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夏安居,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斷除有結,正智心善解脫,除一比丘,謂尊者阿難,世尊記說彼現法當得無知①證。
爾時,世尊臨十五日月食受②時,於大眾前敷座③而坐,坐已,告諸比丘:「我為婆羅門,得般涅槃,持後邊身④,為大醫師,拔諸劍刺。我為婆羅門,得般涅槃,持此後邊身,無上醫師,能拔劍刺。汝等為子,從我口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⑤,當懷受⑥我,莫令我若身、若口、若心有可嫌責事⑦。」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眾會中,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世尊向者作如是言:『我為婆羅門,得般涅槃,持最後身,無上大醫,能拔劍刺。汝為我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諸比丘,當懷受我,莫令我身、口、心有可嫌責。』我等不見世尊身、口、心有可嫌責事。所以者何?世尊不調伏者能令調伏,不寂靜者能令寂靜,不穌息者能令穌息,不般涅槃者能令般涅槃。如來知道,如來說道,如來向道,然後聲聞成就,隨道、宗道,奉受師教,如其教授,正向欣樂真如善法。
「我於世尊都不見有可嫌責身、口、心行。我今於世尊所,乞願懷受見聞疑罪,若身、口、心有嫌責事。」
佛告舍利弗:「我不見汝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所以者何?汝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修行遠離,精勤方便,正念正受,捷疾⑧智慧、明利⑨智慧、出要智慧、厭離⑩智慧、大智慧、廣智慧、深智慧、無比智慧,智實ⓐ成就,示、教、照、喜,亦常讚歎示、教、照、喜,為眾說法,未曾疲倦。
「譬如轉輪聖王,第一長子應受灌頂而未ⓑ灌頂⑪,已住灌頂儀法,如父之法,所可轉者亦當隨轉。汝今如是,為我長子,應ⓒ受灌頂而未灌頂,住於儀法,我所應轉法輪ⓓ,汝亦隨轉,得無所起,盡諸有漏,心善解脫。如是,舍利弗!我於汝所,都無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我無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此ⓔ五百諸比丘得無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耶?」
佛告舍利弗:「我於此五百比丘亦不見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所以者何?此五百比丘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已捨重擔,斷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除一比丘,謂尊者阿難,我記說彼於現法中得無知證。是故,諸五百比丘我不見其有身、口、心見聞疑罪可嫌責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此五百比丘既無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然此中幾比丘得三明?幾比丘俱解脫?幾比丘慧解脫?」
佛告舍利弗:「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者慧解脫。舍利弗,此諸比丘離諸飄轉,無有皮膚,真實堅固⑫。」
時,尊者婆耆舍在眾會中,作是念:「我今當於世尊及大眾面前歎說懷ⓕ受偈。」作是念已,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
佛告婆耆舍:「隨所樂說。」
時,婆耆舍即說偈言:
「十五清淨日, 其眾五百人,
斷除一切結, 有盡大仙人。
清淨相習近, 清淨廣解脫,
不更受諸有, 生死已永絕。
所作者已作, 得一切漏盡,
五蓋⑬已雲除, 拔刺根本愛[*]。
師子無所畏, 離一切有餘,
害諸有怨結, 超越有餘境。
諸有漏怨敵, 皆悉已潛伏,
猶如轉輪王, 懷受諸眷屬。
慈心廣宣化, 海內悉奉用,
能伏魔怨敵, 為無上導師。
信敬心奉事, 三明老死滅,
為法之真子, 無有飄轉患。
拔諸煩惱刺, 敬禮日種⑭胤⑮。」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實」,大正藏原為「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實」。
ⓑ 「未」,聖本作「來」。
ⓒ 「應」,大正藏原為「鄰」,今依據聖本改作「應」。
ⓓ 聖本無「法輪」二字。
ⓔ 大正藏在「此」字之下有一「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懷」,聖本作「聽」。
ⓖ 「起」,大正藏原為「超」,今依據前後文改作「起」。
[註解]
① 無知:這裡特指「無」學聖者的了「知」;沒有仍須知道的法。
② 月食受:依據律制,在雨季結夏安居的最後一天,比丘會邀請僧團的其他比丘恣意指出自己的過失,若有犯戒則發露懺悔,以得清淨,此時也會受新歲。又譯為「懷受」、「自恣」、「請請」、「受歲」。
③ 敷座:鋪設座位。
④ 後邊身:生死輪迴中最後一世的身體。
⑤ 得法餘財:得佛法。此處以(有形財產之外的)其餘財富指稱佛法。
⑥ 懷受:邀請(僧眾)對我的過失提出告誡。同「月食受」。
⑦ 可嫌責事:令人不滿而可責備之事。
⑧ 捷疾:敏捷、迅速。
⑨ 明利:聰明銳利。
⑩ 厭離:捨棄。
⑪ 應受灌頂而未灌頂:「灌頂」為古印度國王即位時的登基儀式,此處指第一長子應繼承但尚未繼承王位。
⑫ 離諸飄轉,無有皮膚,真實堅固:離於煩惱,不膚淺,真材實料。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離諸塵垢,無有腐敗,悉皆貞實」,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無枝無葉,亦無節戾,清淨真實,得正住立」,相當的南傳經文無這幾個字。
⑬ 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這五種覆蓋心識、阻礙善法發生的煩惱。
⑭ 日種:佛陀俗家古代的族姓。印度神話傳說釋迦族的遠祖,是由甘蔗中孕育,之後甘蔗經過日曬裂開而出生,因此稱為「日種」、「甘蔗種」。音譯為「瞿曇」。
⑮ 胤:後代。
[對應經典]
- 《中阿含經》卷二十九〈大品11〉第121經請請經。
- 《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228經。
- 《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四〈善聚品32〉第5經
-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婆耆沙長老相應8〉第7經自恣經。
- Pravarṇa (Hoernle I, p.36-40)。
- 《受新歲經》。
- 《新歲經》。
- 《解夏經》。
[讀經拾得]
本經中佛陀說「汝等為子,從我口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CBETA, T02, no. 99, p. 330, a13-14),其餘經中也有說清淨的僧眾是佛真子,如《中阿含經》卷二十九〈大品1〉第121經:「謂汝等輩是我真子,從口而生,法法所化,汝當教化,轉相教訶。」(CBETA, T01, no. 26, p. 610, a17-18)。
後代有論師以《妙法蓮華經》卷二〈譬喻品3〉:「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CBETA, T09, no. 262, p. 10, c13-14) 衍生主張佛陀的聲聞弟子不是佛子,菩薩才是佛真子,這恐怕是種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