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五戒是學佛根基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kftseng.bbs@buddha.nsysu.edu.tw (矜羯儸), 信區: BudaMagazine 標 題: 淨因三要(12)--三皈五戒是學佛根基 發信站: [鹿苑]五明學館 (Thu Oct 7 21:12:26 1999) 轉信站: Lion!nsysu-news!VIDY 來 源: buddha.nsysu.edu.tw [ 本文轉載自 tzyouth 討論區 ] [ 本文原作者是: kftseng ] [ 發表時間為: Thu Oct 7 21:09:58 1999 ] □□□□□□□□□□□□□□□□□□□□□□□□□□□□□□□□□□□□□□□ □ □ □ 淨因三要 -- 三皈五戒是學佛根基 □ □ 證嚴法師 □ □ □ □□□□□□□□□□□□□□□□□□□□□□□□□□□□□□□□□□□□□□□ 學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唯有如此,才能成就無上 佛果。 什麼是「菩提心」呢? 菩提就是「覺道」,覺悟人間的苦難,發心求取正覺成就佛道 ,以普度眾生離苦得樂。然而發了「菩提心」之後,想要到達成佛的目標,一定要修「菩 薩行」 精勤持淨戒,慈悲度眾生:這是成就佛果唯一的途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珍惜得以聽聞佛法的福分 □ ~~~~~~~~~~~~~~~~~~~~~~~~~~~~~~~~~~~~~~~~~~~~~~~~~~~~~~~~~~~~~~~~~~~~~~~~~~~~~~ 這世間的苦難災厄,真是訴說不盡啊! 透過傳播媒體,我們可以知道──有的國家經 年戰亂,人命如草芥; 有的國家旱潦連年,饑饞困頓; 或是突遭災變,人民生命、財產毀 於片刻之間。相較之下,台灣地區真可說是風調雨順、豐衣足食。 所以希望大家能夠知福、惜福──珍惜生於富足國度並得以聽聞佛法的福分,趕緊發 菩提心,修菩薩行,直往成佛的目標邁進,使過去所種的福因開花結果,綿延不盡。 人生多苦,眾生皆受業力牽引,迷茫流轉。我們既發菩提心,就要及時依佛陀的教理 了徹人生的道路,拋開慾念、貪愛、瞋恨、疑惑、愚癡等等使覺性迷亂的因素,力行菩薩 道,堪忍世間的苦難及折磨,為眾生付出,藉人與事的磨鍊來洗鍊心地。 修菩薩行,須先「皈依三寶」──佛、法、僧; 次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 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漸修「十種善法」──身三善法、口四善法、意三善法; 圓滿 「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首先來談談皈依三寶與持守五戒的意 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心皈依佛、法、僧 □ ~~~~~~~~~~~~~~~~~~~~~~~~~~~~~~~~~~~~~~~~~~~~~~~~~~~~~~~~~~~~~~~~~~~~~~~~~~~~~~ 要做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必須精勤持戒,而持戒之前須先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 法、皈依僧。 皈依的「皈」字是兩個字組合而成,一字是反,一字是白。「反」是「返」的古字, 兩者意義相通; 「白」代表清淨、光明、善良。「依」是依靠的意思。所以「皈依」就是 捨棄過去不正確的觀念和不正當的行為,一心依靠佛、法、僧,誠懇勤勉地修習善法,回 歸人人本具的清淨佛性。 為什麼每位佛弟子都應該皈依佛、法、僧呢? 因為──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了 徹宇宙究竟真理的大覺者,他所宣說的教法,能作為我們身心的依靠; 我們只要依照佛陀 的教導來修鍊心性,遵循佛陀所定的規戒,就能啟發本具的佛性,具足大慈悲與大智慧。 所以,佛陀是我們身心所皈依的人。 雖然佛陀已經離開人間兩千多年,但是他所宣示的教法仍然留傳於人間; 只要我們衷 心信受,就等於佛陀親自教導我們。這就是皈依法。 佛陀的教法精深,一般在家學佛者為了生活忙忙碌碌,無法全心全意修學佛法,所以 必須依靠專門研究佛陀教理,而且過著嚴格修行生活的僧伽來引導; 更何況僧伽是佛陀法 脈承續者,擔負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使命,所以應該要皈依僧。 能受三皈依,才是真正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正信佛弟子; 之後,必須進而持守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也就是儒家的「五常」──仁、義、禮 、智、信。五常是每位學佛者應守的規戒,也是做人最根本的原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持戒不殺,不求仁而仁著 □ ~~~~~~~~~~~~~~~~~~~~~~~~~~~~~~~~~~~~~~~~~~~~~~~~~~~~~~~~~~~~~~~~~~~~~~~~~~~~~~ 「不殺生」即是「仁」。人皆怕死,難道其他的生靈不怕死? 人知道痛苦、害怕痛苦 ,難道其他生靈不知痛、不怕痛? 孟子曾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不忍見眾生承受驚憂、恐怖、懼怕之苦及椎心刺骨之痛,就是「側隱之心」,也就是「 仁心」。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時刻留心護惜生靈,就是仁者,不需求仁而得仁。 佛陀的弟子曾問佛陀:「為什麼天下會有戰爭呢? 什麼時候才能刀兵息止? 天下何時 得太平呢? 」佛陀回答:「你們若想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天下太平,去聽聽屠門夜半之聲吧 ! 屠門不再傳出淒厲的哀嚎聲時,乃兵之劫才能平息啊! 」 殺生實在是非常殘酷的事,不論牛羊雞鴨或是魚蝦螃蟹,被人捕捉綑綁即將宰殺時, 牠們知道將受刀割火烹之苦,心中的那種恐懼,真是難以言喻啊! 而利刃割身之際,更是 痛極苦極! 人類為滿足口腹之慾,以殘酷不仁的手段殘害眾生生命,使眾生血流成江河; 牠們與人類一樣有靈性,既被殺,乃含怨,有怨必報,果報成熟即化為刀兵之劫,使人類 自相殘殺。所以,天下的戰亂災厄怎能平息啊! 吃肉的人一多,殺生就多了,我們是智慧者、有心人,應該具有慈悲的心念,所以最 好盡量少吃肉,現代人即使不吃肉類,仍有很多營養可口的食品可供食用; 更何況眾生輪 迴六道,說不定餐桌上的豬、雞、鴨,就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眷屬,我們何忍為了口腹 之慾而大食其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持戒不盜,不折義而義敷 □ ~~~~~~~~~~~~~~~~~~~~~~~~~~~~~~~~~~~~~~~~~~~~~~~~~~~~~~~~~~~~~~~~~~~~~~~~~~~~~~ 「不偷盜」即是「義」,如果能守好不偷盜戒,則不需刻意追求,義理自然表現在言 行舉止中。 學佛的人應該看淡物質享受,專心修習佛法,平日生活能夠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安 穩就可以了,有什麼可貪求的呢? 何必為了名聞利養去做不義之事? 學佛者若能降伏欲念 ,簡樸度日,並進而喜捨布施,利益人群,不需要刻意追求,即能將義理廣泛地流布弘揚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淫者,不折禮而禮立 □ ~~~~~~~~~~~~~~~~~~~~~~~~~~~~~~~~~~~~~~~~~~~~~~~~~~~~~~~~~~~~~~~~~~~~~~~~~~~~~~ 儒家五常中的「禮」即是佛佛教五戒中的「不邪淫」,也就是男女之間的禮節。出家 的比丘、比丘尼,須守清淨不淫戒; 在家學佛的男、女居士,則應遵守一夫一妻制,丈夫 忠於妻子,妻子遵守婦道,彼此負責任,並且共同擔負教養子女的責任。 如今社會上男女之禮衰微,造成很多社會問題。報紙上曾經登載,一個年僅九歲的孩 童,原本跟隨父親在台東生活,後來自己流浪到花蓮,結交了一些不良少年,學會偷盜, 一日被警察抓到,詢問之後,才知道他流浪來花蓮是為了尋找母親──他的母親原是有夫 之婦且育有子女,後來與他的父親發生不正當的感情,同居而生下他後,將他去給他父親 撫養,自己回花蓮與丈夫及孩子一起生活。 像這樣的例子在社會中真是時有所聞啊! 這就是廢棄了男女之禮,才會造成家庭及社 會問題。若學佛之人個個守好不邪淫戒,而社會大眾也重視男女之禮,則我們的社會就能 禮立義揚,清淨祥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妄語者,不慕信而信揚 □ ~~~~~~~~~~~~~~~~~~~~~~~~~~~~~~~~~~~~~~~~~~~~~~~~~~~~~~~~~~~~~~~~~~~~~~~~~~~~~~ 一般人說話常常不負責任,不考慮後果; 我們必須了解,一個人在世間,必定要言而 有信,守好口德,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敬仰與愛護。所以只要守好「不妄語戒」──不 妄言、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就能自然而然建立起誠信的品格與名譽,受人信任與尊 敬。 不妄言是不說虛假、欺騙的話,也就是「能說能行,言出必行」。不惡口是以仁厚之 心出和雅溫柔之語,使人內心喜悅而真誠地信服。綺語是好聽卻不誠懇的話,就是所謂的 「巧言令色」,論語學而篇中有言:「巧言令色,鮮矣仁矣」論語衛靈公篇也提到:「巧 言亂德」,可見說動聽卻不誠懇、不切實際的話,會喪失操守、惑吼人心。兩舌則是曲解 事實、搬弄是非,將原本單純的事變得複雜,不但傷害別人的心或使別人起衝突,更會造 成人心不安,破壞團體和諧的氣氛; 所以希望諸位莫有「兩舌」的行為,並進而以「知足 、感恩、善解、包容」來圓融人事。 開口動舌,無不是因,無不是業,學佛若想得正果,對於「因」的造作必須非常謹慎 ! 所以對人說話要審慎思量,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不可得意忘形,隨便亂說。 妄言──就是說謊話。說謊者多數會掩藏自己的錯誤,有很多事情他根本不知不見, 卻是非顛倒,強詞奪理。一個人若會說謊話,行為必定會偏差。佛陀也曾表示,凡造大妄 語業者,是不可救藥、不可原諒的。 兩舌──就是故意搬弄是非。學佛一定要學「說法口」就是以言語淨化他人。我們的 每一句話都要能夠教育眾生,使人願意向善,使彼此仇恨的人能溝通感情; 若能時時刻刻 宣說佛法,洗鍊眾生的心,就稱為「說法口」。與說法口相反的是「是非口」,就是「非 道理」而說成「是道理」。若以一張利口東家長、西家短,使本來感情很好的朋友,彼此 之間和睦的感情受到傷害,甚至暗埋仇恨的種子,就是以「兩舌」造作口業! 用言語反覆 搬弄是非的人實在不可原諒。 綺語──就是口是心非,內外不一,擅於說好聽的話、也就是世俗所謂的甜言蜜語。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能說不能行,會顛倒是非;花言巧語,會迷亂人心,所以 有人說:「口蜜腹劍」──口如甜飴蜜糖,但每一句話都似暗箭傷人。像這種行為也是不 可原諒的。 人生對教育的授與受,大都靠聲與色傳達,口是聲的代表,我們學佛要聲色兼俱「若 修身而不修口,則修身之行也難成就,所以一定要身口並行;想令人起歡喜心,當然要用 「說法口」來接引對方。 慈濟志業起源於我當年的一念悲心,然後以「聲」苦口婆心地呼籲眾人,由一而十, 由十而百,口口相傳,聲聲連接; 從近到遠,由少至多,都是以「聲」呼籲,才有今天的 「慈濟」。而全省慈濟委員無論走到那一個角落,也都是以慈濟之聲,成就了無數活動, 淨化了無數人心。 聲色和、言行合,則事功可成,因此我們定要心和、口和,方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修行 團體。 --------------------------------------------------------------< 12 待續 >---- -- 觀■□■□■□■觀■□■□■□■□■□■□■□■□■□■□■觀■□■□■□■觀 身 法本法無法 受 既然清淨 何必有網 譬如大日 遍照不爽 心 今付無法時 法 不 無法法亦法 是 上下十方 無為自在 因陀羅手 去曼達礙 無 法法何曾法 無 淨□■□■□■□苦□■□■□■□■□■□■□■□■□■□■□常□■□■□■□我 梵網經典: http://buddha.nsysu.edu.tw/buda Email 信箱: kftseng@cc.nsysu.edu.tw 中華電子佛典: http://ccbs.ntu.edu.tw/cbeta [鹿苑]五明學館: buddha.nsysu.edu.tw Ξ Origin: [鹿苑]五明學館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