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Eater.bbs@aidebbs.edu.tw (長鋏歸來乎), 信區: history 標 題: [轉貼] 蓋世英雄還是千古罪人 - 原載《讀書》(3) 發信站: 臺灣學術網路 BBS 實驗站 (Fri Jul 3 03:43:02 1998) 轉信站: Lion!ccnews.nsysu!news.civil.ncku!news.csie.nctu!aide_board 來 源: moes1.me.ncku.edu.tw 應該指出,與其他遊牧民族一樣,鮮卑拓跋部曾經相當落後、保守,對文明格格不 入, 並沒有什麼適宜改革的“國情” 。公元二七七年,首領力微(始祖)之子沙漠汗 (文帝)在晉朝當質子多年後返回,他當著諸部大人(酋長)的面用彈子打下了飛鳥, 這引起了大人們的恐慌,因為當時的“國俗”還沒有用弓發射彈子的方法。他們認為: “太子的服飾神態已與南方漢人一樣,又學了這樣少見的奇術,如果讓他繼承國統,就 會改變舊俗,我們一定會不得志,不如選留在國內本分淳樸的人。”於是一起向力微建 議,將他殺害。直到太平真君十一年(四五○年)殺漢族大臣崔浩,主要罪行也是他所 作《國記》 將拓跋鮮卑早期的歷史原原本本寫了出來, 並且刻石立在通衢大道上,是 “暴揚國惡”。 孝文帝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覺、積極、主動的。當時北魏的國勢 如日中天,在北方的統治已經穩定,並且已得到漢族官僚世族和士人的認同,並沒有面 臨其他民族或勢力的挑戰,更沒有到達不改革就得覆滅的地步。他當然受到了嫡祖母馮 太後的影響,而且在太和十四年(四九○年)馮太後死後他在親政,此前的一些重大措 施,如制定新律,官員實行俸祿,施行均田制、三長制等都是在馮太後執政時完成的但 決定性的漢化政策還是由他制定並推行成功的。孝文帝的改革信念是基於他對漢文化優 越性的認識和對鮮卑長遠利益的關注,這充分表現在他對陸【睿又】的談話中: 北人每言:“北俗質魯,何由知書!”朕聞之,深用憮然!今知書者甚眾,豈 皆聖人!顧學與不學耳。朕修百官,興禮樂,其志固欲移風易俗。朕為天子,何必 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孫漸染美俗,聞見廣博;若永居恆北,復值不好文之主,不免 面牆耳。(《資治通鑒》卷一三九) 在孝文帝之前,十六國的君主中也不乏漢化程度很深者,如漢的劉聰、劉曜,前燕 的慕容【廣鬼】、慕容【皇光】,前秦的苻堅,後燕的慕容垂等,他們本人都有很高的 漢文化素養,但都沒有能夠解開本民族的情結,打破民族間的界線,不得不實行民族之 間、文化之間的雙重標準。相比之下,孝文帝的高明之處是不言而喻的。正因為如此, 孝文帝盡管犧牲了自己兒子,不得不殺了一批企圖叛亂的宗室重臣,但付出的代價並不 是很大,他的改革取得了影響深遠的成功。 孝文帝遷都、漢化的直接結果,是百余萬包括鮮卑和北方各族在內的移民遷入洛陽 和中原,使洛陽再次成為北方以至整個亞洲文化中心,使以漢族文化為主體並吸收了鮮 卑各族的北方文化遠遠超越了南方的漢族文化,也為以後形成和發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 基礎。可以這樣說,在融入漢文化的同時,鮮卑文化的精華成了漢文化的一部分。鮮卑 文化主動漢化的結果,卻在一定程度上使漢文化鮮卑化或胡化了。 正因為如此,洛陽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洛陽伽藍記》中 傳神的描述和今天還能看到的龍門石窟的輝煌藝術,就足以証明這一點。即使在當時, 南方的有識之士已經承認,洛陽的文明程度已經凌駕於南朝的首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之上。永安二年(五二九年),樑武帝派陳慶之護送元顥歸洛陽,失敗後隻身逃歸南方。 當時北魏國力大衰,洛陽經歷河陰之變後也遠非全盛時可比,但陳慶之回國後卻說了一 段發人深省的話: 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 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所謂帝京翼翼, 四方之則。始如登泰山卑培【土婁】,涉江海者小湘、沅。北人安可不重?(《洛 陽伽藍記》卷二《城東》) 從唐朝初年開始,拓跋鮮卑建立的魏國被正式承認為中國的正統之一,與繼承了晉 朝法統的南朝享有同等地位,官方編纂的歷史就有《北史》和《南史》兩種,從此有了 “南北朝”的名稱。一個非華夏(漢)族建立的政權能被華夏(漢)族承認為正統所在, 是前所未有的奇跡。此前建立十六國(實際不止)的匈奴、鮮卑、羯、氐、羌諸族,被 逃離中原的東晉稱謂“亂華”的“五胡”,在唐初官修的《晉書》中,他們的君主還沒 有資格享受“本紀”的待遇,隻能專門另立一種“載記”。 鮮卑族本身也是改革的受益者。元氏家族,盡管經歷了爾朱榮之亂,東、西魏分裂, 北齊、北周取代東、西魏等屢次內亂、戰禍和天災,但依然子孫繁衍,名人輩出,特別 是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幾位傑出人物。在唐朝,見記載的就有神童元希聲,北門學士 元萬頃,名士元德秀、元集虛,學者元行沖等,特別是著名詩人元結、元稹,元稹與白 居易齊名而並稱“元白”。金代末年,還出了大詩人元好問。 至於其他鮮卑族的後裔,或含有鮮卑血統的“漢人”就更不勝枚舉,有興趣的話不 妨翻翻姚薇元的《北朝胡姓考》。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明顯屬於鮮卑、匈奴等 族後裔的,就有劉氏、竇氏、高氏、房氏、宇文氏、長孫氏、李氏、於氏、閻氏、豆盧 氏、源氏、渾氏、元氏、獨孤氏、安氏等十多支。就連唐朝皇室李氏,也並不是純粹的 漢族血統,至於其他王侯將相以至士農工商中帶有胡人血統的人,盡管我們永遠無法作 出定量分析,但毫無疑問是相當多的。 經過孝文帝的主動融合和以後的發展,鮮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最終成為漢族的 一部分。正由於鮮卑等民族的不斷加入,才為漢民族不斷注入了新鮮血液,也使漢民族 的人口數量日益增加。今天漢族能成為中國的主體民族和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離不 開鮮卑等民族的貢獻。而鮮卑族本身,盡管因此而不再作為一個單一民族而存在,但在 另一個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中華民族固然應該紀念華夏族的祖先,但也應該紀念 包括鮮卑族的先人在內的列祖列宗,不要忘記像孝文帝元宏那樣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壯 大作出過巨大貢獻的蓋世英雄。 -- 長鋏歸來乎 食無魚 長鋏歸來乎 出無車 長鋏歸來乎 無以為家 嗚呼! 誰人客我?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