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性成佛 (Part 4)--陳子昂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 參話碩法門,乃見性成佛之頓悟妙法。 以上屬事修。正如六即佛偈,含生仍須歷經觀行即佛的階次,以達四住脫落。再更 上層樓,直至究竟即佛,大事畢已。所以頓悟不礙漸修,漸修不礙頓悟。不假漸修,初 悟之人,力未純熟,無始習氣,怎能轉化?塵沙無明之惑,怎能盡消?智顗大師,為使 修行眾生,免於角入不佑生佛迥異之邪見,才明示六即佛。應當知即且六,漸次用功。 楞嚴會上,佛於大眾了悟淨妙圓心之後,仍以種種律儀,安立道場,放光說咒,示五十 五位,五陰魔事,殷勤勸囑,使悟後起修,不落於障難,亦是此意。只不過是漸修不住 漸修,行一切善而無一善曾行。 在漸修之中,法門不同,猶有粗細,頓漸之分。禪宗門下,有參話頭之微妙法門, 是細中又細。何謂話頭?話頭即是念頭未生之前,不生不滅之處。藉參究話頭之法,以 起疑情。則疑情一起,便是一念抵萬念,以毒攻毒。如一壩以萬頃之波濤,將所有妄想 抵除。此處有如避風港一般,在此用功,不落旁雜閒岔。因緣時節一到,頓斷疑根,虛 空粉碎,大地平,方見本來面目,始信與佛不二。既已契入話頭,更須時時照顧,以使 功夫成片。如達摩二入四行觀云:「凝住壁觀。」圓覺經云:「圓照清淨覺相。」在話 頭上綿綿密密,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契入話頭,就尋到了安住之處。此外,藉著 參話頭一法,可將過去無始劫以來的種子大瀉一番,舊路回家,使心水得以澄清,轉識 成智。所以參話頭法門,實為見性成佛的頓悟妙法。 楞嚴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 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就真心常住來論,若常,則真何需復,妄從何起;就 性淨明體來論,若淨,則何須銷礦去塵;若明,則本不可蔽。所以起復圓明之心亦妄。 佛性天然,歷歷明明。當下即是,不假漸次方便。華嚴經云:「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 無上菩提道。」壇經亦云:「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 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無明好比夢中諸相,夢時非無,醒時卻了不可得。 無明本來虛妄,惟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一切諸法為幻,不過眾生未盡滅貪著幻有之 心,所以於妄功用中,顯出種種修行差別。好比鑽木生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 湮滅。 ●修行必以不生滅因,方能不生滅果菩提涅盤。 倘若了知所有階位修行不過是妄功用,當下離妄而無所離,則迷情不復,那有漸次 。譬如夢中有疾,若知是夢,怎會痛不能堪,又何必遑遑尋醫?既是本性圓明,則如水 不洗水,塵不染熊,何來加行,頭上安頭?昔者,四袓接弔牛頭法融,曾言:「夫百千 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 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 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己得,更無闕少,與佛何 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瞋,莫懷愁慮,蕩蕩無礙 ,任意縱棋,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 故名為佛。圓覺經清渠慧菩薩章中,世尊亦是如此宣說:「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 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牛頭未見四祖,百鳥 啣花供養,但一見四祖,則百鳥尋覓無人。此正是理入,一聞了悟實相,相即入佛知見 。心性本是不生不滅,無念無相。所以修行必以不生滅因,無為法,方能契不生滅果, 菩提涅槃。既然是無為,則必無種種對治之有為心,也無有修有證之境界。正如「狂心 頓歇,歇即菩提。」直契法身,自了成佛。無為法,即是中道實相觀──堅住正念,任 心自在,忍心不動。 始終心要云:「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智,成法身德。」又言:「從因至果, 非漸修也,說之次第,理非次第。」中觀者,中道實相觀;即事即理,事理圓融,不一 不二;正智如如,任運騰騰,不即不離,道爾如是。就是一念到底,自身等佛。修無修 修,行真精進;靈光耀耀,坐寂滅場。一行三昧,不纖毫忘念。揚古道於吃茶吃餅,發 神通於挑柴運米。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其實,一切言說文字,無非是指月 之標。見性成佛,不過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如 是而已。一種平懷,依著平常心,沒有機巧造作。放下我法兩執,但盡凡情,莫作聖解 。達摩祖師偈云: 亦不睹惡而生嫌 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捨愚而近賢 亦不拋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 入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聖同纏 超然名之曰祖 如是我聞 。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