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參與學習的理念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Vanessa.bbs@bbs.cis.nctu.edu.tw (西風), 信區: education
標  題: 社區參與學習的理念 《轉載自 教育資料與研究》
發信站: 交大資科_BBS (Tue Jul  1 16:33:31 1997)
轉信站: niabbs!news.nia!netnews.ntu!news.mcu!news.cs.nthu!news.cis.nctu!cis_nct
Origin: cc.ntnu.edu.tw

                             陳麗華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壹、緒言
  台灣的人民繼經濟奇蹟後,不久前又創造了一個舉世矚目的政治奇蹟:不懼
中共導彈的威脅,當家作主直選出第一位民選的總統。但是,這只是台灣邁向公
民社會(civic society)的一個小起步而已。因為,在民主社會裡,人民如果
空有投票權和納稅義務等民主表象,卻不具備去負責、參與和影響公共事務的公
民意識,只等待偉大人物(或老大哥)指引方向,這種民主體制是無根的,人民
是無奈和無力的。台灣的民主能否繼續茁壯,關鍵在於能否建立以公民意識為核
心的公民社會。公民社會的精神,在於講「權利」,也講「義務」,在於積極而
自主。人民以個人、團體和各種獨立自主的社團、組織、專業協會的形式,積極
參與公共事務,監督並制衡政治勢利。因應這個需要,學校教育目的必須涵蓋新
的視野,培養具有被啟蒙特質的公民--知道如何參與且願意參與民主社會生活
的個人。此處的「參與」富有積極的意義,遠超乎消極的「適應」概念,是指願
意關心、承擔、負責、發揮影響,以及做積極的改變。

  目前國小的教育目的是否具備這樣的視野?八十五學年度即將實施的國小課
程標準的總綱承續民國六十八年公布的國民教育法,揭櫫了國小的教育目的:「
國民小學教育,以生活教育和品德教育為中心,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均
衡發展之活潑兒童與健全國民為目的。」在這個教育目的中,國小學生的角色定
位是「兒童」和「國民」。「國民」是未滿二十歲,不具公民權的人,以及需要
法定的監護人代為主張的人:「兒童」則隱含著是未成熟、需要保護、無獨立行
為能力,以及尚不能對社會事務提出主張的人。因此,從這個定位出發,在為實
現國小教育目的所規定的七項教育目標裡,只看到培養兒童「適應」社會變遷的
基本知能,未見發展兒童積極的「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至於現在就讀國小的
「國民」將來長大變成「公民」,要如何本著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參與民主社會生
活所需要的公民知能,也就不在國小教育目標裡了。

  即便是以公民教育為重要核心的社會科,其四條總目標中,也只提到培養兒
童奠定「適應」民主社會生活的基礎。

  從上面的分析可見,國小教育目標仍然側重「適應觀」,帶有「社會控制」
的色彩,同時也揭露了一個常見的教育迷思:就是在「國民」階段,只要培養「
適應」能力,而「參與」社會生活是「公民」階段的事。令人憂心的是,若依據
這個迷思來規劃的教育,只教今日的「國民」去「適應」,明白他們長大成「公
民」,是不是自然而然就知道如何「參與」民主社會的生活了?
  知道如何影響公共事務和「參與」社會生活,是經由不斷試驗而習得的能力
,絕非個人長大後突然開竅或頓悟而來。因此,即使是在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更
應該提供學生社區參與學習(community par-ticipation learning)的機會,
讓學生在周遭真實世界中試驗和探索,以粹練其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能,為公民社
會的到來鋪路。

貳、社區參與學習的意義
  「社區參與學習」一詞所涵蓋的概念正說明了它的理論根源和意義。「學習
」所彰顯的是試驗的(experiential)和發展的(deve1op-mental)學習理論;
「社區」是指把周遭的社區當作活生生的學習和社會行動的學習情境;「參與」
反映出參與公共生活的必要性。總的來說,社區參與學習就是指,提供機會讓學
生在社區的真實情境中試驗、類化和運用在教室中習得的課業知識,以增進學生
在心理、社會、智識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發展。
  茲參考杜威(John Dewey)的試驗主義(experimentalism)、柯博(Ko1b,
 1984)的試驗性學習的循環模式,以及皮亞傑(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
,試提試驗性學習的螺旋發展模式(參見圖一),來說明社區參與學習的理論基
礎。
  社區參與學習是一個不斷試驗和發展的過程,包含四個學習階段:
  1.具體經驗:接觸社區真實世界中的立即、具體事件,形成情意的或感官的
經驗。例如,引導學生經驗到社區中的環境污染、古蹟維護、流浪狗擾人或族群
關係緊張等問題。
  2.反省性觀察:對此具體經驗的反省、詮釋,以及和自己舊經驗比較。
  3.抽象概念化:以更寬廣的觀點或一般性理論,將特定的經驗概念化。
  4.主動試驗:運用新的洞察或概念來進行問題解決並做決定,以產生新的具
體經驗,並重新展開嶄新層次的試驗性學習。

  社區參與學習是一種公民教育,也是一種社區意識教育。透過和社區問題或
爭議議題有關的知識的學習,學生展開各種試驗、探索、價值澄清、問題解決和
做決定的學習過程,從而凝聚社區共同意識,採取適合其經驗和年齡的參與行動
。
  在社區參與學習的螺旋式過程中,「學校」的範圍已突破校園圍牆的限制,
學生、教職員、家長和來自社區的資源人士形成一個「學習社區」(1earning
community),學生在其中從事的任何試驗和探索,都獲得充分的鼓勵和支持,
其心理、社會、智識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也因而不斷地成長和發展。茲分述於後
:
一、心理發展方面
  從發展心理學和人文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各種社區參與學習方案,小至認養
公園裡的一棵老樹、定期探望老人院的老人,大到針對社區裡古蹟保存和社區發
展的爭議做探討,從而採取參與行動等,都可提供學生發展自尊和自主的經驗。
  透過在真實世界中試驗和探索的學習經驗,學生接觸到更寬廣的社會現實,
獲得被激勵、挑戰和向外開展的機會,且在反省的引導下更能敏銳地察覺和了解
自己的經驗。社區參與學習方案因而對青少年學生認同形成的關鍵期,大有助益
。
二、社會性發展方面
  根據研究顯示,過度強調學生和同儕在一起,將限制學生和社會中較年幼或
年長的社會成員互動的機會,可能會對學生的心理成長產生負面影響(Shapiro,
 1990)。而學習若只孤絕於校內,將限制學生同理心、社會責任和公民資質的
窗峱展。社區參與學習方案讓學生在社區中擔任主動而活躍的角色,可消弭民主
社會中常見的冷漠和疏離,增進政治效能感;此外,也讓學生有機會和同儕以外
的團體和個人直接接觸,可培養其溝通的能力,增進其經由參與來了解和欣賞社
會,並體認到即使是學生對社會也能有積極的貢獻。這些社會性發展的經驗有助
於學生由青少年期過度到成年期。

三、智識發展方面
  社區參與學習方案提供機會讓學生試驗、類化和運用在教室內習得的課業知
識。這些學習經驗可進一步激發學生在觀察、反省和類化自己的經驗時,能運用
和發展自己的研究和溝通技巧;此外,學生在社區裡從事的各種探究和服務工作
,也是發展其批判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絕佳途徑。

四、培養社會責任感方面
  社區參與學習方案提供各類本土化、社區化的探究或服務活動,讓學生重新
關心和認識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的社區,可凝聚出社區的共同意識,而願意盡社
區一份子的任,服務需要幫助的人或推動社區的各種改善計畫。這種由社區居民
積極、自主、自治等特徵,所構築的社區共同意識,基本上是社區主義的實踐,
也是公民社會的表徵之一。

參、社區參與學習方案舉隅
  社區參與學習方案可包括三部份學習計畫:社區學習、社區探究和社區行動
。以下簡單介紹其內涵並各舉二例。
一、社區學習計畫
  以文獻資料和完成各種學習單的方式,提供學生從社區史、地理、行政機關
和運作、經濟、文化、時事和爭議議題等領域,學習一些和社區有關的知識。並
讓學生了解這些知識對個人盡公民責任、參與公共事務的用處。
  其作法舉例如下:
  ◎針對社區的時事或爭議議題剪報,分辨報紙的訊息哪些是「事實」,哪些
是屬於個人「意見」。討論報紙中的訊息主要來源的可靠性。比較不同報紙和電
視台對於相同事件或議題的處理重點和方式。
  ◎邀請家長或社區資源人士到班上就其專長進行演講或座談。例如,請國會
助理或律師講解立法的過程,以及公民所能採取的影響公共政策的行動;請國家
公園管理員解說污染對野生動物的影響;請社區的文化中心人員解說文化中心的
功能和活動;請從事新聞工作的家長介紹新聞的呈現方式和可能的偏見。

二、社區探究計畫
  讓學生從學習社區歷史、地理、行政機關和運作、經濟、文化、時事和爭議
議題等領域中,選取一個感興趣的主題,深入研究,以發展其研究問題的能力。
學生學到的研究能力,包括使用圖書館和其他社區資源、訪問和做記錄、整理分
析資料、和別人分享研究成果等能力。這些研究能力是一個積極的公民擴展知識
和做周全決定的基礎。
  作法舉例如下:
  ◎學生分組寫一篇和社區裡的廟宇有關的研究報告,討論該廟宇在過去和現
在對居民的習俗和生活有哪些不同的影響。
  ◎學生研究社區的今普和變化,包括訪問社區的資深公民、蒐集他們年輕時
的照片,訪問社區的行政單位、蒐集他們對社區發展的規劃。最後學生也提出他
們自己對社區未來發展的期望,並反映給社區行政單位知道。

三、社區行動計畫
  社區行動計畫主要是要讓學生了解做一個主動積極的公民有多重要,並知道
有效率的公民針對公共議題能採取的各種行動。同時讓學生知道公民可以改變事
情,使事情變得更好,以及青少年學生也可以參與公共事務,並作出相當的貢獻
。
  社區行動計畫進行方式本質上就是一種問題解決和做決定的過程,首先讓學
生針對某項社區議題研究的結果,評估各種解決方案對學生自己和對他人的可能
影響,其次澄清他們自己的價值觀並做選擇,最後將立場或決定公開,並採取改
善的行動。
  其作法舉例如下:
  ◎全班學生每隔一個月到老人院探望老人、和他們聊天、唸報紙給他們聽、
表演歌唱給他們聽。平日則為老人募集書刊、衣物、日常用品,並寫卡片給他們
。學期末寫一篇「我和老人相處的樂趣」,鼓勵學校其他班學生加入探望老人的
行列。
  ◎社區裡各方人士為一條老街拆除或保留,多年來相持不下。全班學生著手
蒐集和閱讀資料,請古蹟保護協會、老街居民市政府主管單位表達各種意見,並
親自到老街巡禮一番,最後學生對老街的存廢進行辯論,辯論雙方就己方立場製
作和展示海報和剪貼簿,供其他班級學生參觀。

肆、結語
  民主社會的基礎,在於互相制衡的四大支柱--行政、立法、司法和人民的
力量(NCSS, 1994)。公民意識充分醒覺、公民力量充分展現的社會,就是「公
民社會」。在公民社會中,人民透過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監督和制衡政治勢力,
來消除對政治的冷感和對社會的無力感,建立身為社區一份子的公民效能感。
  公民意識的喚起,不能等到學生長大成公民;公民力量如何展現,更需要從
小學起。作者衷心期盼:學校教育工作者能革除保守怕事的心態,以嶄新的視野
,為台灣社會培育知道如何參與社會生活的國民。可以利用社會課、團體活動或
班會課,配和學生的年級、經驗,循序規劃不同性質的「社區參與學習」計畫,
讓學生從實際參與中去經驗和歷練愛社區、愛鄉土的情懷和能力。
  透過「參與」展現人民的力量,從周遭社區改造起,台灣的未來才更有希望
!
參考書目
周慧菁、蘇育琪、何琦瑜(1995)參與萌芽新希望:台灣內在革命。天下雜誌,
1995年,11月號,頁24-50。
Banks, J.A. & Clegg, Jr., A.A.(1990).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the
social studies: Inquiry, valuing, and decision-making. (4th ed.). NY:
Longman.
Kolb, D.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NCSS (1994).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 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Shapiro, S.J.(1990). Community service-learning: A vital contribution
to educationalreform. Master thesis for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UMI ordernumber 1340232.
--
                    在教育中,
                    我們需要的是遼闊的視野與樂觀的展望,
                    不僅要察覺生命的美與奧妙,
                    更要尊重每一個生命的獨特性!!


--
 * Origin: ★ 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 BBS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