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592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寒林丘塚間。

時,給孤獨長者有小因緣至王舍城,止宿長者舍。夜見長者告其妻子、僕使、作人言:「汝等皆起,破樵然火炊飯作餅調和眾味,莊嚴堂舍。」

給孤獨長者見已,作是念:「今此長者何所為作,為嫁女娶婦耶?為請賓客、國王、大臣耶?」念已,即問長者:「汝何所作?為嫁女娶婦?為請賓客、國王、大臣耶?」

時,彼長者答給孤獨長者言:「我不嫁女娶婦,亦不請呼國王、大臣,唯欲請佛及比丘僧,設供養耳。」

時,給孤獨長者聞未曾聞佛名字已,心大歡喜,身諸毛孔皆悉怡悅,問彼長者言:「何名為佛?」

長者答言:「有沙門瞿曇,是釋種子,於釋種中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為佛。」

給孤獨長者言:「云何名僧?」

彼長者言:「若婆羅門種剃除鬚髮,著袈裟衣,信家非家,而隨佛出家;或剎利種、毘舍種、首陀羅善男子等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彼佛出家而隨出家,是名為僧。今日請佛及現前僧,設諸供養。」

給孤獨長者問彼長者言:「我今可得往見世尊不?」

彼長者答言:「汝且住此,我請世尊來至我舍,於此得見。」

給孤獨長者念佛而生明相時,給孤獨長者即於其夜至心念佛,因得睡眠。天猶未明,忽見明相謂天已曉,欲出其舍,行向城門,至城門下,夜始二更,城門未開,王家常法,待遠使命來往,至初夜盡,城門乃閉,中夜已盡,輒復開門,欲令行人早得往來。

爾時,給孤獨長者見城門開,而作是念:「定是夜過天曉門開。」乘明相出於城門,出城門已,明相即滅,輒還闇冥。給孤獨長者心即恐怖,身毛為竪,得無為人及非人,或姦狡人恐怖我耶?即便欲還。

爾時,城門側有天神住。時,彼天神即放身光,從其城門至寒林丘塜間光明普照,告給孤獨長者言:「汝且前進,可得勝利,慎勿退還。」

時,彼天神即說偈言:

「善良馬百匹,  黃金滿百斤,
 騾車及馬車,  各各有百乘,
 種種諸珍奇,  重寶載其上,
 宿命種善根,  得如此福報,
 若人宗重心,  向佛行一步,
 十六分之一,  過前福之上。

「是故,長者!汝當前進,慎勿退還。」即復說偈:

「雪山大龍象,  純金為莊飾,
 巨身長大牙,  以此象施人,
 不及向佛福,  十六分之一。

「是故,長者!當速前進,得其大利,非退還也。」復說偈言:

「金菩闍國女,  其數有百人,
 種種眾妙寶,  瓔珞具莊嚴,
 以是持施與,  不及行向佛,
 一步之功德,  十六分之一。

「是故,長者!當速前進,得其勝利,非退還也。」

時,給孤獨長者問天神言:「賢者!汝是何人?」

天神答言:「我是摩頭息揵大摩那婆先,是長者善知識,於尊者舍利弗大目揵連所起信敬心,緣斯功德,今得生天,此城門,是故告長者:『但當進前,慎莫退還,前進得利,非退還也。』」

時,給孤獨長者作是念:「佛興於世,非為小事;得聞正法,亦非小事。是故天神勸我令進,往見世尊。」時,給孤獨長者尋其光明,逕至寒林丘塜間。

爾時,世尊出房露地經行,給孤獨長者遙見佛已,即至其前,以俗人禮法恭敬問訊:「云何,世尊!安隱臥不?」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婆羅門涅槃,  是則常安樂,
 愛欲所不染,  解脫永無餘。
 斷一切希望,  調伏心熾燃,
 心得寂止息,  止息安隱眠。」

爾時,世尊給孤獨長者往入房中,就座而坐,端身繫念。爾時,世尊為其說法,示、教、照、喜已,世尊說:「諸法無常,宜布施福事、持戒福事、生天福事,欲味欲患欲出,遠離之福。」

給孤獨長者聞法、見法、得法、入法、解法度諸疑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心得無畏,即從座起,正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從今日盡其壽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為優婆塞,證知我。」

爾時,世尊問給孤獨長者:「汝名何等?」

長者白佛:「名須達多。以常給孤貧辛苦故,時人名我為給孤獨。」

世尊復問:「汝居何處?」

長者白佛言:「世尊!在拘薩羅人間,城名舍衛,唯願世尊來舍衛國,我當盡壽供養衣被、飲食、房舍、床臥、隨病湯藥。」

佛問長者:「舍衛國有精舍不?」

長者白佛:「無也,世尊!」

佛告長者:「汝可於彼建立精舍,令諸比丘往來宿止。」

長者白佛:「但使世尊來舍衛國,我當造作精舍僧房,令諸比丘往來止住。」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時,長者知佛世尊默然受請已,從座起,稽首佛足而去。

[校勘]

「寒林」,巴利本作 Sītavana。

「中」,元、明二本作「比」。

「餅」,大正藏原為「䴵」,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餅」。

「味」,元本作「法」。

「狡」,大正藏原為「姣」,宋、元、明三本為「妖」,今依據聖本及中華大藏經改作「狡」。

「是」,宋、元、明三本作「此」。

「莫」,宋、元、明三本作「勿」。

「露地經行」,巴利本作 Ajjhokāse caṅkamati。

「言」, 宋、元二本無「言」字。

「愛欲」,巴利本作 Kāma。

「須達多」,巴利本作 Sudatta。

[註解]

王舍城:中印度摩羯陀國的首都。

寒林:佛陀及弟子的修行場所之一,位於王舍城北方。稱作寒林是因為林木多而較涼,也是棄屍的樹林,而讓一般人恐懼而發涼。

給孤獨:優婆塞名,是舍衛城的長者,波斯匿王的主藏吏。為城中富豪,秉性仁慈,因常幫助孤苦無依的人,人譽為「給孤獨」(音譯「阿那邠邸」),又譯為「須達多」。曾和波斯匿王長子祇陀太子共同捐獻園林給僧團,即祇樹給孤獨園。

止宿:住宿。

僕使、作人:僕人、工人。

破樵然火:砍柴升火。

炊飯作餅:煮飯、做餅。

調和眾味:烹調各種菜餚。

釋種子:釋迦族血統的人。

信家非家:相信世俗的家並非最終的歸宿。

剎利: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王族及武士階級,掌管政治及軍事。又譯為「剎帝利」。

毘舍: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中產階級,從事農牧工商。又譯為「鞞舍」、「居士種」。

首陀羅: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奴隸階級,為工人、農奴。又譯為「工師種」。

明相:因定力而在心中出現的光明,相關原理可參見《中阿含經》卷十七〈長壽王品 2〉第72經長壽王本起經。

謂天已曉:以為天已經亮了。

二更:晚上九點至十一點。

初夜:夜晚的前四分之一,約晚間六點至九點。

中夜:夜晚四分的第二分,約九點至十二點。

宿命:過去世。

宗重:尊崇敬重。

龍象:梵文及巴利文Nāga為龍及象的合稱,在這裡指大象。

瓔珞:以玉編綴的飾品,通常掛在脖子上。

善知識:好的朋友,這裡是說天神生前是給孤獨長者的好朋友。

舍利弗:比丘名,以「智慧第一」聞名。又譯為「舍利子」,因為他的母親名叫「舍利」。

大目揵連:比丘名,以「神通第一」聞名。又譯為「大目犍連」。

典:掌管。

俗人:在家人。

示、教、照、喜:佛陀教化眾生的四種方式,又稱為「示、教、利、喜」,即開示(示)、教導(教)、鼓勵(利)、使歡喜(喜)。與「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同義。

欲味:對欲貪愛染著。心理的回味與愛著。

欲患:對欲的貪愛所引起的禍患。

欲出:不再對欲有所貪愛。

見法、得法、入法、解法:看見(理解)了正法、證得了正法、悟入了正法、瞭解了正法。形容證初果者對正法體悟的情境。

度諸疑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心得無畏:超越了疑惑,自證自知而不會人云亦云,悟入正法、戒律而沒有任何畏懼。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upload.wikimedia.org_wikipedia_commons_e_e9_jetvan_bharhut.jpg

  • 給孤獨長者

給孤獨長者是佛世時著名的在家居士及布施者,也是位證果的聖者,在經典中留下許多記載。例如長者以黃金鋪地,買地修建「祇樹給孤獨園」供養佛陀,就是眾所周知的事蹟之一。

本經則記載了長者最初皈依佛的因緣。他第一次聽說佛陀,就非常歡喜,並且至心希望拜訪佛陀。他至心地念佛入睡,因此起了明相,以為天亮了。一位城門神提供照明,讓給孤獨長者在半夜極暗時能見路找到佛所,幫助了他的皈依佛。

長者初次見佛即證得初果,由於對佛、法、僧、戒的信心充滿,給孤獨長者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實踐佛法、推廣三皈五戒,常行布施迴向,讓全家族的人都因而得益,詳見《雜阿含經》卷四十七第1241經。

日後給孤獨長者曾生重病,在病中長者對阿難尊者、舍利弗尊者這兩位長年的好友兼善知識,仍經常津津樂道於自己當初皈依佛的情景。佛陀及尊者們探病的相關記載可參見《雜阿含經》卷三十七第1030~1032經、《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九〈非常品51〉第8經、《中阿含經》卷六〈舍梨子相應品3〉第28經教化病經。

後來給孤獨長者疾病命終,往生天界,往生後第一件事仍是回來謁見佛陀,詳見下一經。

  • 佛陀對剛接觸佛法的人說法次第

佛陀對於剛接觸佛法的人,說法是有次第性的,如同本經所說:「諸法無常,宜布施福事、持戒福事、生天福事,欲味、欲患、欲出,遠離之福。」

在《增壹阿含經》及《長阿含經》所載的次第也一樣,佛陀通常先說「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再說「欲為不淨,斷漏為上,出家為要」,等到聽法的人心開意解後,才說「諸佛所可常說法者,苦、集、滅、道」等解脫法。

先談如何做個好人,才談如何做個聖人 :-)

[進階辨正]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