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①中。爾時,王舍城人普設大會,悉為請種種異道。
有事遮羅迦外道者作是念:「我今請ⓑ遮羅迦外ⓒ道天,先作福田。」或有事外道出家者,有事尼乾子道者,有事老弟子者,有事火ⓓ弟子者,有事佛弟子僧者,咸作是念:「今當令佛面前僧,先作福田。」
時,天帝釋作是念:「莫令王舍城諸人捨佛面前僧,而奉事餘道,求索福田。我當疾往,為王舍城人建立福田。」即化作大婆羅門,儀容嚴整,乘白馬車,諸年少婆羅門眾前後導從,持金斗ⓔ繖蓋,至王舍城,詣諸處處大眾會中。
諸ⓕ王舍城一切士女②咸ⓖ作是念:「但當觀望此大婆羅門所奉事處,我當從彼而先供養,為良福田。」
時,天帝釋知王舍城一切士女心之所念,駕乘導從,逕詣耆闍崛山,至於門外,除去五飾,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善分別顯示, 一切法彼岸,
悉度諸恐怖, 故稽首瞿曇。
諸人普設會, 欲求大功德,
各各設大施, 常願有餘果。
願為設ⓗ福田, 今期ⓘ施果成。」
「帝釋大自在, 天王之所問。
於耆闍崛山, 大師為記說,
諸人ⓙ普設會, 欲求大功德。
各各設大施, 常願有餘果,
今當說福田, 施得大果處。
正向者有四, 四聖住於果,
是名僧福田, 明行定具足。
僧福田增廣, 無量踰③大海,
調人師弟子, 照明顯正法。
斯等善供養, 施僧良福田,
於僧良福田, 佛說得大果。
以僧離五蓋, 清淨應讚嘆,
施彼最上田, 少施收大利。
是故諸人者, 當施僧福田,
增得勝妙法, 明行定相應。
供此珍寶僧, 施主心歡喜,
起於三種心, 施衣服飲食。
離塵垢劍刺, 超度諸惡趣,
躬自行啟請, 自手平等與。
自利亦利他, 是施獲大利,
慧ⓚ者如是施, 淨信心解脫。
無罪安樂施, 乘智往生彼。」
時,天帝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為佛作禮,即沒不現。
爾時,王舍城諸人民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與諸大眾受我供食ⓛ。」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是王舍城人民知世尊默然受其請已,作禮而歸,到諸大ⓜ會處,具飲食,布置床座,晨朝遣使,白佛:「時到,唯願知時。」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著衣持鉢,至大會所,於大眾前敷座而坐。
王舍城人知佛坐定,自行種種豐美飲食。食已ⓝ,洗鉢澡漱ⓞ④畢,還復本座,聽佛說法。
爾時,世尊為王舍城人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校勘]
ⓐ 「王舍城耆闍崛山」,巴利本作 Rājagaha Gijjhakūṭa pabbata。
ⓑ 「請」,聖本作「得」。
ⓒ 大正藏無「外」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火」,大正藏原為「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火」。
ⓔ 「斗」,聖本作「升」。
ⓕ 「諸」,宋、元、明、聖四本作「語」。
ⓖ 「咸」,聖本作「皆」。
ⓗ 「設」,大正藏原為「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設」。
ⓘ 「今期」,大正藏原為「令斯」,宋、元、明三本作「今期」,聖本作「今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今期」。
ⓙ 「人」,明本作「天」。
ⓚ 「慧」,大正藏原為「慈」,今依據聖本及高麗藏二本改作「慧」。
ⓛ 「食」,大正藏原為「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食」。
ⓜ 「大」,大正藏原為「人」,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大」。
ⓝ 「已」,大正藏原為「訖」,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已」。
ⓞ 「漱」,聖本作「嗽」。
[註解]
① 耆闍崛山:為音譯,義譯為「靈鷲山」,因山頂似鷲頭、且山中多鷲而得名。位於摩竭提國王舍城東北角。
② 士女:
③ 踰:越過、超過。同「逾」。
④ 澡漱:洗手、漱口。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在供養大會的節慶中,天帝釋化身作大婆羅門,讓見到外道就拜的婆婆媽媽,看到他的排場而跟著他去供養佛陀。
依據本經記載,天帝釋能化身為實體的人,許多經中也有高級的天眾化身為一般人的記載,可見民間附身乩童才能和人溝通的,通常不是高級的天眾或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