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743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釋氏黃枕邑。時,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黃枕邑乞食。

時,眾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時未至,我等可過外道精舍。」爾時,眾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與諸外道出家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

諸外道出家言:「沙門瞿曇為諸弟子說如是法不:『斷五蓋惱心、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善攝其心,住四念處。心與慈俱,無怨無嫉,亦無瞋恚,廣大無量,善修充滿;四方、四維、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嫉,亦無瞋恚,廣大無量,善修習充滿,如是修習。』悲、喜、捨心俱亦如是說。我等亦復為諸弟子作如是說,我等與彼沙門瞿曇有何等異?所謂俱能說法。」

時,眾多比丘聞諸外道出家所說,心不喜悅,默然不呵,從座起去。入黃枕邑,乞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家所說廣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說,汝等應問:『修習慈心,為何所勝?修習悲、喜、捨心,為何所勝?』如是問時,彼諸外道出家,心則駭散,或說外異事,或瞋慢、毀呰、違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頭失辯,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隨順樂者,唯除如來及聲聞眾者。比丘!四無量心的最高世間定境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捨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黃枕邑」,巴利本作 Kaliyānaṃ nigama。

「善」,大正藏原為「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善」。

聖本無「俱」字。

大正藏無「往」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註解]

為何所勝:被哪個境界所限制?即最高能達到什麼境界?

說外異事:說外道法或顧左右而言他(企圖轉移話題)。

於淨最勝:最高能到清淨的境界,或許指色界三禪天中最高天遍淨天的境界(身心清淨光明,充分體驗勝妙的快樂)。

空入處最勝:最高能到無量空入處(以無邊的空間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一天的層次)。

識入處最勝:最高能到無量識入處(以無邊的識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二天的層次)。

無所有入處最勝:最高能到無所有入處(以無所有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三天的層次)。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修四無量心可達成的最高世間定境

外道修四無量心常是為了求生梵天,可以修定但無法生起觀慧。佛弟子藉由四無量心修七覺支,搭配四聖諦的觀慧,最高能成就涅槃;縱使沒有成就涅槃,在世間定境的最高成就也能超過梵天的層次。

修習慈無量心,將願眾生安樂的心遍滿十方,能生起勝妙的樂(樂禪支)。禪定時基於樂禪支,能提升定境最高至三禪(超越三禪則須放下樂禪支),三禪天的最高天為遍淨天,也是遍滿最高層次樂受的天界,因此修慈無量心可達到遍淨天的境界。

修習悲無量心,基於救拔眾生苦惱的發心,知道色的過患而可捨離一切色,能達到無量空入處的境界。

修習喜無量心,見眾生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能隨喜體會眾生喜悅的識,打破無邊眾生人我的界限後,可達到無量識入處的境界。

修習捨無量心,沒有討厭的也沒有喜歡的,怨親平等,不起人我的分別,捨去一切,而能達到無所有入處的境界。

佛陀所說四無量心在世間定境的極致,讓外道的定境相形見絀,更何況佛弟子藉由四無量心修七覺支,能夠斷盡煩惱、證得涅槃,如卷二十一第567經所說。

淨界、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的性質,也可參考《雜阿含經》卷十七第456經。四無量心、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各別的實修法,詳見本經線上版的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