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金師精舍。時,有淳陀長者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問淳陀長者:「汝今愛樂何等沙門、婆羅門淨行?」
淳陀白佛:「有沙門、婆羅門,奉事於水,事毘濕波天,執杖澡罐①,常淨ⓐ其手。如是正士能善說法言:『善男子!月十五日,以胡麻屑、菴摩羅屑②以澡其髮,修行齋法,被著新淨長鬘ⓑ白㲲③,牛糞塗地而臥其上。言ⓒ:善男子!晨朝早起,以手觸地,作如是言:「此地清淨,我如是淨。」手執牛糞團并把生草,口說是言:「此是清淨,我如是淨。」若如是者,見為清淨,不如是者,永不清淨。』世尊!如是像類沙門、婆羅門,若為清淨,我所宗仰。」
佛告淳陀:「有黑法、黑報,不淨、不淨果,負重向下④。成就如此諸惡法者,雖復晨朝早起,以手觸地,唱言清淨,猶是不淨;正復不觸,亦不清淨。執牛糞團,并及生草,唱言清淨,亦復不淨;正復不觸,亦不清淨。
「淳陀!何等為黑、黑報,不淨、不淨果,負重向下,乃至觸以不觸,悉皆不淨?淳陀!謂殺生殺生惡業,手常血腥,心常思惟撾捶⑤殺害,無慚無愧,慳貪悋惜,於一切眾生乃至昆蟲,不離於殺。偷盜於他財物、聚落、空地,皆不離盜。邪淫行諸邪婬,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親族,乃至授花鬘者⑥,如是等護,以力強干ⓓ,不離邪婬。妄語不實妄ⓔ語,或於王家、真實言家、多眾聚集,求當言處⑦,作不實說: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聞言聞,聞言不聞,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財利,知而妄語,而不捨離,是名妄語。兩舌兩舌乖ⓕ離⑧,傳此向彼,傳彼向此, 遞ⓖ相破壞⑨,令和合者離,離者歡喜⑩,是名兩舌。惡口不離惡口罵詈ⓗ⑪,若人軟語ⓘ,悅耳、心喜、方正、易知、樂聞、無依說⑫、多人愛念、適意、隨順三昧⑬。捨如是等,而作剛強,多人所惡、不愛、不適意、不順三昧說。如是等言,不離麁澁⑭,是名惡口ⓙ。綺語綺ⓚ飾壞語⑮,不時言⑯、不實言、無義言、非法言、不思言⑰,如是等,名壞語。
「貪欲不捨離貪,於他財物而起貪欲,言:『此物我有者好。』瞋恚不捨瞋恚弊惡,心思惟言:『彼眾生應縛、應鞭、應杖ⓛ、應殺,欲為生難⑱。』邪見不捨邪見顛倒,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報ⓜ、無福,無善行惡行、無善惡業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父母、無眾生生世間,無世阿羅漢等趣ⓝ⑲等向、此世他世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淳陀!是名黑、黑報,不淨、不淨果,乃至觸以不觸,皆悉不淨。
「淳陀!有白、白報,淨有、淨果,輕仙上昇,成就已,晨朝觸地,此淨我淨者,亦得清淨;若不觸者,亦得清淨,把牛糞團,手執生草,淨因淨果者ⓞ,執與不執,亦得清淨。
「淳陀!何等為白、白報,乃至執以不執,亦得清淨?謂有人不殺生不殺生,離殺生,捨刀杖,慚愧,悲念一切眾生。不偷盜不偷盜,遠離偷盜,與者取,不與不取,淨心不貪。不邪淫離於邪婬,若父母護,乃至授一花鬘者,悉不強干[*]起於邪婬。不妄語離於妄語,審諦實說⑳。不兩舌遠離兩舌,不傳此向彼,傳彼向此,共相破壞,離者令和,和者隨喜。不惡口遠離惡口,不剛強,多人樂其所說。不綺語離於壞語,諦說、時說、實說、義說、法說、見說。不貪欲離於貪欲,不於他財、他眾具作己ⓟ有想,而生貪著。不瞋恚離於瞋恚,不作是念:『撾打縛殺,為作眾難。』正見正見成就,不顛倒見,有施、說,有ⓠ報,有福,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世阿羅漢於此世他世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淳陀!是名白、白報,乃至觸與不觸,皆悉清淨。」
爾時,淳陀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 「淨」,宋、元、明三本作「冷」。
ⓑ 大正藏原為「髮」,宋本作「鬚」,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鬘」。[*]
ⓒ 大正藏無「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干」,明本作「于」。[*]
ⓔ 「妄」,大正藏原為「忘」,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妄」。
ⓕ 「乖」,宋本作「永」。
ⓖ 「遞」,大正藏原為「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遞」。
ⓗ 大正藏無「詈」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大正藏在「語」字之下有一「說」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口」,大正藏原為「心」,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口」。
ⓚ 「綺」,宋本作「縛」。
ⓛ 「杖」,大正藏原為「伏」,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杖」。
ⓜ 「報」,宋本作「說」。
ⓝ 「趣」,宋、元、明三本作「起」。
ⓞ 「者」,宋、元、明三本作「淨」。
ⓟ 「己」,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己」。
ⓠ 「說,有」,大正藏原為「有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說有」。
[註解]
① 執杖澡罐:拿著拐杖和水瓶。「澡罐」是水瓶,可用來洗手。
② 菴摩羅屑:餘甘子皂化製作而成的肥皂粉。又譯為「菴羅摩羅屑」、「菴摩羅末」。「菴摩羅」是音譯,即「餘甘子」,又譯為「阿摩勒」。
③ 㲲:細緻的棉布。讀音同「疊」。(卷31 #882經亦有此字未註解)
④ 負重向下:此處指這些邪見苦行,如同負重一般,致使修行人沈淪至惡趣。和之後的「輕仙上昇」一詞為對比。
⑤ 撾捶:「撾」音同抓,鞭打。「捶」是用杖敲打。
⑥ 授花鬘者:已訂婚,即將結婚的人。
⑦ 求當言處:被要求出面作證。
⑧ 乖離:分別、背離,此處指離間、挑撥之意。「乖」為「分離」之意。
⑨ 傳此向彼,傳彼向此,遞相破壞:撥弄是非並到處挑撥離間。
⑩ 離者歡喜:對於離間了他人,感到高興。
⑪ 詈:責罵。讀音同「厲」。
⑫ 無依說:沒有執著的說法。(不強詞奪理)
⑬ 隨順三昧:依從入定的;導向安定的。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導向入定的」。
⑭ 麁澁:即「粗澀」,在這裡指粗魯刺激的言語。
⑮ 壞語:空話;言不及義的話。
⑯ 不時言:不合時宜,不看場合而說的話。
⑰ 不思言:不經大腦思索而講的話。
⑱ 欲為生難:要讓對方活得痛苦。
⑲ 等趣:正確地趨向。又譯為「正趣」、「等向」。
⑳ 審諦實說:明白道理而說真話。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本經中對十惡、十善的定義,以表格整理對比如下:
十(善)惡 | 十惡定義 | 十善定義 |
---|---|---|
(不)殺生 | 手常血腥,心常思惟撾捶殺害,無慚無愧,慳貪悋惜,於一切眾生乃至昆蟲,不離於殺。 | 離殺生,捨刀杖,慚愧,悲念一切眾生。 |
(不)偷盜 | 於他財物、聚落、空地,皆不離盜。 | 遠離偷盜,與者取,不與不取,淨心不貪。 |
(不)邪淫 | 行諸邪婬,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親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護,以力強干。 | 若父母護,乃至授一花鬘者,悉不強干起於邪婬。 |
(不)妄語 | 不實妄語,或於王家、真實言家、多眾聚集,求當言處,作不實說: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聞言聞,聞言不聞,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財利,知而妄語,而不捨離。 | 審諦實說。 |
(不)兩舌 | 兩舌乖離,傳此向彼,傳彼向此,遞相破壞,令和合者離,離者歡喜。 | 不傳此向彼,傳彼向此,共相破壞,離者令和,和者隨喜。 |
(不)惡口 | 不離惡口罵詈,捨軟語等,而作剛強,多人所惡、不愛、不適意、不順三昧說。如是等言,不離麁澁。 | 不剛強,多人樂其所說;軟語,悅耳、心喜、方正、易知、樂聞、無依說、多人愛念、適意、隨順三昧。 |
(不)綺語 | 綺飾壞語,不時言、不實言、無義言、非法言、不思言。 | 離於壞語,諦說、時說、實說、義說、法說、見說。 |
(不)貪欲 | 不捨離貪,於他財物而起貪欲,言:『此物我有者好。』 | 不於他財、他眾具作己有想,而生貪著。 |
(不)瞋恚 | 不捨瞋恚弊惡,心思惟言:『彼眾生應縛、應鞭、應杖、應殺,欲為生難。』 | 不作是念:『撾打縛殺,為作眾難。』 |
(不)邪見 | 不捨邪見顛倒,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報、無福,無善行惡行、無善惡業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父母、無眾生生世間,無世阿羅漢等趣等向、此世他世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不顛倒見,有施、說,有報、有福,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世阿羅漢於此世他世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 十惡中,有五戒當中的四個,至於五戒的「不飲酒」戒是遮戒,遮止喝酒後造的惡業,因此不直接列於十惡之內。其他的六惡雖然不在五戒之內,但作了就有惡業,因此還是要儘量避免造惡業。
- 「綺語」除了花言巧語外,還包括了:「不時言、不實言、無義言、非法言、不思言」。
- 本經中所列的「正見」是「世間正見」,另外還有「出世間正見」即四聖諦,如卷二十八第785經所說:「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CBETA, T02, no. 99, p. 203, a23-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