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時感的建築美學(910107)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中國時報   人間咖啡館   910107 

三少四壯集---暫時感的建築美學 

☉漢寶德專欄  

  不久前,遠東建築獎選出了二○○一年的首獎,是一個沒有封閉起來,
永遠也沒有完工的棚子。結果公布後,有些朋友開始憂慮,這是不是對建
築定義的挑戰。其實在決審的委員會中,並不是沒有委員想到這一點,但
是在「創新與突破」的大前提下,最後還是幾乎無異議的做了這樣的決定。

 這件事使我覺得「建築」的觀念確實在改變中。對於世上的芸芸眾生,
這也許不代表任何意義。不論在先進國家或發展中的國家,對大多數人而
言,最重要的問題仍然是尋求比較好的居住環境。可是對追逐時代精神的
建築界的朋友們,這個世界已經不是往日的世界了。

  建築的價值,在過去的人類歷史中,大多是建立在永恆感的追求上。
建築能感動我們雖有很多理由,最重要的還是超越時代的感覺。雅典的神
廟、羅馬的鬥獸場,甚至法國的天主堂,都予人以千古不磨的感受。因此
使用的材料是最耐久的石頭。石頭加工困難,運輸需要甚多的人力,建造 
的過程極為繁複。今天我們撫摸古建築上的石頭,就感受到古文化的生命
力,與個人生命的短暫與無常。

 這種價值的追求一直到二十世紀初新建築來臨時才改變。鋼鐵與水泥、
現代的建造技術大幅的降低了建築永恆感的價值,合用成為建築界最關心
的課題。有些藝術的觀念開始把輕快、飄浮當做建築的美感。鋼骨、玻璃
的建築領風騷於一時,幾乎成為現代建築的標誌。

 可是現代建築家的嘴裡歌頌著時代的精神,心裡卻仍懷著永恆感的渴望。
所以大多數的建築家喜歡使用比較接近石材的混凝土。到了上世紀中葉,
厚重的永恆感就回來了。革命家的精神消失,建築的傳統價值捲土重來。
七○年代以後的所謂「後現代」建築,實際上是懷鄉病的發作而已。人類
實在可憐,既無勇氣接受冷冰冰的科技時代,又無法回到過去,只好使用
一些勾起回憶的零件,聊以自慰。

 令人訝異的是,美國是創造新科技的國家,也是建築傳統最微弱的國家
,卻無法從心底裡接受一個新時代的建築。戰後的歐洲已經落後於美國,
卻能繼續維持新建築的革命精神,一直在尋求時代的象徵。最明顯的事實
是歐洲的前衛建築家不斷的在鋼骨玻璃的使用上做文章,當美國人沉緬在
懷鄉的情緒中時,他們利用新科技把鋼與玻璃的表達力推到極處,再度驚
醒了美國人。

 有趣的是,美國的鋼骨玻璃建築也在追求永恆感。最近因被列入國家文
化遺產而進行修復的伊里諾理工學院建築館,就像一座鋼骨玻璃的廟宇,
有一股歷萬世而不惑的精神力量,只是把古人的石柱換上鋼柱而已。在今
天的歐洲就完全不同了,他們真的要把建築的量感消滅。他們要努力使柱
樑在建築的造型上消失,換上沒有量感的桁架式結構體系。因此,一套新
的建築美學就展開了。

  拜新科技之賜,今天的金屬材料、玻璃的性能已大大不同於往日,已不
需混凝土的保護,今天的高科技提高了建築工程的能力,使前衛的建築家
徹底把建築支解為沒有重量的,鋼管與鋼索的組合體。為了貫徹使重量消
失的美學,歐洲的建築師在外壁上也使用反光的金屬。

 這樣的建築表達了怎樣的價值呢?它需要我們以絕大的勇氣來面對的,
是暫時的價值觀。世界在不斷的變動中,一切都是虛幻,都是過眼煙雲。
在心理上,我們沒有甚麼永恆的價值可以依賴,只有靠我們自己不斷的努
力,不斷的向前邁進,才能肯定我們存在的意義。這是現代人的宿命。

 「創新」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這樣。暫時性取代永恆性,也許是建築新紀
元的開始。在這種意義上,耗資鉅億的公共建築與一個永遠沒有完工的棚
子是沒有多大差別的。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