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 使用說明 - 測試區 - 搜尋:
●獅吼文集
楔子
佛法入門
三藏經典
修持正見
法義討論
實修儀軌
名相淺釋
佛教X檔案
學佛心得
佛教人物?
●其它
暫存區
工作討論
編輯選單

連結!pmwiki.org
* Cookbook
* Development
* PmWikiUsers
* SuccessStories

編輯本頁 列印預覽 群組歷史 本頁歷史
空相之問(1)
發信人: abstsai@Lion (老小子), 信區: BudaHelp
標 題: Re: 空相之問(1)
發信站: 由 獅子吼站 收信 (Mon Apr 3 18:03:46 2000)

[ 答 一聖同學] (原信很長經分段簡答)

>>----《四眾的成就(2)》------------------------------------------
>>  沙門四果修習的方法如世尊所說是由四念處開始的,啥是四念處?
>>簡單的說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身念處是觀
>>身不淨;受念處是觀受是苦;心念處是觀心無常;法念處是觀法無我。
>>也就是經由這種觀察、分析、思惟,從而了悟得到彼岸的道理。
>>
>>  人們最重要的感官是五官,也就是五受陰,所有的喜怒哀樂都由
>>五受陰所接受到的訊號在主導人們的情緒。這四念法不但世尊如此說,
>
>有一些問題請教您!我在《雜阿含經》
>有看到一篇經文說到:「若於空無所得,而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無有
>是處。」能否詳細解說空、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之名相為何,以及其之詳細
>修證次第為何?謝謝!

   雜阿含從未說到有“於空無所得”這句話,但是這句話在般若系裡是
相當重要的觀念,它主要是說“一個行者若對於『空』的真相無任何心得,
那麼說他能明白『無相』『無所有』『遠離慢』的真相,那是不可能的事
情。

   因為要了解無相、無所有、離慢之前,要先瞧瞧空相才行。所以想要
“同時”解說“空、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之名相為何”是不可能的,
如果您要我耍耍嘴皮子、抄抄經典、玩弄玩弄術語、立正臥倒或翻翻根斗
一番那當然無謂,不過對於聖教一無益處。

   這個修行次第很簡單,世尊於修行次第無他二法,或從有入空,或從
空入有,皆是真空。

   若從有入空,則一二三四禪一一經歷;若從空入有,則四三二一禪經
歷一一,兩者同入涅槃。因此常樂我淨有,或者無常苦無我空即是世尊所
說“大般涅槃境”,詳細請見《大般涅槃經》。

   無論一二三四法或四三二一法,都離不開思維,故思維可“有我”,
也可有“無我”,故禪家問“念佛者是誰”,此乃由空入有之法,而阿含
家但修數息,乃由有入空之法。

   由有入空,入了空空;由空入有,入了有空,此時才能不異空有,故
而世尊言空不異有,有不異空,不空不有,不有不空。

   因此,坐下來証一二三四或者四三二一,是修行不二法門。其他便是
打高空。


Ab Tsai -------------------------------------
  abstsai@ms1.hinet.net


空相之問(2)
發信人: abstsai@Lion (老小子), 信區: BudaHelp
標 題: Re:空相之問(2)
發信站: 由 獅子吼站 收信 (Mon Apr 3 19:31:33 2000)

>那麼若是破除我見﹝身見﹞的行者,他是否應該不會有「我已破除身見」
>的認知呢?因為若覺得自己已破除身見,那麼是誰證悟這種悟境呢?所以
>我見未破,尚執五蘊為我!是否如此呢?

   這便是古來流行,至今尤烈的辯証法。當世尊告訢門人說“我已除身見”
時,請問他除了沒?

   有一則寓言流行在民國初年:有一個人善於“醫言”,常替人找查語言
   之病,有一人發一電報曰:阿毛,你老婆生了個兒子。

   醫者曰:收電者即是阿毛,故阿毛可省。改為“你老婆生了個兒子”。
   醫再曰;生兒子一定是老婆,不可能他老媽或老奶。於是改為“生了個
         兒子”。
   醫再曰;生兒子無論個數皆是歡喜,故再改“生兒子”。
   醫再曰;兒子一定是生的,可不會是撿的,於是大筆一揮,成了“兒子”。
   醫又曰;生兒子才值得打電報,女兒就免了,最後電報成了“”。
   當然阿毛兄最後接到這電報是如何反應是不得而知。

   語言若要吹毛求疵,那就沒完沒了,古時戰國有公孫龍子兄,以一句辯
文天下無敵,曰“白馬非馬,兼白石非石”。他老兄把白馬說成不是馬,是
一種和馬不同的動物。士大夫沒人辯得過他。

   結果到了城門,守門老頭不讓過,因為政府定有晚上不准馬出城的規定,
結果他老兄又搬出白馬非馬論,守門老頭問:它不是馬,那要馬鞍作啥。結果
當然是被抄了。

   破除我見,誰能見知。看來很有道理,問題是既無我見,何需破除。

>那麼蔡老師可否說一下自己是否已破除我見,若是已破除我見,可否說一下
>悟境呢?可不要用「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來膚掩喔!可用譬喻或對待差別
>法來讓我了解。

   這是笑話,老身前已聲明,“我”不過是隻學話的鸚鵡,或是生化人的代
表而已,豈能有所知見,同時為人熱心,常毀人不倦,又豈會隨便打發,凡有
來問者皆讓他無疾而終,不可能用「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種陳腔濫調來回
答的。

   我說真的,當一個人真正破除身見時,那情形唯有冷暖自知、如人飲水可
以比喻。耶,本來嘛,人家有無身見和咱們有何干係。如果咱有見,那麼不用
問也知道,若咱無見,那麼人家說啥,咱們也是鴨子聽電--比雷還聽不見,說
不定成了烤鴨子。

   破除身見唯有以身試法,不是搶銀行而是修習多修習,若是用說的能破身
見,那街上早就無身者滿街跑了。

>至於您說的
>戒禁取見,是否是說執著有一個我可以持戒,故與解脫相違!越持戒越於
>持戒中加深我執,比如我慢啦!貪愛啦!這就不是菩薩道的持戒波羅密,
>只能稱為持戒,是故不能波羅密﹝到解脫的彼岸﹞!是否如此呢?是否我
>們於持戒中應該觀察雖然身持身戒、心持心戒,但是身心二法之五蘊皆是
>無常、苦、空、無我,沒有能持戒的我,只有身心持戒,但身心不是我!
>比如說不殺生是身體不殺生、是心念不起殺念控制身體去殺生,可是這個
>身體與心念都是無常、苦、空、無我,於持不殺生戒中實無有一個能夠不
>殺生的我存在,所以只有「身心持不殺生戒」,實無「我持不殺生戒」!
>是否如此呢?

   般若談的就是這種“立名、破名”的方法,我們可反問,如果我不執著
於戒,那麼是否就無戒了。有戒、無戒的差別在哪?引申成為了我殺人,
但無我,故無果報?

   因此還要再問:持戒的“持相”是給誰看的?說不殺生,或無我殺生,
那麼當我們去殺生時是“身心殺之”或是“我去殺之”。

   這就是語言的不足。如果如您說的“實無我持不殺生戒”而只有“身心
持不殺生戒”,那麼殺生就會無果報嗎?這個反覆爭論的有我持戒或無我持
戒的過程裡,實際上者都入了我的迷魂陣了。

   因此世尊也說持戒不是學佛法,但並不是說學佛不用持戒,兩者的分際
只能由行者們小心的領悟。

   文字或語言容易扭曲,但是實相不會被扭曲。殺盜有果報,不因為能夠
說“非我所殺,而是身心所殺”就無報。世尊提的無我是更高層的東西,不
是這些不入流的持戒之論。

   以戒而言,菩薩不因無我而無戒,也不因有我而有戒,而是因為明白因
果業緣的關係而有戒或無戒,這需要有那個能“預知後事”的能力。但是世
尊也說菩薩無戒相,為何?因為已了知世間實相,這就非言語所能論及。

   我們都知道複製人的方法,但是複製人會不會和原來的人一樣?現在有
桃莉羊作証,不一樣。外觀相同,但是行為思想仍是各行各的。

   因此明知我為四大假合,卻還要修行到“涅槃”境,那到底是有我還是
無我“可得”?這就是世尊所教甚深極深之理,三藏所談便是探求這個迷題
的方法,而不是解答。

   故而世尊談戒又禁戒取,就是為了讓學者跳出這個迷霧的。關於三結的
斷法,有一經文值得研究,我們在最後再來談談。


Ab Tsai -------------------------------------
  abstsai@ms1.hinet.net


空相之問(3)
發信人: abstsai@Lion (老小子), 信區: BudaHelp
標 題: Re: 空相之問(3)
發信站: 由 獅子吼站 收信 (Tue Apr 4 04:18:45 2000)


(3/3)---------------

>這是否就是如《金剛經》所言的不著相的意味呢?持戒波羅
>密非持戒波羅密是名持戒波羅密,是否如此呢?若是執著有我能持戒,就
>無法波羅密了!如達摩祖師告訴梁武帝做的一大堆布施都是無功德的,因
>為他是有相布施,執著有一個我去做布施,所以做了很多布施反而加深更
>大的我執,於布施中增長我慢,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做了那麼多功德!反
>而在般若空性來說只能算是有為的人天福報,不能算是成就無為法的解脫
>功德,因為有為行皆是以我執為出發點,都是加深我執貪瞋癡慢疑,不與
>波羅密相應!如《金剛經》所言:「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
>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否如此呢?

 的確如此,等施眾生而無眾生相,才是真正是無相布施。這種觀念無論是
 在阿含或者般若經典中都是一樣的。

 布施如何成為波羅蜜度到對岸呢?不執著有我是其中的要素。我們在《阿
 含藏》裡可找到很多布施和布施波羅蜜的比較。例如《增一阿含》
 (file:0125b.240)佛說要成就布施婆羅蜜有四大要素:

<<<<<<<<<<<<<<<<<<<<<<<<<<<<<<<<<<<<<<<<<<<<<<<<<<<<<<<<<<<<<<<<<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
   爾時,彌勒菩薩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彌勒菩薩白
世尊言:「菩薩摩訶菩薩成就幾法,而行檀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疾成
無上正真之道?」
>>>>>>>>>>>>>>>>>>>>>>>>>>>>>>>>>>>>>>>>>>>>>>>>>>>>>>>>>>>>>>>>>

   彌勒和文殊一樣,當時是以在家身份為大弟子之一,由於彌勒一名被
一貫道用壞了,加上淨土門攪局,因此現在談彌勒大都只談未來他成佛,
以及他現在生於忉利天(或兜率天)彌勒院的事,一般道場一直有“某些忌
諱”不多談彌勒。

   在《阿含藏》裡彌勒算是在家居士中的代表人物,他是老實修行的代
表人,四阿含經裡幾乎沒有文殊菩薩發問過,而都是由彌勒菩薩在發問,
為何如此?因為阿含藏談的是由有入空法門,彌勒和文殊便是前信所談到
的由空入有、由有入空兩大法門的代表人物。故四阿含談苦空無我裡沒有
文殊(也無法用文殊)。

   在家眾以彌勒代表由有入空法,文殊代表由空入有法。前者便是一二
三四,後者就是四三二一。因此文殊在久遠前已成佛,他是由空而來。

   我們之前說的無眾生之想的空,在文殊身上可得証明。

   四眾在夏天都有放暑假,那時不必聽世尊說法上課,四眾各自四處漫
遊,結夏時(開學啦)四眾才又碰面,有一次開學當天,老迦葉正在掃地,
帥哥文殊回來了,老迦葉就問:“你暑假都到哪精進啦?”文殊回答:“
我去講佛法了”老迦葉很高興又問:“在哪兒講啊?”文殊答:“一整個
暑假都在國王的後宮裡”。

   老迦葉一聽怒不可遏,他老人家是苦行頭陀第一,生平最氣少年仔生
活享受,這文殊不但不苦行,還窩在國王後宮享福,氣得拿起掃把就打,
文殊手腳俐落,馬上跑出教室,老迦葉更氣,掃把一丟穿過三面教室的牆
壁直追文殊..。

   文殊是在家行者中和維摩居士相同的(只是維摩是外星人不是佛的弟子),
是空、無相的代表,他人在後宮但是無礙修行,因為他無眾生相。後世有
出家人自命行文殊法,也是無相,也是出入後宮,但是結果後宮有人大了
肚子,搞到滅佛運動死傷遍野。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彌勒不同,他不但是老實修行,而且也是真正在問菩薩法的人,因為
他是未來佛,所以問的都是將來要成佛的法門,因此像菩提正覺之類的都
是他在提出,而菩薩法門就是由有入空的法。

   這裡彌勒提出了一個問題:布施的心態問題。我們現在人人會說梁王
無有功德,但是如今各道場為何三不五時就來個梁王懺、以便收信眾的錢
超拔別人的祖先?無他,信眾需要布施,布施的錢被別人收走了,不如自
己先收下來,好讓師父替咱們行布施。

   有沒有一位師父是說:“不要把錢布施到師父這裡,請大家把錢直接
布施到需要的人手中。”?我現在一聽梁王寶懺,就會想到梁王保蛇懺,
他老兄讓蛇精千百年來日子好過的不得了。我最喜歡建議那些有天眼通的
朋友們到梁王懺現場努力掃瞄看看,看那些蛇精成人形是啥樣子。

   世尊沒有教彌勒菩薩收取會錢。他說:
<<<<<<<<<<<<<<<<<<<<<<<<<<<<<<<<<<<<<<<<<<<<<<<<<<<<<<<<<<<<<<<<<
   佛告彌勒:「若菩薩摩訶薩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
等正覺。云何為四?於是,菩薩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
選擇人,恆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無食則喪。是謂菩薩成就此初法,具
足六度。
>>>>>>>>>>>>>>>>>>>>>>>>>>>>>>>>>>>>>>>>>>>>>>>>>>>>>>>>>>>>>>>>>

   布施要成為波羅蜜有四要素。云何為四?

   第一是布施金錢食物是基於平等的立場,如果佛和一位平常人站在一
起等我們布施,世尊的意思便是佛先到,就施佛,人先到就施人。布施就
布施,並無他念。布施食物時只要想到“人要有食物,不然就死了。”同
理,賑災時還要想著替咱們打廣告,那就不是婆羅蜜了。

<<<<<<<<<<<<<<<<<<<<<<<<<<<<<<<<<<<<<<<<<<<<<<<<<<<<<<<<<<<<<<<<<
   「復次,菩薩若惠施之時,頭、目、髓、國、財、妻、子,歡喜惠施,
不生著想。由如應死之人臨時還活,歡喜踊躍,不能自勝。爾時,菩薩發
心喜悅,亦復如是,布施誓願不生想著。
>>>>>>>>>>>>>>>>>>>>>>>>>>>>>>>>>>>>>>>>>>>>>>>>>>>>>>>>>>>>>>>>>

   當人們要捐出器官時也是如此,不必捐了之後還要人家寫感謝狀,捐
就捐,自己捐時已經很快樂,無必要再要求他人啥。這裡捐器官也一樣要
隨喜,不隨喜就拉倒,不能說“你不捐器官就不慈悲”我碰到這種人都照
例要他先捐“頭、目、髓”然後我再考慮要不要跟進。

   一個人布施不作施想,純是布施而無回報想,而施時無大小目,那才
是布施,這是布施的第二個法門。世尊又說:

<<<<<<<<<<<<<<<<<<<<<<<<<<<<<<<<<<<<<<<<<<<<<<<<<<<<<<<<<<<<<<<<<
   「復次,彌勒!菩薩布施之時,普及一切,不自為己使成無上正真之
道。是成就此三法,具足六度。
>>>>>>>>>>>>>>>>>>>>>>>>>>>>>>>>>>>>>>>>>>>>>>>>>>>>>>>>>>>>>>>>>

   第三要素:布施不是要成就無上正覺。這是兩碼事。最後一法:

<<<<<<<<<<<<<<<<<<<<<<<<<<<<<<<<<<<<<<<<<<<<<<<<<<<<<<<<<<<<<<<<<
   「復次,彌勒!菩薩摩訶薩布施之時,作是思惟:諸有眾生之類,菩
薩最為上首,具足六度,了諸法本。何以故?食已,諸根寂靜,思惟禁戒,
不興瞋恚,修行慈心,勇猛精進,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恆若一心,意不
錯亂,具足辯才,法門終不越次,使此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羅蜜。
>>>>>>>>>>>>>>>>>>>>>>>>>>>>>>>>>>>>>>>>>>>>>>>>>>>>>>>>>>>>>>>>>

   菩薩法門是為了成佛,因此菩薩願者行布施時內心要有大志,要自認
到眾生之中菩薩之所以會是眾中上首(將來要成佛嘛)是因為吃了飯後,就
精進於修行。經上說:“食已,諸根寂靜,思惟禁戒,不興瞋恚,修行慈
心,勇猛精進,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恆若一心,意不錯亂,具足辯才,
法門終不越次”。

   所以像老身的一施若干,就上電台哇哇啦,到朋友家砍大山之流者,
永遠是不入流的。

   因此,像這樣布施無眾生人我相而後忘了,馬上就能“諸根寂靜,思
惟禁戒,不興瞋恚”的才叫波羅蜜。

   最後世尊總結:

<<<<<<<<<<<<<<<<<<<<<<<<<<<<<<<<<<<<<<<<<<<<<<<<<<<<<<<<<<<<<<<<<
   「若菩薩摩訶薩行此四法,疾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是故,彌勒!若菩
薩摩訶薩欲施之時,當發此誓願,具足諸行。如是,彌勒!當作是學!」
   爾時,彌勒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由有(布施)入空(諸根寂靜)之法如此,這是方法,不是目標。當然我
們要多布施,但是不要拿任何理由說布施和成佛有關。

   因此等施佛、辟支佛、菩薩乃至凡人而無差別,故無一眾生得布施。
但是,卻不是因而不必行布施。

   世尊在這裡把布施和成佛有關、無關之處都說明白了。我們自証自知,
當然是“如人飲冷暖水,自知”啦。 ^_^


Ab Tsai -------------------------------------
  abstsai@ms1.hinet.net


編輯本頁 - 列印預覽 - 群組歷史 - 本頁歷史 - 搜尋
本頁更新於 2007 年 07 月 21 日,01:09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