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中。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
時,釋氏摩訶男聞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世尊不久三月安居訖①,作衣②竟,持衣鉢,人間遊行③。聞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四體不攝,迷於四方,聞法悉忘④,以聞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世尊不久安居訖,作衣竟,持衣鉢,人間遊行,是故我今思惟:『何時當復得見世尊及諸知識比丘?』」
佛告摩訶男:「汝正使⑤見世尊、不見世尊,見諸知識比丘及與不見,但依五法修六念當念於五法⑥,精勤修習。摩訶男!當以正信為主,非不正信;戒具足、聞具足、施具足、慧具足為本,非不智慧。如是,摩訶男!依此五法,修六念處⑦。何等為六?此摩訶男,念如來,當如是念,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當念法、僧、戒、施、天事,乃至自行得智慧。如是,摩訶男!聖弟子成就十一法⑧者,則為學跡⑨,終不腐敗,堪任知ⓐ見、堪任決定,住甘露⑩門,近於甘露,不能一切疾得甘露涅槃⑪。
「譬如伏ⓑ雞伏[*]其卵⑫,或五或十,隨時消息⑬,愛護將養,正復⑭中間放逸,猶能以爪以口啄卵,得生其子⑮。所以者何?以彼雞母初隨時消息,善愛護故。如是聖弟子成就十一法者,住於學跡,終不腐敗……乃至不能一切ⓒ疾得甘露涅槃。」
佛說此經已,摩訶男釋氏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 「知」,宋、元、明、聖四本作「智」。
ⓑ 「伏」,宋、元、明三本作「菢」。[*]
ⓒ 「切」,宋、元、明三本作「切法」。
[註解]
① 三月安居訖:結束了三個月的結夏安居。結夏安居是在印度夏季三個月的雨季中,出家眾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
② 作衣:縫製衣物。
③ 人間遊行:遊歷各個地方,隨緣度化。也稱作「遊行人間」、「遊行」、「行腳」。
④ 四體不攝,迷於四方,聞法悉忘:悲傷到覺得四肢沉重難以控制,分不清楚四方,聽的法都忘了。意指聽說佛陀要離開,不知何時能再見到佛陀而很悲傷。
⑤ 正使:縱使。
⑥ 五法:信、戒、聞、施、慧,即俗稱的「在家五法」(優秀的在家佛教徒應該具足的五個條件)。
⑦ 六念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又譯為「六念」、「六隨念」。
⑧ 十一法:即「五法」(信、戒、聞、施、慧)加上「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⑨ 學跡:已見聖道足跡的有學人(初果至三果的聖者)。又譯為「學見跡」。
⑩ 甘露:印度傳說中的不死藥,譬喻佛所教授的解脫法門,因為解脫的聖者不生,不生因而不死。
⑪ 不能一切疾得甘露涅槃:不見得都能非常快速地證得涅槃。按:這段是說成就十一法而如母雞孵蛋般不問得失而持續精進修行的人,遲早能證得涅槃,雖然不應期望一定能很快地證得涅槃。
⑫ 伏雞伏其卵:母雞孵蛋。
⑬ 消息:照顧。
⑭ 正復:即使。
⑮ 猶能以爪以口啄卵,得生其子:小雞從蛋內破殼遇上困難時,母雞仍有機會以爪子或嘴啄蛋殼,幫助小雞破殼而出。按:小雞破蛋時,可能因為蛋內氣室過小或胎位不正,而沒有足夠的氧氣及時間破蛋,當小雞在蛋內缺氧時會急速鳴叫,掙扎著想立刻破殼,警覺性高的母雞能及時從外面啄破蛋殼,幫助小雞破殼而出,以避免小雞在蛋內窒息而死。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見不見得到佛,都應依五法修六念
佛陀在迦毘羅衛國結夏安居的三個月期間,釋氏摩訶男可以時常拜見佛陀,但等到結夏安居結束,佛陀要離開以遊歷各個地方而隨緣度化時,釋氏摩訶男反而為佛陀的離開而悲傷。
這時佛陀就教導釋氏摩訶男:不管見不見得到佛陀或僧眾,應該要修習五法(信、戒、聞、施、慧),並進而修習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對照《雜阿含經》卷三十第854經:「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如今雖然佛陀已入滅,佛弟子若能遵循佛陀的教誨修習多修習,成就五法及六念,還是能證涅槃。
另外,本經和《雜阿含經》卷三十第858經非常相近,第858經說不管見不見得到佛陀及善知識,應隨時修習六念,本經則說應依五法修六念。
- 修習六念要以什麼步驟或方法?
六念的方法很多,以念佛為例,最常見的即有持名念佛、觀想念佛等等,因此常有人問怎麼樣的步驟或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由本經可知,佛陀教導弟子在日常生活中即可修六念,因此不要把六念當成照表操課的「技術」,而是要先培養六念的「態度」。例如念佛的重點是在日常生活中時常能有對佛陀的憶念和景仰,至於用什麼步驟來念佛這些技術細節則是其次,只要一個方法能協助自己時常憶起對佛陀的景仰就是好方法,也因此每個人最適合的方法不見得相同。如果太在意步驟等技術細節,只著重機械性重覆某些步驟,心卻是麻痺的,修行就比較難有所進展。到頭來,六念不外乎心(念)。
同時,本經也表示要依信、戒、聞、施、慧這五法來修習六念。五法有助於正確地修習六念,避免修錯方向,例如盲信鬼神當作念佛、將附佛外道當作僧寶、依戒禁取見而念戒之類誤入歧途的狀況。
- 母雞孵蛋的譬喻
本經以母雞孵蛋譬喻成就五法及六念的人,這譬喻也用在其他經中,比喻勤修佛法,例如:
- 《雜阿含經》卷十第263經:「何所修習?謂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如彼伏雞善養其子,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正復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諸子自能方便安隱出㲉。」
- 《雜阿含經》卷二十九第827經:「譬如,比丘!伏鷄生卵,若十乃至十二,隨時消息,冷暖愛護。彼伏鷄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後日,當以口啄,若以爪刮,令其兒安隱得生。』然其伏鷄善伏其子,愛護隨時,其子自然安隱得生。如是,比丘善學三學,隨其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 《中阿含經》卷五十六〈晡利多品3〉第206經心穢經:「猶如雞生十卵,或十二,隨時覆蓋,隨時溫暖,隨時看視,雞設有放逸者,彼中或雞子以𭪿以足,啄破其卵,自安隱出者,彼為第一。如是比丘成就此堪任等十五法自受者,必知必見,必正盡覺,必至甘露門,近住涅槃,我說無不得至涅槃。」
這些譬喻都是講述母雞有耐心地時時照顧雞蛋,假以時日,小雞自然會破殼而出,在這之前母雞乾著急也沒有用。同樣地,修行人要有耐心地勤修佛法,假以時日,終究會得到果證。
相較於前述三經,本經的譬喻中多了這句:「正復中間放逸,猶能以爪以口啄卵,得生其子。」
這個敘述乍看之下較為突兀,母雞怎麼可能啄雞蛋來幫小雞孵化?但若對孵蛋有所研究,就能理解這個描述的合理性:小雞從蛋內破殼遇上困難時,母雞仍有機會以爪子或嘴啄蛋殼,幫助小雞破殼而出。
雞胚發育到孵化的前一天,小雞會在蛋殼內啄破氣室的薄膜,開始呼吸氣室內的氧氣。如果氣室過小則氧氣不夠,或是胎位不正則啄不到氣室而窒息。當小雞在蛋內缺氧時會急速鳴叫,掙扎著想立刻破殼,警覺性高的母雞能及時從外面啄破蛋殼,幫助小雞破殼而出,以避免小雞在蛋內窒息而死。
母雞若在孵蛋期間疏於照顧,「中間放逸」,會增加氣室過小或胎位不正的機率。但如果母雞能夠「隨時消息,善愛護」,還有機會在最後的破殼階段及時「以爪以口啄卵」,試著補救。
前述三則經文的母雞孵蛋譬喻中都沒有這個敘述,只有本經這麼說,可能是因為前述三則經文都是佛陀向出家人的開示,而本經是佛陀特別為在家人釋氏摩訶男的開示。在家學佛容易受到外緣的影響而「中間放逸」,但若能「隨時消息,善愛護」,修習在家五法和六念,就能試著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