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著比丘訪談三(光明想)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無著比丘訪談記錄 (3)

 ========== 光明想 ===========

Ken:『福嚴會訊』上有和帕奧禪師的訪談,當中提到如何練習「光明想」。進入禪支,出
禪支後,此時禪支會產生很強的光明,然後……

無著比丘:我認識帕奧禪師、曾和他當面見過。我相當了解他教導的禪修體系與方法,因此
不須要重覆一項項念給我聽,而可以直接提出問題。

Ken:我想請問這方法有沒有怪怪的?(其實,Ken 是將這方法與《中阿含72經》:「世尊
!我等得光明便見色,彼見色,光明尋復滅。」(CBETA, T01, no. 26, p. 536, c16-17)兩
者相混淆。)

 無著比丘:這沒有「怪怪的」啦。這不是《尼柯耶》中講明的修法,但是出自南傳上座部
所開發出來的方法。這也是好方法,雖然你不一定喜歡。我很尊敬帕奧禪師,他的系統也讓
很多人受益,就讓他們繼續修習其系統吧。

Ken:請問要怎麼培養「光明想」呢?

 無著比丘:如果你想要培養「光明想」,你可以跟帕奧禪師的系統學,取得其指導,我不
教如何培養「光明想」;就我個人而言,由於《尼柯耶》中佛陀及其弟子沒有特別去修此法
門,因此我也沒有特別培養這樣的禪修系統。但有其他人喜歡修此法門、能從中受益,那也
是好方法。

Ken:但《中阿含經》中有提過定中的「光明」呀?

 無著比丘:《中阿含經》中提到定中的「光明」只是在定中自然發生的,是很自然發生的
。當心念專注時,很多人都會有這「內在光」(inner light)的體驗。帕奧禪師則不只用
光明來開發定,而是進一步利用它來作為觀察內在、外在的工具。

 經中明載的「光明」是自然發生的,甚至連基督教也有靈光的體驗,我的基督教朋友就曾
跟我解釋過這種現象。

 你可以利用這光明而加深定境,透過知覺這光明,讓這光明穩定、清晰,你和這光合為一
體:你變成光的一部份、或會覺得光往你來涵蓋,你和光兩者合為一體,達成主、客的統一
,對你來說就是全神貫注。

Ken:這會不會有點嚇人?

 無著比丘:這是很自然的現象,沒什麼好怕的。或許當你感到困惑時,會害怕,但並沒什
麼真的值得害怕的。這是正面的,但並不是什麼禪定成就,而只是一個徵象,顯示你是很集
中的。也不是什麼娛樂就是了,就像吃飽飯,有滿足感,這只是自然的現象。

David:這樣回想起來,《中阿含經》第72經中阿那律的確是用「光明」來判別自己在失去
光明時,修定是出了什麼狀況?是因為昏沈?睡眠?掉舉等不同的因素而失去光明,因此可
以一一補強,而加強定境。

 無著比丘:的確,就是如此,《中阿含經》第72經、《中部尼柯耶》第128經就是如此記載
。上學期在德國漢堡大學所我開的一門中阿含經比較研究的課中(http://www.buddhismus
kunde.uni-hamburg.de/fileadmin/pdf/analayo/lectures2013.htm ),就探討過這則問題
。這課的內容有提供線上下載,在Lecture 3(01:13:50開始)及 Lecture 4 中提到的。加
上線上參與者,今年這課有47國來的450位學生。(不過下學期是另外主題的課了,而不是
四阿含或五尼柯耶的課。)

===================================================================

David:
會談後記

《中阿含經》第卷十七第72經中,阿那律尊者定力增進後,見到光明,但光明又退失了,而
向佛陀請教。

佛陀曾說他在未成佛前也作過這樣的練習,找出為何光明退失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疑」,因為以前沒見過光明,而懷疑那光明是真有其事嗎?對修法起了疑心
,而退失光明。

排除了疑心後,光明又起,但又退失了,於是佛陀再一項項的檢查,一項項解決自己在禪定
時的以下缺失:無念、身病想、睡眠、太精勤、太懈怠、恐怖、喜悅、高心,生若干想,不
觀色心患。

缺失都解決了,光明就穩定了,然後以光明為所緣,向初禪、二禪……穩定的修習。

細節不表,請逕自參見原經文:http://buddhaspace.org/....../agama2:%E4%B8%AD%E9%9
8......

《阿含經》只有少數幾經提到運用「禪相」(巴利文 nimitta)來修定,除了本經外,還有
卷二十第81經、卷二十四第98經中「身念住」的光明: 《中阿含經》卷二十四〈4 因品〉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憶所念,如前後亦然,如後前
亦然,如晝夜亦然,如夜晝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顛倒,心無有纏,修光
明心,心終不為闇之所覆。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
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CBETA, T01, no. 26, p. 583, a21-28)

巴利文 nimitta,英文的定義為: mark, sign; image; target, object; cause, conditi
on. 一般翻譯為「相」,例如「徵相」,在禪坐時見到的相則譯為「禪相」。

「禪相」是在南傳的修定法門中很普遍的一個方便,例如打坐練習定力到一個程度後,出現
了光明,接下來可以這光明為所緣來修定。這光明並不是聖境,只是想陰的一種呈現,因為
可以很穩定,而可作所緣修定用。在南傳的不同派別中,對這個方法有很多的發揚,而北傳
的觀想法或是真言法也有很多相通的方法,例如《觀無量壽佛經》的日輪觀,或是《楞嚴經
》提到「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
想以為其本」。

以下經文所說的「所相、所標」,應該也是 nimitta: 《中阿含經》卷46〈3 心品〉:「
若有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
遊。……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
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厭相應念想無欲具。」(CBETA, T01, no. 26, p. 716-718
) 修無色定不是以光明為相,因此從以上經文也可知 nimitta 不一定是光明。

無著比丘在德國漢堡大學開的「原始佛典與定、慧的修習」課,實際內容則是《中阿含經》
、《中部尼柯耶》中關於定、慧修持的比較研究:http://www.buddhismuskunde.uni-hamb
urg.de/....../lectu...... 其中 Lecture 3 01:13:50 開始以及 Lecture 4 中有探討蠻
多《中阿含經》第72經中光明(禪相)的議題。

除了經文本身以外,無著比丘的課中有些討論值得參考,記錄如下,供有興趣但無法親自聽
的人參考:

* 從《阿含經》中只有很少的經文提到禪相,可合理推論禪相不是必要的,但對於有禪相的
人,可以利用禪相來加深定力。

* 從經中的原理來看,禪相甚至不一定是光明或是形色,也可以「喜」作禪相(因為初禪、
二禪有喜支),例如很多打坐的人不會生起光明,但會生起「喜」。只是對於禪修指導老師
來說,學生以「光明」為禪相比較容易指導,因為這是很容易描述的;學生以「喜」為禪相
就比較難指導,因為較難描述,要夠經驗的老師。 (David註:原來之前我訪談時問的「喜
心的觀照」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462876907155327/ 似乎就是這
種狀況。)

* 入定時是否能觀照?我們在台灣看到的翻譯的南傳論是認為不行,因為入定是「心一境性
」,不會「分心」,而要在出定時觀照。但在這課堂上顯然學者對此有各種不同的意見,台
灣聽到的翻譯是主流看法,但不代表巴利學者全部的看法。

無著比丘表示「三摩地」的特性並不單只是「心一境性」,還有其它的特性(他引用一部巴
利經但我沒記下),例如心念住、法念住時。

無著比丘個人的看法是(他有強調是個人看法):完全地投入禪支時,沒有辦法「觀照」;
而剛出禪支時,像是人先潛到水裡,然後把頭提到水面上,這時是可以「觀」的。這時算是
在水裡嗎?也算。算是在水上嗎?也算。這時可以觀照是合理的,只是文字解釋上的問題。

部份學者提出有巴利經描述佛弟子在入定時,也有提到觀照,無著比丘的看法是早期經典的
特性是不會非常嚴謹的釐清一些文字細節,而是「指月指」,因為那時的人照著做很快就會
了,看到月亮就不須要多說,不像後代論師講究文字細節。

* nimitta 是「相」的意思(用在禪定當中出現的徵相才稱作禪相),很多經典強調「不能
執著相」,原文就是不能執著 nimitta。涅槃則是 a-nimitta,無相的。另外還有「無相三
昧」等,其中的「相」就是 nimitta。

* Lecture 3 41:30~42:30 時段,課堂討論提到一點很有趣的:依據《尼柯耶》許多經中的
記載,人死亡、捨報的時候,如果在生時有修習佛法,是極有可能昇進、獲得佛法上的突破
的時機。(不過尼柯耶中似乎沒有將此原理作太多說明?北傳這方面則著墨很多。)

一些筆記提供給對「禪相」這主題在尼柯耶中經載有興趣的同學的參考。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