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與作法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Vanessa.bbs@bbs.cis.nctu.edu.tw (西風), 信區: education
標  題: 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與作法《轉載自 教育資料與研究》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Tue Jul  1 16:35:31 1997)
轉信站: niabbs!news.nia!netnews.ntu!news.mcu!news.cs.nthu!news.cis.nctu!cis_nct
Origin: cc.ntnu.edu.tw

                           林振春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教授

壹、前言
  台北市教育局布市長社區主義、市民參與的政策之下,大幅改組各級學校家
長會,並要求學校大量引進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學工作,一時之間,各學校校長
要求各級主管和各班導師提出「利用」家長力量「辦學」的良方妙計,使得學校
教師們忙得焦頭爛額,不知如何著手;另一方面則可見到甚多家長對這突如其來
的「任務」搞得手足無措,四處向專家學者請教,不知如何是好。

  筆者有鑑於社區時代的來臨,現代人應多瞭解與參與社區事務,故極力主張
學校應該社區化,將社區當作學校教育的範圍而不要只局限在學校內;也大力鼓
吹社區民眾參與學校的教學,不要將教育的責任完全推給學校,因此對於「學校
社區化」的主張,大加闡揚,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在民國八十四年即出刊「學
校社區化」一書,以擴大影響。

  目前從學校的觀點來看,其關心的事莫過於如何利用社區(家長)的資源,
一方面有利學校辦學,另方面符合上級長官的要求;對於家長來說,其關心點莫
過於如何達成學校老師的期望,使得自己的子女能夠贏得老師的喜愛,鮮少有社
區集體行動的意識。因此可以說這仍是學校一方獨大的局面,學校有必要先給予
社區民眾成長茁壯的機會,讓家長會在學校有固定的場所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的
工作便是教育訓練社區民眾,使他們懂得且樂於參與家長會或學校教育促進會。

  本文討論則從學校與社區結合的模式開始,並將重點放在學校如何將社區視
為可運用的資源,強調應避免耗盡社區資源以促使學校擔負起教育社區的責任。

貳、學校與社區結合的模式
一、將對方視為可運用的資源
  1.確定學校發展目標。
  2.設計可達成目標之方案或活動。
  3.社區可用資源之分類與建檔。
  4.開發方案所需的社區資源。
  5.運用社區資源以達成方案目標。

二、將對方視為共同工作的夥伴
  1.建立雙方聯繫與溝通的管道。
  2.確認學校與社區共同關注的問題。
  3.共同籌組解決問題的委員會或工作小組,進行方案研擬。
  4.結合雙方人員分工或合作進行問題解決。
  5.方案實施時,彼此配合,共享資源。

三、將對方視為服務的對象
  1.瞭解社區民眾的需求與問題。
  2.評估社區所具有滿足需求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資源。
  3.與社區民眾共同研討可行的解決方案。
  4.結合學校與社區資源,執解決方案。
  5.評鑑實施成效,瞭解是否滿足社區需求或解決問題。

參、引導社區居民參與學校經營
  從學校的立場來看,引導社區民眾參與學校經營的作法可以分成下列數種:
 一、成立家長交通導護,讓家長取代學生成為上下學交通維護的主要人力。
 二、請家長領養校園花木以綠化校園。
 三、學校成立環保小尖兵,請家長將家中資源垃圾交學生帶到校園統籌販賣。
 四、邀請家長共同維修學校各項設備。
 五、學校辦理各項遊藝活動時請家長當出資主力。
 六、學校辦理各項休閒體育活動時,讓親子共同參加。
 七、學校辦理各項活動規畫草案請家長提供意見或共同規畫。
 八、學校組織各種學生社團,邀請家長擔任指導老師。
 九、學校規畫家長參與課堂教學,輔導課業落後的學生。
 十、學校規畫鄉土教學課程,請家長負責教學的實施。

肆、學校用以增強社區能力的作法:
  上述十種作法皆可看作是學校將家長當作是一種資源在利用,與前述所談學
校與社區三種不同的結合模式來看,目前的作法的確有相當大的偏差,學校仍然
未曾認真思考將辦學的範圍擴張到校園外的社區,只想到利用社區資源來幫自己
辦學。如果能夠一方面將社區當作服務的對象,一方面引導社區民眾參與學校教
務,將使得社區更為茁壯,則社區所能提供的資源將更為龐大。因此學校可以採
取下列作法來增強社區的能力:

 一、將校園內的運動場、圖書館、教室等設施出借給社區內的團體,要求這些
團體一定要有負責人,並且簽訂出借契約,明訂使用規則與違規處罰條款。
 二、有計畫的在校園或社區內辦理社區居民需求殷切的教育活動。
 三、在社區內籌組教育事務論壇,引導社區民眾公開討論教育興革議題,以作
為學校辦學方向的參考。
 四、引導學校師生主動關心社區問題,以科學態度加以調查研究並提出解決建
議,然後邀請社區民眾集會的場合加以發表,以逐步走向互為工作伙伴的階段。
 五、學校的書店、餐廳、合作社、等開放給社區民眾經營。
 六、學校的輔導室和醫務室開放給社區民眾使用。
 七、學校與社區民眾共同規畫辦理「社區總體營造」等社區重建工作。

伍、結語
  社區教育的推動不必一定要以學校為主體才能成功,但是學校作為社區中最
具有教育專業地位的一員,的確不應該在社區教育的職責中缺席,在李總統大力
提倡生命共同體與社區意識的此時,社區主義被大家高唱入雲的現代社會,社區
民眾正等待有人來教導他們進入社區時代,過社區社會的生活,學校的主導份子
實在不應該以利用社區資源的方式來強取橫奪,以免資源耗竭;而是應該採取互
助合作的三種模式,相互學習成長,尤其是學校,更應該幫助社區民眾成長,才
能真正達成教育改革的理想。

參考書目:
林振春(民84):家長參與學校教學與社區教育。社教雙月刊,69,頁42-43。
林振春(民84):學校推動社區家庭教育的理論與實務。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
會主編:學校社區化。台北市:師大書苑。頁197-209。
黃鴻文(民84):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
社區化。台北市:師大書苑。頁127-135。
張德永(民84):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創造學校、社區雙贏的新時代。載
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台北市:師大書苑。頁165-196。
蔡瑞榮(民84):「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與作法。載於中華民國社區
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台北市:師大書苑。頁83-107。
--
                    在教育中,
                    我們需要的是遼闊的視野與樂觀的展望,
                    不僅要察覺生命的美與奧妙,
                    更要尊重每一個生命的獨特性!!


--
 * Origin: ★ 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 BBS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