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乘心圓滿三聚淨戒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kftseng.bbs@buddha.nsysu.edu.tw (矜羯儸), 信區: BudaMagazine 標 題: 淨因三要(14)--以大乘心圓滿三聚淨戒 發信站: [鹿苑]五明學館 (Thu Oct 14 20:42:31 1999) 轉信站: Lion!nsysu-news!VIDY 來 源: buddha.nsysu.edu.tw [ 本文轉載自 tzyouth 討論區 ] [ 本文原作者是: kftseng ] [ 發表時間為: Tue Oct 12 19:52:43 1999 ] □□□□□□□□□□□□□□□□□□□□□□□□□□□□□□□□□□□□□□□ □ □ □ 淨因三要 -- 以大乘心圓滿三聚淨戒 □ □ 證嚴法師 □ □ □ □□□□□□□□□□□□□□□□□□□□□□□□□□□□□□□□□□□□□□□ 「三聚淨戒」包括:「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這三者聚集大乘 諸戒法,聚集世間一切清淨善法,所以稱為三聚淨戒。 攝律儀戒是以「嚴防」為體,嚴格防範錯誤的心念與行動,禁止一切惡事,具足莊嚴 威儀。攝善法戒是修習一切善法; 攝眾生戒是利益一切眾生; 此二者皆以「勤勇」為本: 必須精進、勇猛,不可逃避、懈怠。 該持而不持是犯戒,該禁而不禁也是犯戒。所謂「大聖度人,功唯在戒」,「戒」是 佛菩薩最主要的度人方式; 換言之,捨棄戒法即非真正的學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嚴防諸惡攝律儀 □ ~~~~~~~~~~~~~~~~~~~~~~~~~~~~~~~~~~~~~~~~~~~~~~~~~~~~~~~~~~~~~~~~~~~~~~~~~~~~~~ 「律」是戒律,是約束、禁止的意思; 「儀」是儀態,是日常生活中的舉止與形態。 攝律儀就是攝持大乘佛法的精神,積極推行該做的事,嚴格禁止不該做的事。 攝律儀戒以嚴防為體,在日常生活中嚴格防範不正當的心念及行為,將貪、瞋、癡、 慢、疑等種種不好的習氣斷得乾乾淨淨,並且積極培養良好的觀念與行為; 也就是「勤修 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法苑珠林》云:「攝律儀者唯有四︵有四項要義︶──一者不得為利養故,自讚毀 他; 二者不得故慳,不施他人; 三者不得瞋心,打罵眾生; 四者不得謗大乘經典。持此四 法,無惡不離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感恩心成就諸善 □ ~~~~~~~~~~~~~~~~~~~~~~~~~~~~~~~~~~~~~~~~~~~~~~~~~~~~~~~~~~~~~~~~~~~~~~~~~~~~~~ 攝善法戒即修習一切善法,包括身、口、意所行諸善,及「聞思修」三慧、六度波羅 蜜等善法。 以「感恩心」待人處事,就能成就身、口、意的善法。例如,吃飯時專心吃飯,並且 深思這碗飯從何而來——粒粒稻種需經過許多人流汗耕種,才能結成纍纍稻穗;可是稻穀 不是拿來就能吃,要用很多器具輾壓,才能脫去穀殼,將糙米變成白米; 而白米仍不能直 接食用,必須以種種廚房用具炊煮……。總而言之,社會中無數農民、勞工、商人勞心勞 力、分工合作,我們才能享用到可口營養的飯菜,怎能不珍惜、感恩呢? 不但在食的方面當思來處不易,穿衣服時,也應用心思考這件衣服的來源——許多工 業人士。裁縫師及商人互助合作,才能產生一件完整的衣服; 所以,穿衣買衣應該節制, 不能浪費。還有,我們走的道路、住的房子,也是許多人勞心勞力的成果。 一個人若時時抱持感恩的心,自然成就身、口、意的善業—|對眾生常懷感恩,所行 的心是報眾生恩的善行; 所講的心是勸人為善、教人向善的善言:所思的心是仁慈寬厚的 善念。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以感恩心行善、言善、念善,就是人善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行三慧,修六度 □ ~~~~~~~~~~~~~~~~~~~~~~~~~~~~~~~~~~~~~~~~~~~~~~~~~~~~~~~~~~~~~~~~~~~~~~~~~~~~~~ 三慧包括聞、思、修,是獲得智慧的根本方式。 學佛是為了啟發智慧,要啟發智慧就要用心聽法。可是聽法不是盲目地聽,而是認真 思考所聽的法,能不能引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善的方向走? 能不能教導我們,在現代 社會裡發揮人生良能、以實際行動利益人群? 法若是正確的,我們才能接受,若不正確, 軌不能接受; 這都要靠思想、智慧去選擇。 所以聽法時要認真地聽,聽完後好好地思考,確實是正確、富教育意義的佛法,我們 才能實行。 我常說,佛法不是只用講的、不是只用聽的,說法的人一定要以身作則,聽法的人一 定要真正用心去學、用心去修。 「修」的意思即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琢磨、鼓勵、啟發。所以,不要把人事當成是非, 反過來,應該將是非當作修鍊的機會。凡夫多因太愛自己,所以事事多疑──懷疑別人所 說的話是不是在批評自己? 別人所做的事是不是對自己不利? 把人與事當作是非而處處起 疑心,以這種心態來生活已經很痛苦了,何況是修行? 所以修行時,即使真正有對自己不 利的是非,也要將其善解,化是非為修行,絕對不能把人事當成是非。 六度則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能將我們從凡夫的此岸度到聖人 的彼岸。做菩薩須具備這六種善法,這些法也全部包含在攝善法戒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慈悲喜捨,善導眾生 □ ~~~~~~~~~~~~~~~~~~~~~~~~~~~~~~~~~~~~~~~~~~~~~~~~~~~~~~~~~~~~~~~~~~~~~~~~~~~~~~ 眾生心非常複雜,有的心善,有的心惡。攝眾生戒就是將一切眾生不同的習氣、心念 ,導向同一個目標——止惡行善、轉迷成智。 攝持眾生有四種方法──慈、悲、喜、捨。 「慈」就是予樂,發揮愛心與智慧。使一切眾生快樂。 所謂「施比受更有福」、「助人為快樂之本」,唯有貢獻人生良能,為眾生服務,才 能感受到深刻而恆久的快樂。所以,不但要解除眾生身體上的痛苦,使他們獲得健康安樂 ,更要啟發他們慈愛的心念,使他們獲得歡喜、安詳的心境。 「悲」就是憐憫; 拔除眾生的痛苦,即是悲憫眾生。 若沒有憐憫心,就會認為他生病是他的事,與我有什麼關係? 窮是他窮、寒是他寒、 餓是他餓,這些事跟自己有什麼關係? 這樣漠視眾生的苦,實在很殘忍。大家應該要發揮 不忍、側隱之心,也就是憐憫心啊! 悲也是「濟」的意思──彌補、救濟眾生所缺少的。所以,「慈濟」兩個字就是予樂 、拔苦,以慈愛、悲憫之心,彌補眾生的缺陷——如果物質不夠,就濟助他物質; 如果心 靈空虛,就啟發他的愛心。這些全是在造福眾生,並從身體力行中開啟智慧; 所以,慈濟 人是福慧雙修、悲智雙運。 佛陀告訴我們,人生無常,今天能付出力量為人群服務,就要即時去做,莫待明年, 更不能等到自己的家庭、事業的責任結束時才開始做,因為人生的責任結束時,就是生命 功能停止之時。雖然現在很平安,但是誰知道幾分鐘之後又是如何呢? 總而言之,既知人生無常,就要趕緊行善、修行。而且,若能起憐憫心,憫念一切眾 生的苦,自然會好好把握時間進行救度眾生的工作,而不願意浪費任何時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慈悲是觀音,喜捨名勢至 □ ~~~~~~~~~~~~~~~~~~~~~~~~~~~~~~~~~~~~~~~~~~~~~~~~~~~~~~~~~~~~~~~~~~~~~~~~~~~~~~ 「喜」即喜慶,慶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慈濟人濟貧教富很辛苦,但也非常歡喜自在。當貧窮、饑寒、病苦的眾生,由於我們 付出愛心幫助,而吃得飽、穿得暖、擺脫病痛折磨時,不但他們離苦厄得安樂,我們也感 到非常高興; 這分溫暖而深刻的喜悅,不是任何世俗吃喝玩樂的短暫快樂所能比得上的。 至於富有的眾生,我們將慈濟精神介紹給他們,讓他們有機會參與救濟貧病的工作, 「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以佛陀的教育引導他們捨迷得智,轉煩惱為菩提。 這些富有的人,能發揮愛心與良能,幫助世間苦難眾生,就已種福、修慧,並且得到 心靈的踏實感與歡喜輕安,我們當然深感慶幸啊! 天下事一個人做不完,世間布施行善的人當然愈多愈好,所以我們不但要盡心盡力服 務眾生,見到他人發心行善,也應鼓勵、讚歎,並隨分隨力助他成功,這就是「隨喜功德 」。 有一句話是「喜捨名為勢至,慈悲就是觀音」,意指人人都可以做菩薩,以慈悲心利 益眾生,當下就是觀世音菩薩; 眾生需要什麼,我們能付出多少,就盡量付出多少,以精 進勇猛的毅力喜捨布施,則當下就是大勢至菩薩。 為了幫助眾生,不但要捨財、捨力、捨時間,同時須具備「三輪體空」的精神,不能 做了一件好事就常常放在心裏,以為自己很善良,布施的東西很多、很珍貴,或者認為對 方欠自己一分恩情。我們應該盡自己的力量去做,做了以後也不要以為有什麼,這才是無 量的功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捨棄執著,無憎無愛 □ ~~~~~~~~~~~~~~~~~~~~~~~~~~~~~~~~~~~~~~~~~~~~~~~~~~~~~~~~~~~~~~~~~~~~~~~~~~~~~~ 人與人之間相處,難免有投緣或不投緣的人。與自己不投緣的人,不論他說什麼或做 什麼,都覺得聽不順耳、看不順眼。若有這種分別、執著之心,就無法平等普利一切眾生 。 學佛要學得「無憎無愛」、「眾生平等」之心,不特別喜愛某人,也不特別不喜歡某 人,而以平等、平常心來幫助眾生,並且「常念眾生同得無憎無愛。」 除了自己以平等心為眾生付出外,還要教育眾生與我們一樣捨棄執著、無憎無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大悲大勇擔負眾生苦難 □ ~~~~~~~~~~~~~~~~~~~~~~~~~~~~~~~~~~~~~~~~~~~~~~~~~~~~~~~~~~~~~~~~~~~~~~~~~~~~~~ 總而言之,學佛要禁止一切惡事,奉行一切善事; 「諸惡莫作」就是攝律儀戒,「眾 善奉行」就是攝善法戒。攝律儀戒是以嚴防為體,不去犯戒; 攝善法戒與攝眾生戒皆以勤 勇為本,必須精進,具備毅力、勇氣。 三聚淨戒可以攝持大乘一切戒法,能力行此三種戒法,當下就是菩薩了。 因為眾生的根機參差不齊,所以佛陀開示很多方便法門,先描述三界六道中種種險惡 與痛苦,根機較低的人聽了之後害怕六道輪迴,為了避免痛苦,就會趕快修行:這是趨向 了脫生死的修行,是為小乘。 但是佛陀在法華會上,鞭策只為自己而修行,不知發大乘心度眾生的弟子,說他們是 佛教中的焦芽敗種,不能延續佛陀救世的精神。現在的社會,不是獨善其身的人所能夠改 善的,若不隨順人群,根本沒機會使眾生。因此,學佛一定要趨向大乘佛法,這才是佛陀 來人間教育我們的本懷。 種如是因,得如是果; 種下菩薩心、佛心的種子,將來必定成就佛果。我每天為大家 開示,無不是在鼓勵諸位好好利用身體、時間來利益人群,我期望每位慈濟人,不論是出 家弟子或是在家居士,皆能學習佛陀的精神,以大慈悲心及勇猛精進的毅力、勇氣與信心 ,從凡夫地走入菩薩的道路,擔負起眾生的苦難,勇往直前、不退不懼,直往成佛的目標 邁進! ---------------------------------------------------------------< 14 待續 >---- -- 慈濟捐款帳戶:0688779-1 請註明 921 賑災捐款 為號召更多的人響應救災行動, 重建我們的家園。請將以下的 HTML 指令加入您的首頁 iwin=window.open("http://www.tzuchi.org.tw/taiwan.htm","iwin", 'status=no,toolbar=no,location=no,menu=no,width=350,height=260'); Ξ Origin: [鹿苑]五明學館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