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93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正受故解脫,非不正受。云何?世尊!為先正受而後解脫耶?為先解脫而後正受耶?為正受解脫不前不後一時俱生耶?」

爾時,世尊默然而住。如是摩訶男第二第三問,佛亦再三默然住。

爾時,尊者阿難住於佛後,執扇扇佛。尊者阿難作是念:「釋氏摩訶男以此深義而問世尊,世尊病未久,我今當說餘事,以引於彼語。

「摩訶男!學人亦有戒,無學人亦有戒;學人有三昧,無學人亦有三昧;學人有慧,無學人亦有慧;學人有解脫,無學人亦有解脫。」

摩訶男問尊者阿難:「云何為學人戒?云何為無學人戒?云何學人三昧?云何無學人三昧?云何學人慧?云何無學人慧?云何學人解脫?云何無學人解脫?」

尊者阿難語摩訶男:「此聖弟子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受持學戒,受持學戒具足已;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如是三昧具足已,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如實知,此苦滅如實知,此苦滅道跡如實知;如是知、如是見已,五下分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此五下分結斷,於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彼當爾時,成就學戒、學三昧、學慧、學解脫,復於餘時盡諸有漏,無漏解脫、慧解脫,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當爾時成就無學戒、無學三昧、無學慧、無學解脫。如是,摩訶男!是名世尊所說學戒、學三昧、學慧、學解脫,無學戒、無學三昧、無學慧、無學解脫。」

爾時,釋氏摩訶男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禮佛而去。

爾時,世尊知摩訶男去不久,語尊者阿難:「迦毘羅衛釋氏乃能與諸比丘共論深義?」

阿難白佛:「唯然,世尊!迦毘羅衛釋氏能與諸比丘共論深義。」

佛告阿難:「迦毘羅衛諸釋氏快得善利,能於甚深佛法賢聖慧眼而得深入。」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差」,聖本作「瘥」。

[註解]

差:同「瘥」,音ㄔㄞˋ,病痊癒。

學人:佛弟子中尚未證阿羅漢的聖者,還有法須修學,因此稱為「學人」或「有學」。

波羅提木叉:為音譯,指佛陀制定的戒條,持守之可逐漸解脫煩惱。義譯為「從解脫」、「別解脫」。

律儀:遵守法則;約束舉止。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自制」。

威儀:行為的規矩、儀態。

般涅槃:完全滅除煩惱、生死。「般」為「完全」。

快得善利:快速獲得很好的利益。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常有同學讀完本經後問:「為何佛陀不回答摩訶男?阿難回答了摩訶男的問題嗎?」

本經的情境是,摩訶男拿兩個很大的主題「定」和「解脫」問其因果關係。然而定有很多種,解脫也有不同的層次,混為一談的話容易誤解。佛陀此時病剛好,不適合長篇大論、一一解說,因此就由阿難代為解說。

阿難將「定」和「解脫」這二個詞,納入戒、定、慧、解脫的次第來說明,可說是「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從慧得解脫」。阿難並說明定有分四禪、解脫有分斷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等層次,整體起碼可分「學」和「無學」的不同,因此抽絲剝繭、化繁為簡地回答了摩訶男的問題。

  • 本經提到的修行次第是戒→定→慧、解脫。其中三果聖者阿那含證得的是「有學」的版本,阿羅漢證得的是「無學」的版本。

為什麼阿那含證得的是「有學解脫」?因阿那含永不再生於人間,可視為一種「解脫」,但還須要於色界或無色界天進一步修行以證得阿羅漢,因此仍是「有學」,還沒有畢業。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