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感情與建築--宗教建築消失了嗎?(910708)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中國時報   人間咖啡館   910708

宗教、感情與建築---宗教建築消失了嗎?

☉漢寶德 

  最原始的宗教感情是敬畏,對超自然的力量的不可抗拒性,對自己的命運的不可
預期性,使人類自原始時代到今天,都不免對神祇生敬畏之情。

 這種感情所促生的建築空間是黑暗的,隱蔽的,洞穴一樣的空間。

 最近因某種原因做了幾次有關宗教建築與藝術的演講,使我找回了對宗教建築久
已失去的興趣。我感到社會大眾對建築有一股熱誠,對建築中特別有藝術內涵的宗
教建築更有特殊的興味。這使我決定在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展示中增添建築的部份。

 我告訴年輕朋友們,宗教建築的產生自然有各種因素,但是最基本的要素在宗教
感情。不同的文化產生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宗教,對人與神的關係有不同的闡釋,
因此促使人與神間產生不同的感情關係。

 最原始的宗教感情是敬畏,對超自然的力量的不可抗拒性,對自己的命運的不可
預期性,使人類自原始時代到今天,都不免對神祇生敬畏之情,敬畏神是發自於內
心的恐懼感。這種原始的感情會使人類的內心感到自己微不足道,必須依賴神力的
維護才能生存於世上,才不會陷於不幸之中。他要怎麼做才能得到神的護佑呢?必
須承認自己的罪惡,要求神祇的赦免。並且要痛苦的祈求,才能得到憐憫。

 這種感情所促生的建築空間是黑暗的,隱蔽的,洞穴一樣的空間,這是一種自我
懲處的空間。那些苦修的教士,自我放逐於原野或洞穴中,就是基於這樣的感情。
事實上很多早期的宗教活動就是在洞穴一樣的空間中進行的。佛教與基督教的早期
都是如此。我國為什麼有敦煌石窟等石窟寺?就是這種精神的延伸。

 事實上,凡是宗教感情濃厚的宗教,其殿堂都是洞窟取向的。基督教自羅馬帝國
之後到十一世紀那段黑暗時代,表現在宗教建築上就是黑暗的。可以想像修道院裡
黑暗的如洞穴般的小房間裡,一絲陽光自小窗射入,照射在匍匐在地的祈禱者身上
,教堂也是黑暗而又冰冷的。即使在黑暗的西歐之外,宗教空間也以不同的方式表
達出黑暗與虔誠的感覺。以印度教與南傳佛教的崇拜空間為例;他們的寺廟都是一
些人造的山洞。他們也許有不同禮拜方式,可是進入黑暗與狹窄的空間是進入了神
聖的領域;這幾乎不是我們今天所能理解的。

 在基督教世界裡,比較接近原始宗教情緒的東正教,直到近代仍然保持了黑暗洞
穴的空間感覺。他們的教堂在外表看是一叢美麗的洋,可是內部卻是黑暗的龐大空
間,四壁與天花板都布滿了宗教故事的彩畫,使空間的神祕感大為增加。因此西歐
的基督教向來視東正教為落伍的文化因子,但是在西歐,及宗教革命後的巴洛克時
代,德國與西班牙的宗教感情也恢復到原始虔誠,其建築雖極為華麗,但其空間卻
非常陰暗,四周為宗教故事畫所籠罩,直到今天,類似的宗教空間仍是隨處可見的。

 如果我們把這種原始的宗教感情與古希臘時代的酒神比較,另一種開明的宗教感
情就可以用太陽神來說明了。

 酒神是沉溺的、浪漫的、感情用事的。太陽神則是開朗的、理智的、頭腦清醒的
。前者的情緒是悲哀與痛苦,後者的情緒則是歡樂與興奮的。

 宗教的情緒怎會有這樣大的轉變呢?是因為人類的智慧使他對神的崇拜方式改變
了。他並不覺得那麼罪孽深重。他認為神的呈現就是大自然的現象,自然的秩序與
美感就是神的化身。因此自古希臘以來,就用美來頌揚神祇了。這就是古希臘建築
與雕刻的心靈背景。

 這種情緒發生在基督教是自中世紀末期的十三世紀後就開始了,西歐開始以華麗
、美觀,但明亮的大教堂來讚美、頌揚上帝,這時候,一位神的信仰者可以很驕傲
的揚起頭來,順著哥德大教堂的美麗的簇柱,看到美麗的拱頂,而感到神的偉大。
天主堂是神的化身,也是人類體悟到神的精神而為祂建造的,透過彩色玻璃照射過
來的陽光就是神的意旨。

 這種精神經過文藝復興的人文化,終於產生了宗教改革,把人類的理性與宗教的
感情相糅合。這時候,宗教不是靠恐懼而信仰的,而是靠讚美與理性。宗教的空間
明朗化了。教堂不只是從事禮拜儀式的地方,也是傳播神的道理的地方。教堂有教
室的性質,是聽道理的場所,因此光明來臨,宗教建築成為人間宗教活動空間。

 其實這種太陽神式的宗教空間雖一度在中國唐宋時期的佛教建築中出現。可是宋
代之後,宗教衰落,明朗的、豐美的感情逐漸消失,終至沈淪為以恐懼為基礎的民
間宗教信仰,宗教建築在明清之後,格局日漸收縮,在形式上雖沒有明顯的改變,
卻日趨陰暗,只要比較本省的傳統廟宇與日本奈良的古寺即可感到此一對比。

 宗教感情的民俗化後,並沒有回到原始的敬畏之念,而深自痛悔,因此產生一種
特別屬於中國的祈求之心。以祈福為念的感情很接近歐洲地中海國家後期的宗教信
仰,為市井小民現代生活心靈依賴,在中國沿海一帶,建築的規模縮小,香煙繚繞
,神像與建築在長年的煙薰之下,變成近似洞穴的黑暗的空間,不帶有懺悔的祈求
,對於世道民心無所補益,宗教就失去其清滌人心的作用,成為現實社會的人際關
係的縮影了。

 人類的心靈是很脆弱的,因對宗教信仰的需要而產生了藝術,卻自藝術中體會到
美感經驗,乃發展美的愉悅來事奉神,因此世界各宗教都建造了美不勝收的神的殿
堂,然而美感的追求,產生了理性,促生了探索的精神與懷疑主義的文化,逐漸失
去了宗教的原始感情,也就迷失了生命的方向,陷於迷惘之中。

 失去了敬畏之念後的人類,如果不是為求基本生存的行屍走肉,就是功名利祿的
追求者。宗教仍然存在,但感情消失了,精神渙散了,宗教建築也失去了生命力,
而名存實亡。在現代世界上,政治野心家可以利用小民們剩餘的恐懼之心,匯成一
股力量為其所用,宗教因此成為一種政治的工具。在知識落後的國家,此類政治的
現實是一直存在的。而西方國家如美國,則轉化宗教的敬畏之念為道德的力量,以
安定社會。在西洋的觀念中,文明是與宗教的心靈是息息相關的。誠然,把宗教信
仰轉化為行為規範是文明社會最重要的成就。

 到今天,宗教的原始感情仍然存在,但是這感情依附的宗教象徵解體了,經過懷
疑主義的洗禮,人類進入多元價值時代,由於宗教信仰自由得到政治力的保障,宗
教可以各種形式呈現,宗教似乎不再需要建築空間來詮釋,來維護了。新的宗教不
斷出現,更割斷了宗教與建築空間的關係,在傳統力量尚存在的社會中,宗教建築
以新的藝術形式試著重新詮釋現代信仰,大建築師都有興趣嘗試創造他們所不相信
的宗教的新象徵、保守主義者則回到過去,重現古代宗教建築的形式。也有一些自
傳統宗教演生出來的新宗教,改造了古代宗教建築為他們的新象徵。今天的宗教世
界已經成為商業之外的另一個市場,以千奇百怪的形態來吸引心靈飢渴的芸芸眾生。

 然而真正的宗教建築已經消失了。對於廿一世紀真正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們的宗
教是集會所,公園與廣場就是教堂,然而新時代的人類真有這種不再依賴空間象徵
之啟發,就可堅持信仰的意志力嗎?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