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820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為增上戒學?謂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所以者何?我不說彼不堪能,若彼戒隨順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受持而學。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是名學增上戒。

「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於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是名增上意學。

「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重於慧,慧增上。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解]

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著重在戒,戒修得好,不著重在定,定還沒修好,不著重在慧,慧還沒修好;有時還是會犯那些微小不重要的戒,犯了就懺悔。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在戒上是已完成者,在定上是小量行者,在慧上是小量行者,凡那些小小戒條他也犯,他也出罪」。

我不說彼不堪能:我不說他沒有能力。

戒隨順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因持戒清淨而成就清靜的修行、幫助清淨的修行、並使得清淨的修行可以持之以恆。

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持戒堅定不動搖、有如戒師常在身邊、時常能夠持戒清淨。

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欲貪引起的煩惱、解脫想要生命存在而引起的煩惱、解脫無明煩惱;解脫欲界眾生的煩惱、解脫色界與無色界眾生的煩惱、解脫三界的無明煩惱。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原理上,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因此,要加強定,得先加強戒,然後加強定;要加強慧,得先加強戒、定,然後加強慧。

所以本經說「增上意(定)學」是「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要加強定自然著重在加強戒、定。而「增上慧學」是「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重於慧,慧增上」,要加強慧自然戒、定、慧都要加強了。

由此也可知,如果有人持戒不淨也不發露懺悔,卻自稱證得四禪甚至證果,那是不可能的事。

  • 本經中說「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的人修行能證初果,不等於初果沒有定、慧,只是定、慧尚未圓滿。依據本經及相當的南傳經文,戒修好了,定、慧為輔,可證初果及二果;戒、定修好了,慧為輔,可證三果;戒、定、慧都圓滿,可證阿羅漢。
  • 有同學提問:「斷五下分結(身見、戒取、疑、欲貪、瞋恚)即為三果聖者(阿那含),為何本經中說三果聖者的戒、定都要修得好?」

三果聖者斷的五下分結中包含「欲貪」,超越了欲界,三果聖者不再生於欲界,自然最少要有初禪(色界定)以上的定力。

[進階辨正]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