考慮,其在意自己能不能得度了脫生死,沒想到應該學習佛陀的 慈悲與勇氣──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以救度娑婆世界苦難眾生為修行的目標。如果每位 學佛的人都只想自利而不願利他,如來家業就無法延續下去,苦難眾生就無法得度。 唯有啟發心中的長情大愛,把握幫助眾生的因緣,才是徹底遠離愚癡,得到真正的智 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心」行十善 □ ~~~~~~~~~~~~~~~~~~~~~~~~~~~~~~~~~~~~~~~~~~~~~~~~~~~~~~~~~~~~~~~~~~~~~~~~~~~~~~ 以上就是身、口、意所行的善業與惡業。身、口、意奉行善法,則智慧福德與日俱增 ;造作惡業,則苦果業報逐日累積。人生方向應該向善還是向惡,相信諸位心中都明白。 遠離十惡,奉行十善,會很困難嗎? 其實人人都可以做到,關鍵在於日常生活中必須 「多用心」──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行動、言語及思想,審慎思惟是善還是惡? 若有惡的 成分,趕緊改正過來,朝舊的方向去做; 只要能夠持續不斷地努力,身、口、意就會愈來 愈誠正、清淨。 一個真正肯用心的人,才能深切體會佛陀的教法,並且以堅強的決心與毅力身體力行 ,逐漸「超凡入聖」; 而不肯用心的人,日子過得迷迷茫茫,造了什麼業自己都不曉得, 這樣的人生不是很可悲嗎? 所以,我平時總是一再提醒諸位,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用心 」啊! ===============================================================< 13 待續 >==== 這一篇滿重要的, 由證嚴法師親自解釋什麼是「多用心」. 有心在慈濟 道上行走的人, 我想這是很重要的根本精神與態度. -- 慈濟捐款帳戶:0688779-1 請註明 921 賑災捐款 為號召更多的人響應救災行動, 重建我們的家園。請將以下的 HTML 指令加入您的首頁 iwin=window.open("http://www.tzuchi.org.tw/taiwan.htm","iwin", 'status=no,toolbar=no,location=no,menu=no,width=350,height=260'); Ξ Origin: [鹿苑]五明學館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