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
爾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其犯戒者,以破戒故,所依退減,心不樂住;不樂住已,失喜、息①、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已,永ⓐ不能得無餘涅槃②。如樹根壞,枝葉華果悉不成就,犯戒比丘亦復如是。功德退減,心不樂住,不信樂已,失喜、息、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失解脫已,永不能得無餘涅槃。
「持戒比丘根本具足,所依具足③,心得信樂;得信樂已,心得歡喜、息、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得解脫已,悉能疾得無餘涅槃。譬如樹根不壞,枝葉華果悉得成就,持戒比丘亦復如是。根本具足,所依成就,心得信樂,得信樂已,歡喜、息、樂、寂靜三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疾得無餘涅槃。」
尊者舍利弗說是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永」,宋、元二本作「求」。
[註解]
① 息:這裡是「猗息」的略稱,輕鬆安穩,又譯為「輕安」。
② 無餘涅槃:完全斷絕煩惱、生死。
③ 根本具足,所依具足:根本的戒具足,所依的戒具足(因此而能因戒生定、因定發慧),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戒具足」。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中「持戒比丘根本具足,所依具足,心得信樂;得信樂已,心得歡喜、息、樂、寂靜三昧」即因戒生定而達成卷十七第482經所載「修滿五法」(隨喜、歡喜、猗息、樂、一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