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 使用說明 - 測試區 - 搜尋:
●獅吼文集
楔子
佛法入門
三藏經典
修持正見
法義討論
實修儀軌
名相淺釋
佛教X檔案
學佛心得
佛教人物?
●其它
暫存區
工作討論
編輯選單

連結!pmwiki.org
* Cookbook
* Development
* PmWikiUsers
* SuccessStories

編輯本頁 列印預覽 群組歷史 本頁歷史
發信人: janghwa@Lion (兔寶寶), 信區: BudaHelp
標 題: 何謂愛?愛的種類,請參考!
發信站: 獅子吼站 (Mon Oct 20 03:02:04 1997)
轉信站: Lion

   以下節錄自佛光大磁碟光碟版:
   二愛:
   謂欲愛與法愛。(一)凡夫愛念妻子,貪染五欲,故稱欲愛。
          (二)菩薩喜樂正法,欲使一切眾生皆至佛道,故稱法愛。
          〔大智度論卷七十二〕

   二種愛
   謂有染污與無染污之二種愛。(一)有染污,即貪愛,指貪染五欲之境而不能離者,
                  如愛妻子等。貪與愛,異名而同體。
                (二)無染污,即信愛,如愛師長等。
                  〔大智度論卷四、大毘婆沙論卷二十九〕
   三種愛

   指人於臨終所起之三種愛著。即:(一)境界愛,謂臨終時,對妻子、眷屬、家財
                    所起的深重之愛。
                  (二)自體愛,臨終時,對自體身命所起之惜愛。
                  (三)當生愛,臨終時,對當來生處所起之愛。
   此三種愛為一切有情善惡受身之根本,若愛欲未斷,
   則命欲盡時,心生愁惱,眾苦相逼,必生此三愛,此即潤未來生之緣,
   故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五末(大四三‧七五九下):
   「臨終有心,必定起愛(中略)潤中有,起自體愛;潤生有,起境界愛。
   以於死有,不見中有,謂我無有,起自體愛;於中有位,見生處,故起境界愛。」
   故知境界愛與自體愛為助潤生,當生愛為正潤生。〔釋氏要覽卷下、成唯識論演祕卷四〕 p5457

   愛
   <一>梵語 t, toayati, priya,巴利語 piya
   之意譯。又作愛支。十二因緣之一。
   意為貪戀執著於一切事物。
   基督教向來被視為愛的宗教,佛教中則以「慈悲」為中心,而不直言「愛」字。
   佛陀曾喻示有關愛者,增支部經典即謂:「愛可生愛,亦可生憎;
   憎能生愛,亦能生憎。」故佛教言愛言憎,恰若手心、手背,為一體之兩面。
   愛之愈深,則憎怨之可能愈大。
   於南傳之法句經二一二偈中有言:「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
   離愛無憂患,何處有怖畏?」繼於同偈之中,又從「愛」轉變,而依次列出親愛
   (巴 pema)、欲樂(巴 rati)、愛欲(巴 kma)、渴愛(巴 tah)等四種。所謂愛,乃指對與自己有親族血緣關係之情愛而言;
   所謂親愛,乃對他人之友情;所謂欲樂,則是對某一特定人物之愛情;
   所謂愛欲,專指建立於性關係之情愛;
   所謂渴愛,指因過份執著以致於癡病之愛情。
   此五階段皆屬人類之愛,其本質皆以自愛為前提,由自愛出發而至性愛,
   更甚者,以自愛為主而形成變態情愛乃至於渴愛,此中層次逐漸加深,
   而未曾更變其型態。渴愛乃人類之愛的本體,由此種愛乃產生苦惱,
   更由此苦惱而生悲(梵 karu,巴同),悲之原意即為痛苦。
   人類不僅能感受自己之痛苦,亦能感受他人之苦惱,
   若對所有苦惱之人,皆以親切、友情待之,則可稱為慈(梵 maitreya),
   而慈乃由「友」(梵 mitra)演變而來者,其意即含深刻之友情,
   故慈悲實為愛之代名詞。慈悲之極致為「無緣大慈」,
   意指吾人於毫無條件、毫無意識下,而能予任何人幸福,
   此亦稱大愛,為佛教待人態度之最高表現。
   〔雜阿毘曇心論卷八、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三、成唯識論述記卷八〕
    <二>梵語
   anunaya-sayojana。愛結之略稱。
   九結之一。又作隨順結。即指於境染著之貪煩惱。
   大毘婆沙論卷五十(大二七‧二五八上):
   「云何愛結?謂三界貪。然三界貪於九結中總立愛結,七隨眠中立二隨眠,
   謂欲界貪,名欲貪隨眠;色、無色界貪,名有貪隨眠。
   於餘經中,立為三愛,謂欲愛、色愛、無色愛。」
   是以三界之貪,總稱為愛結。
   又集異門足論卷四謂,欲愛、色愛、無色愛等三愛,於諸欲中,諸貪等貪,
   執藏防護,耽著愛染,稱為欲愛;
   於諸色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稱為色愛;
   於無色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稱無色愛。又謂欲愛、
   有愛、無有愛之三愛,於諸欲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稱為欲愛
   (梵 kma-t);色、無色界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稱為有愛
   (梵 bhava-t);欣無有者於無有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稱
   為無有愛(梵 vibhava-t)。
   此外,勝鬘經一乘章說五住地惑中,亦舉出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等三名。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三謂四諦中之集諦為愛,而有二種、三種、四種、五種等之別,
   凡此種種,皆以貪名為愛。
   〔大毘婆沙論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六、卷一七三、成實論卷
   九貪相品、入阿毘達磨論卷上、俱舍論卷二十一〕
   <三>梵語 preman 或 priya。即以不染污心愛樂法或愛師長之謂。
     大毘婆沙論卷二十九謂,愛有二種,染污謂貪,不染污謂信。
     俱舍論卷四(大二九‧二一上):「愛謂愛樂,體即是信,
     然愛有二,一有染污,二無染污。有染謂貪,如愛妻子等;
     無染謂信,如愛師長等。」此明不染污之愛,其體是信。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六、順正理論卷十一、成唯識論卷六〕
   <四>悉曇字(ai)。又作翳、、藹。悉曇十二韻之一,五十字門之一。
     據方廣大莊嚴經卷四載(大三‧五六○上):「唱愛字時,出勝威儀聲。」
     上引之勝威儀聲,其梵語 airypatha-reyn-abda
     即含有此音「ai」。另據瑜伽金剛頂經釋字母品,
     謂此愛字有自在、自相、聖道勝等義。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八、大日經卷五布字品、悉曇藏卷五〕

編輯本頁 - 列印預覽 - 群組歷史 - 本頁歷史 - 搜尋
本頁更新於 2007 年 01 月 28 日,12:31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