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 Kao:

有關懺悔滅業障。 以前我們都簡單說懺悔可以滅「業」,現在發現這個說法不精確,會產生誤會,經過 evan 的提醒,正確說法應該是懺悔可滅「業障」。

記得在獅吼文集「法海情仇」當中描述,在地獄的眾生,只要一句「南無佛」(念佛)就可以出地獄,現在我有點疑問,像拍毯地獄的典故,那是在還沒進地獄之前懺悔,所以有用,已經到地獄的眾生,在地獄已是定業,真的可以一句南無佛就出地獄嗎?


Chen Jian:

我覺得,是因中說果的說法, 念佛善根可幫忙出地獄,可是在地獄中很難念佛,如果決心很強能念佛,大概也快受報結束了?


guest:

《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二〈力品 38〉第10經:「眾生身、口、意行惡,彼若命終,憶如來功德,離三惡趣,得生天上;正使極惡之人,得生天上,是謂第六如來功德。」(CBETA, T02, no. 125, p. 725, a29-b2)

獅子吼「讀經拾得」說明如下:

這經提到惡人臨終至心念佛也得以升天,一方面也要夠善根的人,臨終才會有正念念佛,一方面往生的地點是隨重、隨習、隨念而決定,臨終一念的確會有影響。然而過往的惡業並不會就此勾消,只要未解脫,未來世惡業的惡果都有機會成熟,只是以念佛的善念先感得升天的善報。


Anderson Chang:

我個人看法認為餓鬼道、地獄道是特殊的,在一些條件滿足下,的確可以一聲南無佛即仰仗佛菩薩願力,當下早夭身亡、投生善道。

1. 各人在各道所受束縛力量(業力)都不同,差異很大。

這很複雜,理論上有福比較能不受綁縛,但相對的有福卻更容易把現前所享用的環境 -- 其實應該是夢境,執著為真。所以不易發出真心。

例如一個欠很多業債,比如剛傷害過人,還要還好幾世的鬼/人,這一世的情況還很苦惱不如意,他要脫離這種困境,即使知道佛法可能也沒那麼快,因為業力真的太大了。當他真誠發心懺悔想解脫離苦,似乎(我個人觀察思惟)還要等待一個適當的時機。但這個時機只有菩薩才看得到。

而有福的鬼/人容易出脫,但很難發出真心,發出真心時機緣來的快得多。

2.「適當」的時機來時,一瞬間就能成就”脫離惡道”這種在輪迴/他教中不可思議的事,當然仰仗的是佛菩薩力。

3. 人又不一樣,人能思惟造業,等於說在一期生命裡有很多很多可能性。適當時機自然會往後拖延。

我用白話說啦,這是我自己的想法:如果餓鬼、地獄眾生都滿足前面說的條件,業沒那麼重,又發出真心--那佛菩薩讓你待在那邊幹什麼?如果真信經說,鬼道跟地獄之苦不可思議耶。

而人道本身就是善道,有苦亦有樂,苦樂始終參半,既然你發出懺心,就可以利用還活著的時間,想些有意義、對自己對他人都有利益的事來作。如果一發懺心(懺悔發懺心在經中是有標準跟徵象的,現實跟夢相都有徵象,所以要花時間去拜),佛菩薩就讓你早夭身亡,那有個很大問題,下輩子你又什麼都忘了,頂多對佛教有點好感,一樣繼續在輪迴中醉生夢死不是?

『若在人間可修道,闡提有心尚可發,若入惡道業已熟,心無分別不可救。如衰老人欲進路,若動其足扶易進,若臥不動力不及,眾生業定亦復然。』- 開善寺地藏救地獄眾生感應記


Heaven Chou:

《增壹阿含經》卷47〈放牛品 49〉:
爾時,提婆達兜復白目連:「今寄目連,頭面禮世尊足:『興居輕利,遊步康強。』亦復禮拜尊者阿難。」

爾時,尊者大目乾連放大神足,使阿鼻地獄苦痛休息。爾時,復說斯偈:

「皆稱南無佛,  釋師最勝者,
 彼能施安隱,  除去諸苦惱。」

爾時,地獄眾生聞目連說此偈已,六萬餘人行盡罪畢,即彼命終生四天王上。」
(CBETA, T02, no. 125, p. 805, c21-29)

《增壹阿含經》就有類似故事了。 :)

目連尊者說完偈,六萬多人剛好行盡罪畢。這是剛好時間到了?還是業果被改變了?

也或許他們過去與目連尊者有因緣,所以這也是定業中的一環,實在很難盡知啊。


Cathy Kao:

啊 ~ 原來增壹就有這個故事,那麼是不是可以延伸來說,這個故事中地獄眾生可以暫停痛苦,並且「地獄眾生聞目連說此偈已,六萬餘人行盡罪畢,即彼命終生四天王上」,從地獄出離,是「承佛威神」嗎?


Heaven Chou:

增壹阿含雖然也是阿含,但也比較後期,所以也是加減參考。 :)

我又想起以前曾問法師關於業的問題,法師說別深究這類的事,我後來找到經文:

《增支部經典(第4卷)》卷4:

「諸比丘!此等之四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於此等者,得狂亂、痛苦。四者為何?
諸比丘!諸佛之佛境界,是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
諸比丘!修定者之定境界,是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
諸比丘!業異熟是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
諸比丘!世界之思惟是不思議,無須思議;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
諸比丘!此等四種之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
(CBETA, N20, no. 7, p. 137, a14-p. 138, a6 // PTS. A. 2. 80)

對這類問題,我大概有幾個原則:

1.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多行善,少作惡,至於未來是會有什麼報,其實我也不知道。
2.發生在身上的果報, 能想法子改善就去做(例如生病就去看醫生),
不能改善的就接受.(例如手機摔壞了就壞了, 別花太多時間在抱怨上)
3.要懷慚愧心, 做錯事要懺悔, 但不要惡作, 也就是不要一直在追悔、後悔。
4.「做所應做,受所應受」是我蠻喜歡的一句話。
5.其他太複雜的,就不跟大家拼命討論了, 就如經文所說,
【業異熟是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


Cathy Kao:

Heaven 說得是,有同學告訴我,各宗派對業的定義不同,所以在討論上難有共同的立基點。
原來經典上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諸比丘!業異熟是不思議,無須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亂、苦痛。


David Chiou:

《雜阿含經》卷十二第300經說,非自作自覺,非他作他覺,而是因緣。究竟來說,念佛的功效不能只歸自力或他力,而是因緣。

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慶慰,慶慰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曇!為自作自覺①耶?」

佛告婆羅門:「我說此是無記,自作自覺,此是無記②。」

「云何?瞿曇!他作他覺③耶?」

佛告婆羅門:「他作他覺,此是無記。」

婆羅門白佛:「云何?我問自作自覺,說言無記;他作他覺,說言無記,此義云何?」

佛告婆羅門:「非自作自覺、非他作他覺,因緣說離於斷常二邊自作自覺則墮常見④,他作他覺則墮斷見⑤。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註解:

① 自作自覺:自己所作、自己所受。指世間苦樂等一切,都是我自己所作的,造業者即受報者。

② 無記:不加以討論或回答。

③ 他作他覺:他人所作、(另外的)他人所受。指世間苦樂等一切,都是他人所作的,造業者和受報者不同。

④ 常見:認為身心乃至世界常住不變的見解。例如認為有「真我」或「造物主」永恆不變的見解。又稱為「有見」。

⑤ 斷見:斷滅的見解。例如認為「人死後塵歸塵、土歸土,一無所有」的見解。又稱為「斷滅見」、「無見」。

另一方面,關於慚愧、懺悔的原理,也可參考「《阿含經》講慚愧、懺悔」討論


Cathy Kao:

「非自作自覺,非他作他覺,而是因緣」

照這個原理看增壹放牛品 第九經 的故事,一切謎底就解開了。目連尊者說完偈,六萬多人剛好行盡罪畢,不過是因緣到了而已。:D


Evan:

懺悔可以滅業所帶來的障礙,不能滅『業』。

業所帶來的障礙滅了好好修行就是了。


Daniel Liao:

補一下跟前面Heaven提的目揵連尊者很類似的藥師經經文:
「......此等眾生應於地獄流轉無期。以得聞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故,於地獄處,彼佛威力如來名號暫得現前,即時捨命還生人道......」


Heaven Chou:

我補充一下,在一些看法中,業障不是指一般惡業的障礙,而是特指五無間罪的障礙。在南傳論中有提到,犯下這五無間業,當生就無法得定,也無法證果,這就是業障,這個障是無法改變的。

如果在這個定義下,說「懺悔可滅業障」就不適合了,因為它之所以稱為業障,就是指不可阻止的障礙。印象中阿闍世殺父,造下五逆重罪,佛陀說若非如此,阿闍世是有機會證初果的。這就是「業障」障礙了他的證果,懺悔也是沒有用的。(懺悔當然是好的, 只是無法改變無法證果的事實)

看了一行辭典, 其實好幾個也都是如此解釋業障.

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


Ming-Hong Bai:

關於這一點不同,不同的論的確是有不同的解釋,如《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由於五無間業之外的一切妙行惡行皆不具上述之五因緣,故唯立五無間業為業障。這是業障的本義。然而《普賢行願品》〈懺悔業障〉文中之「業障」,則不限於五無間業,而是指一切不善業而言。後世一般佛教徒所謂的業障,亦多指所有不善業,而非僅指五無間業。

Chen Jian:

師兄好,雖然阿闍世王這輩子懺悔無法證果,但我由您的觀點啟發:懺悔已拔重咎,這輩子無法證果,但下輩子有可能。

所以我得出一個觀點,我以為還算符合緣起,即:業力所造成的障礙,難以在懺悔中全部消除,但是,一旦懺悔、改過、發願、修慈心,業力所造成的障礙依然會降低,也比較能夠接近證果,儘管今生無法證果,但不管殺父惡業如何的重,依然有個「時間性」(重善業也一樣),下輩子會怎樣,就不知道了。


Cathy:

懺悔有「稀釋」惡業的作用,如中阿含卷三,第十一的「鹽喻經」就是在講這個「稀釋」。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