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卷35 第977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尸婆外道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有一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如是說:『若人有所知覺,彼一切本所作因修諸苦行,令過去業盡,更不造新業,斷於因緣,於未來世無復諸漏。諸漏盡故業盡,業盡故苦盡,苦盡者究竟苦邊。』今瞿曇所說云何?」

身體病苦的原因佛告尸婆:「彼沙門、婆羅門,實爾洛漠耳,不審、不,愚癡、不善、不辯。所以者何?身體四大不調或從風起苦,眾生覺知,或從痰起,或從起,或等分起,或自害,或他害,或因節氣自害彼自害者,或拔髮、或拔鬚,或常立舉手,或蹲地,或臥灰土中,或臥棘刺上,或臥杵上、或板上,或牛屎塗地而臥其上,或臥水中,或日三洗浴,或一足而立,身隨日轉。如是眾苦精勤有行,尸婆!是名自害。他害他害者,或為他手、石、刀、杖等,種種害身,是名他害。尸婆!節氣所害若復時節所害,冬則大寒,春則大熱,夏寒暑俱,是名節氣所害。世間真實,非為虛妄。尸婆!世間有此真實,為風所害,乃至節氣所害,彼眾生如實覺知。汝亦自有此患,風痰[*]涎[*]唾,乃至節氣所害覺,如是如實覺知。尸婆!若彼沙門婆羅門言一切人所知覺者皆是本所造因,捨世間真實事而隨自見,作虛妄說。

心生憂苦的原因「尸婆!有五因五緣生心法憂苦。何等為五?謂因貪欲纏,緣貪欲纏,生心法憂苦;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緣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生彼心法憂苦,尸婆!是名五因五緣生心法憂苦。尸婆!心不憂苦的原因有五因五緣不生心法憂苦。何等為五?謂因貪欲纏,緣貪欲纏,生彼心法憂苦者,離彼貪欲纏,不起心法憂苦;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緣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生彼心法憂苦者,離彼瞋恚、睡眠、掉悔、疑纏、不起心法憂苦。尸婆!,是名五因五緣不起心法憂苦。現法得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尸婆!復有現法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說是法時,尸婆外道出家塵離垢,得法眼淨。時,尸婆外道出家見法、得法、知法、入法,離諸狐疑,不由於他,入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坐起,整衣服,合掌白佛:「世尊!我今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耶?」

佛告尸婆:「汝今得出家……」如上說,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校勘]

宋、元、明三本無「彼」字。

「洛漠」,聖本作「略演」。

「痰」,聖本作「淡」。[*]

「涎」,大正藏原為「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涎」。[*]

「棘刺」,聖本作「蕀𠞦」。

「上」,明本作「土」。

宋、元、明三本無「纏」字。

宋、元、明三本無「五」字。

宋、元二本無「法」字。

「苦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緣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生彼心法憂苦者離彼瞋恚睡眠掉悔疑纏不起心法憂苦尸婆」四十四字,大正藏作「苦」,聖本作「苦離」,今依明本補上。

「遠」,明本作「離」。

「離諸」,宋、元、明三本作「得離」。

「可」,聖本作「何可」。

[註解]

若人有所知覺,彼一切本所作因:人生在世所受的一切苦樂,都起因於過去的造作。其中「本所作」即過去的造作,又譯為「本行所作」。按:這是說一個人今世遭遇的一切完全由自己過去世的業力所造就,一切都是過去世所造業的果報。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隨所作業,悉是過去本所作因」,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凡這位男子個人感受任何樂、或苦、或不苦不樂,那全部是過去所作之因」。

修諸苦行,令過去業盡,更不造新業,斷於因緣,於未來世無復諸漏:修行各種(自己給自己施加痛苦的)苦行,來消耗掉過去世的業力,並且不再造作新的業,這樣就能除去因緣,在未來世不再有各種煩惱。按:本段講的是耆那教的教義,認為只要吃苦就能消耗業力,因此自虐以加快業力的消耗,業力消耗完畢就能解脫了。

洛漠說:言談疏漏、沒有道理。

數:讀音「屬」,計算。

涎唾:口水、唾液。「涎」讀音同「閒」,口水、唾液。

等分起:(風、痰、唌唾等原因)混合(合併症)所引起。

節氣:季節氣候。

一足而立,身隨日轉:單腳站著,身體面向太陽,隨著太陽的昇降而改變身體面對的方向。這是外道的一種苦行。

夏寒暑俱:夏天時忽冷忽熱。

世間真實,非為虛妄:世間真的有這樣的現象,而不是亂講的。

現法得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當生就能滅除如火燒般逼迫身心的煩惱,即時、不須等待,正確地在這裡當下看到,親自能體證。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受苦受樂的原因,以及離苦的方法

本經中佛陀解說人生在世受多少苦、受多少樂的境遇,並不全由過去世的業力所造成。以身體的病苦來說,除了過去造業的果報,還有以下各種原因:

  • 身體四大不調(風、痰、涎唾、三者混合因素)
  • 自害(苦行自虐)
  • 他害(他人加害)
  • 節氣(氣候變化)


身體有這些感受,內心不必然憂苦。心中的憂苦從何而來?

  1. 貪欲
  2. 瞋恚
  3. 睡眠
  4. 掉悔

也就是「五蓋」這五種覆蓋心識、阻礙善法發生的煩惱。沒有了五蓋,就能生起七覺支,走在覺悟解脫的道路上。

如何心中能不生憂苦?則要離於五蓋、行八正道。

雖然本經沒有強調過去所作業的重要性,而是指出今生的內外各因素也會造成影響,但綜合各經所說,業力還是今生所受果報的主因,卷十七第481經即詳細地分析產生各種受的微觀及巨觀的因緣。對於業報的法則有興趣的同學,也可研讀《中阿含經》卷三〈業相應品2〉第11經鹽喻經

  • 錯誤的因果觀

依本經所說,主張「今生所有的遭遇全都源自於過去所造業」的宿命論是錯誤的,主張「吃足夠苦就能消完過去的業,並不再造新業就能解脫」的自虐苦行也不正確。這種錯誤的知見是耆那教的看法,可能讓信徒在面對事情前不好好準備、事後消極不加以補救,基於錯誤的因果觀而一味地逆來順受,不知可由八正道積極地開創未來。

佛教則不是宿命論,而是因緣觀,除了過去的業力外,此生甚至當下的物理因素和心的染著都會影響我們的際遇;由於此生能行八正道,乃至當下能解脫五蓋等煩惱,終究能「現法得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親證解脫。

由佛陀對身體病因的分析,也可知「生病不要看醫生吃藥,只要拜佛」一類的觀點是錯誤的。佛陀曾苦行六年導致終身背疾,這也是本經中提到「自害(苦行自虐)」造成的病痛;三藏中有許多佛陀看醫生以緩解背疾的記載,連有轉輪王福報的佛陀都要看醫生了,何況一般人。相反地,如果該就醫卻不就醫而導致死亡,稱為「得病無醫」導致的「橫死」。

也由於人生的境遇並不全由過去世的業力所造成,對於遭逢厄運的人,例如天災受災戶,佛弟子不會主張他們是過去世做了壞事而活該受災,而是以慈悲心應對。我們不知道對方受災是因業力還是氣候變化所造成,但我們自己是以善心還是惡心來應對,將決定自己是行於八正道還是陷於五蓋中。

  • 經文對照

造成今世感受的原因,本經及其餘的相當經文對比如下:

項目 《雜阿含經》第977經 《別譯雜阿含經》第211經 《相應部尼柯耶》36.21
主題 若人有所知覺 隨所作業 凡這個人感受任何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
原因1
原因2
原因3 涎唾 膽(汁)
原因4 等分 四大增損 集合
原因5 自害 自己所作 不正確的姿勢、行為
原因6 他害 從他作苦 他人突然的襲擊
原因7 節氣 風冷 季節變化
原因8 (未明列) (未明列) 過去的業


其中包括古代印度醫學對身體病因的看法,也可見卷十五第389經:「良醫善知此病因風起、痰癊起、涎唾起、眾冷起、因現事起、時節起」,《增壹阿含經》卷十二〈21 三寶品〉第7經:「風為大患,痰為大患,冷為大患」。

  • 為何苦樂不全由業力所造成?

常有同學讀了本經後提問:「佛教有因果律,論中更主張『果必由因』,為何本經表示人生的苦樂不全由業力所造成?若由物理學來看物理世界的因果,如果能掌握所有的物理因素,也將能掌握物理世界變化的結果?」

佛教的確主張因果,但佛教的因果並非單一線性因果(甲原因必然造成乙後果),而且要考慮「心」是否故意造作,沒有故意造作的行為不見得有果報。後世各宗派對於因果理論各自有其拓展,甚至拓展到涵蓋世間一切,但在《阿含經》中記載的因果是基於「十二因緣(無明、貪愛、執著等等造成苦果及輪迴)」以及「故作業必受其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著重在心的造作對於後世受苦受樂的影響,並沒有將世間一切全都納入因果律的闡述範圍中。像本經提到的「四大不調」及「節氣(氣候變化)」,不見得是由故意造作產生的後果,也就不見得由業力所造成。

再者,我們每一個當下的決定,都造就新的「因」,使得因果不斷受到新因素的影響,像本經提到的「自害(苦行自虐)」及「他害(他人加害)」,就可能是現在世的新影響。

「如果能掌握所有的物理因素,也將能掌握物理世界變化的結果」這在物理學中叫做「決定論」,主張宇宙在任何特定時間的狀態和物理基本定律完全決定了宇宙向後的歷史和向前的演化。「決定論」在十九世紀的古典物理曾為顯學,但量子物理的發現早已讓「決定論」走下神壇。舉例而言,「電子雙狹縫實驗」發現測量本身就會影響測量的結果:波動性和粒子性是互斥的,但測量波動性時會顯示波動性,測量粒子性時會顯示粒子性。進一步的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則表明不能準確預測測量的結果,量子態的波函數在與外界發生某些作用(如測量或觀察)時才塌縮到單一本徵態,在量子塌縮前則是未定的機率分佈,只知道可能性而非單一結果,也就是說量子的世界並不是「決定論」的。

因此不論從佛學角度還是物理學角度,「宿命論」或「決定論」都無法完善描繪這個世界的運作。

[進階辨正]

回到《雜阿含經》卷35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