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結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TACHIBANA.bbs@csie.nctu.edu.tw (五丈大元帥武南公狼刃(男性版)), 信區: history
標  題: 諸葛亮的用人談14:小結
發信站: 交大資工鳳凰城資訊站 (Sun Jul  5 04:34:06 1998)
轉信站: Lion!ccnews.nsysu!news.civil.ncku!news.csie.nctu!phoenix
來  源: ind.ntou.edu.tw

※ 引述《kchin@glink.net.hk (暴 民 )》之原文:
 以上三人在劉備年代,都位極人臣,為什麼在諸葛掌政時,都不被
 重用,他們在能力上都勝於丞相府的晚輩,為什麼都先失權而後失
 官?

※ 引述《Augustu (天地四方任我遊)》之原文:
 說得太誇張了,不太知暴民兄的「位極人臣」的標準是什麼。而且
 他們本身不重用,有他們自身的原因。不能把事,都推給別人。

※ 引述《kchin@glink.net.hk (暴 民 )》之原文:
 當然不排除這個可能,但應非是主因。

 也需要注意的是諸葛亮有可能是在尋找籍口來對付廖立,作為長水
 校尉的廖立,竟然還有丞相府的人員到訪。

 不難發現有幾個共通點是彭羕事有馬超,廖立事有李邵與蔣琬,楊
 儀事有費禕。

 楊儀當然不是諸葛亮希望打擊的對象,但好像費禕、李邵與蔣琬的
 到訪可能並非無因。

※ 引述《derhow.bbs@bbs.nia.edu.tw (浩浩)》之原文:
 1.劉備本來就是外來政權,在晉爵封官上自然就是以自己班底為優
  先,任哪一個政權都一樣。

 2.諸葛亮是接劉備的攤子,在任官這問題上必然得考量當時已形成
  的政治現實,不可能憑高興就把小官任為大官,大官無故貶為小
  官。

  就像之前有網友問道:「姜維那麼棒,為什麼不明令直接讓姜維
  繼承北伐事業,而要讓魏延等人在那邊搶呢?」

  這就是罔顧當時政治形勢的幻想。

 3.廖立未必有才,這是其一。 看陳壽說廖立「自以為」才名宜為
  諸葛亮之貳,可見陳壽也並不認為廖立有什麼本事。

  說他未滿三十能當上長沙太守,不能證明什麼,魏延不也靠一張
  嘴讓劉備把鎮遠將軍和漢中太守的位置給他嗎?

  當時有虛名的也不少,看他對蔣琬說的那番話也不見得高明到哪
  邊去,多是「事後諸葛亮」的浮誇之辭。

  他好發長詞,批東罵西的,是自取禍事。

  把他從阿斗身邊調去當長水校尉不能當做「諸葛亮看不爽他」、
  「諸葛想攬權」的充份根據。

  他未必是諸葛亮進讒言調走的,也有可能劉禪很討厭這樣的人在
  身邊,所以「外放」出去;每天聽他罵盡大臣大概聽了也難受。

 4.諸葛亮用人

 「丞相亮領益州牧,選迎皆妙簡舊德……」     《杜微傳》

 (還有很多, 我懶得寫了……)

 5.彭羕像是孟達那一種人。外表看起來很像一回事,內心卻不是那
  麼「志慮忠純」的那一型。曹丕很欣賞孟達(儀表談吐),就像
  彭羕給人的外表印象一樣。

  他態度詰傲,所以處處惹禍,之前就被劉璋抓來剃頭。和故識龐
  統見面,顯得也是很自大的樣子。在劉備手下做事,雖有成效,
  但馬上就趾高氣昂不可一世,看起來這方面性格,有和魏延有點
  像。

  對於這樣的人,諸葛亮怎會不注意他?而且劉備也沒驟信諸葛亮
  的看法,自己觀察彭羕的行事,於是認清他的真相,就貶他官。

  他對馬超講那些話,更是有點離譜。除非陳壽故意要誣彭羕,不
  然他那番話,任誰聽了都會覺得彭羕有不臣之心。

  後來寫給諸葛亮的書信,頗有扭曲事實為己辯護的味道,但仍不
  為劉備接受,竟被誅死。

  蜀中人士也不覺得他值得同情,所以沒有像崔琰那樣引起大家的
  叫屈。

  他是有才無德的那種人,好發狂言的下場沒人幫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到凌晨兩點半,寫不下去了……

※ 引述《kchin@glink.net.hk (暴 民 )》之原文:
 強化諸葛亮的重品德可能是作為與曹操的強烈對比,《蜀志》的手
 法正是如此,可能是故土的情意結。至少我們看到的楊儀應不符合
 這個標準。

※ 引述《Augustu (天地四方任我遊)》之原文:
 在歷史解析中,最忌諱以「一面之詞」,去臧丕人物,這樣易「失
 之於偏」。暴民兄有些忽略的,是歷史現象的呈現背後,有著極複
 雜的關係,不把和此事的關連搞清,就發議論,讓人看來,主觀意
 識太強,就成為是「因討厭而批評」,失去了參考價值。

 人物的解釋,本就在史學中,是極複雜的問題。其實,歸結到自己
 如何看待「歷史人物」。任何的解釋,都受其時代背景的限制,而
 且,真要看清,還必須做一件事,就是熟讀儒家經典,以儒家的觀
 念,來看歷史。因為中國古代,是以儒家思想去看事,因此,在評
 估人物時,是應以「其時代」思想去看,而不是以「現代」思想。

 其實浩浩兄說得有理,有無學歷史,由史料的判讀,可以看出,這
 也就是為何歷史系學生,要修一連串的史學方法,就是要培養成對
 史料的判斷。這也是正科生與非正科之差別。

 我想,這個問題,要從儒家根本,帝師觀念去探討了。這牽涉到問
 題太多,也太複雜,不是研究思想的我能瞭解。我僅以《論語》: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及「察其所由,觀其所安,人焉廋哉」
 的思考,來代表我的看法。當一個人對某些人,己有設定立場時,
 再怎樣他都能挑錯。反正該替辯護的,我也說了,信不信,就看個
 人,勉強不得的。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